百年巨匠高二适(一)
2023-05-28 19:35: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曹洋  
1
听新闻


  编者按

  高二适先生是杰出的书法家、诗人、学者,书风浩荡,人格高尚,“金陵四老”之一,一生致力于诗、书、文、史、哲的研究和创作,独创“狂草新体”开辟先河,被誉为“中国20世纪文化巨匠”。

  今年是高二适先生诞辰120周年,为纪念先生的艺术成就,我们以连载的形式,刊发曹洋先生撰写的《百年巨匠高二适》一书,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一代宗师的辉煌人生和不朽作品。


百年巨匠高二适(一)

  一、诗书传家

  小甸址,苏中平原上一个平常而又特别的村庄,民国时期为江苏省东台县第七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划归泰县,现归属泰州市姜堰区。村庄周围河网密布,碧水环绕着大大小小的垛田。水中鱼虾蚌蟹、菱角莲藕成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田地里翻滚的麦浪、飘香的稻谷演绎着四季牧歌,村民们怡然地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这里鸡犬相闻,深巷檐雨,老屋里不时传来朗朗的读书声,人们消遣着和平而散漫的时光。当年徐世昌大总统题写的汉白玉牌坊,只留存下来半截,应和着券门内小砖小瓦的宅院,依稀叙述着昔日的光辉岁月。

  孩童们常常问,我们是从哪里来的?老人们总是说,我们从苏州阊门来。是的,那是明朝初年发生的事,遥远得缥缈,人们已经忘了若干细节。这块美丽富庶的地方,也常有闹心的事。若是雨水多了,必定发生水灾。但总是有办法应对的,就地取土,垒土筑台,掘土成塘。如此,庄台高起可防水,依水建房可防火。村东偌大的水塘因种藕得名为“荷花塘”。庄北有一大河,庄中夹河,自西向东流,穿庄而过,而庄南的河漕如弯月一样,又如一个漂亮的小腰带,兜住庄台。

  庄上人口最多的两个姓氏是高氏和花氏,其次是乔氏、全氏、曹氏。高氏是大户人家,家族人取名按木、火、土、金、水五行相生依次排辈。高氏家族是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从苏州阊门务本堂迁徙过来的,第一代是高明楼,第四代为高熊飞、高熊照,高氏祖坟葬在村东南角,高氏子孙世代凭吊。经过十代人的努力,高氏家族成为本村第一大姓。到晚清时高氏家族达到了鼎盛,人丁兴旺,形成五大房头,称老五房。高家秉承姑苏诗礼遗风,十分注重诗化教育,到清初奋发读书已成高氏家风。遗憾的是,高氏家谱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被焚毁。但老三房几座被供奉的神牌,被高氏家族的后人机巧地藏匿起来,其上用如漆的浓墨写着“皇清太学生显考高公圣与府君神主,生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十月初九日子时”“皇清待赠显考高公光德府君之神主生于嘉庆十七年(1812年)十一月初一日戌时”,字迹依然清晰。至于几位高公生前有何荣耀,何种事迹,已无处查考,但至此爱读书和耿介的性格(当地方言说成“古气”或“骨气”)成为高氏家族的“胎记”。

  高氏老二房从第四世祖高熊飞算起向下有10个国学生,其中高优梫工书画,又儒生、附贡生、邑增生、邑庠生、业儒计10人。高二适从叔祖父高勋,字愗斋,为同治元年(1862年)壬戌科恩贡。高二适从堂伯高仕坊,字味言,号筱岩,光绪三年(1877年)参加丁丑科殿试,登进士二甲第113名。同年五月分科学习,授工部主事,据说主管故宫修缮。至今村里仍流传“小甸址出了个高仕坊,四围荒了三十六方”,意思是村里出了大人,天垂其象。高仕坊嫡堂弟高仕圻善篆刻,喜戏曲,颇有陶渊明笔下的五柳先生的志趣,他在其印谱《各有所好》中写下“求己、得失寸心知、率真、清白。子孙保之,即孝也”高氏孝道观。

  高二适一支是老二房。东台文人周应昌作词《如梦令》:

  高二适携其曾祖桂轩先生所绘菊花一帧乞题,云此件已赠伊表叔朱某,朱即先生之外孙也。

  染就霜痕深浅,描出秋容高淡,几笔寿千秋,何啻外孙黄绢。黄绢,黄绢,恰付外孙珍玩。

  由周应昌序言中得知,高二适的曾祖高桂轩亦是读书人,且擅长绘事。周应昌,清末民初时学者、诗人、书画家。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进士,授任河南省洧川县知县。能得他赞许,说明高桂轩的绘画水平不低。

  高二适父亲高仕坡,1878年生,晚清贡生,通中医。因名中有坡,且仰慕苏东坡的才华,所以他取号“也东”行世。清末两江总督张之洞创办两江师范学堂,高也东曾进入该校学习,接受具有现代大学教育性质的课程学习。他回乡后先开私塾,再办国民立达小学,娶本县时堰镇木工之女吴氏。高仕坡正厅中堂不挂寿星,不挂观音,挂的是世代相传的书法,上书“天地国亲师”,两侧对联为:“银台报喜凤烛生花,金鼎呈祥龙香结彩。”楷体,乌黑浓墨,神采焕发。

  高仕坡十分注重家风、诗教,其三儿媳的姐姐久未生养,三儿媳的长子一出生就过继给了姐姐吴家。吴家经商,家业厚实。小孩长到七岁时,高仕坡对三子锡瑜说:老三啊!你要把庚哥带回来,让他读书。我们家是书香门第,不能让孩子荒废学业。从商开店,我是不会同意的。得此消息,吴家夫妇立刻雇船到高家,承诺让孩子读书求学,并给孩子更名为吴继高。吴继高成人后为铭记高家风仪,又更名为吴耀先,后考取师范学校,成为一名教师。吴耀先同样将高家的诗教家风传递给子女,其中吴为山尤得家学。

  对于长子高锡璋的儿子高承泽,高仕坡亲自执教,后高承泽考取黄埔军校。高承泽秉承高氏骨鲠气节,自甘清贫,屡遭打击,但依旧耿介晏如。

  高仕坡一边教书,一边吟诗交友,过着悠游的文人生活。辛亥革命元老王用宾1942年在重庆作诗《次即事韵奉也东老人》一首,赞高也东父子诗文不凡:

  苏家阿迈亦能文,联句律成细可扪。饶有闲情看山水,未妨白首卧松云。

  陶舒纸笔生无匹,杜武才名向不闻。公足自豪诗世胄,至今湖海播吟魂。

  在此诗中,王用宾先生以苏轼苏迈父子比拟高氏父子,高度赞扬高家“诗世胄”。南社“诗怪”林庚白也以诗句“苦吟诗世家”赞许高二适。

  从仅存的资料看,以诗教为核心的家风是高氏家族文化生态的典型特征。诗教文化一方面将中国的传统文化深耕于社会最底层,另一方面又通过科举制度打通上下层的通道,使得平民阶层有自我安顿自我发展的空间。尽管高氏家族身处偏僻的水乡(离县城东台40多公里,去泰州50公里,到扬州府100多公里),但因为诗教文化生态里的耕云种月,使得他们与时代发展保持同步,高仕圻的印风、高仕坡的办学思想、高二适的早期行状都证明了这一点。长辈们在诗书画印中医诸传统文化领域中的直接熏陶和指引,对高二适的文化骨骼形成起到强基作用,为日后高二适走出水乡,走进20世纪文化中心,成为百年文化巨匠,提供了应有的文化基因和文人风骨。

 

  作者简介

  曹洋,又名曹正羊。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院访问学者,南京大学兼职教授、扬州大学硕士生导师,南京书画院书法篆刻研究所所长,曾任高二适研究院院长。书法获兰亭奖,论著《高二适研究》获江苏省社科奖一等奖。

标签:东台;家族;家风
责编: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