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观点】李啸:观帖有感谈《蜀素》
2022-11-10 17:21: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李啸  
1
听新闻

  《蜀素帖》现在是学米的重要范本,亦最常见。但就是这样普通的一本法帖,我一直只到十六、七岁时才第一次遇见。

  米芾《蜀素帖》,亦称《拟古诗帖》,墨迹绢本,行书。纵29.7厘米,横284.3厘米;书于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时米芾三十八岁,共书自作各体诗八首,计71行658字,署黻款。

  记得那是我刚上高中时,参加淮安纪念周恩来总理的一次书法比赛,当时我是以唐楷参赛,因为之前只写过颜、柳。比赛结束后,一个淮安选手随意翻看着一本字帖,引起我的注意。我凑过去问他是什么字帖,他说是“米芾的”,那时我都不知道谁是米芾,也从来没有见过行书字帖,那真是人生的第一次。当时记得心里一直在怦怦跳,只是想:“字还可以这么写,太美了!”脸涨的通红的我,肯求那个选手将字帖借阅一晚,第二天一早即奉还,让人兴奋的是他爽快地答应了。我记得当晩的颁奖晚会我都没参加,回到宾馆,连夜用白纸把字帖从头到尾双勾下来,这是父亲儿时教会我的方法,因为那时候还没有复印机。

  此后,每天抱着这个《蜀素帖》“双勾本”,反复临摹,惜当时囿于颜、柳笔法时间太长,又无名师指点,一时无法摆脱,使得高中时代一直未得米字笔法。然记得当时尤喜帖中两句诗:“便捉蟾蜍共研墨,綵牋书尽翦江波”,“襄阳野老渔竿客,不爱纷华爱泉石”。

  由此想到我们这一年龄段的书家曾经学书之不易,儿时因条件所限只能触及颜、柳,如盲人摸象,抱着两条粗腿不放。而今学书者坐拥一台电脑,古今法帖便可信手拈来,何其幸运、幸福。反之,我们六十年代成长的书家亦感恩当年的不容易,也许正因为那份“不容易”,之于我们才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正因为那个特定年代条件的限制,让我们有较长的时间专注于楷书、专注于一本法帖,不停地重复书写,锤炼笔法,夯实根基。长期坐冷板凳,慢慢焐热情怀。那时我们学习书法完全出于兴趣,既纯真又纯情,不带功利,没有矫情。而今学书者学习条件好了,却容易眼花缭乱,缺少专精。诱惑增多了便缺少纯粹,感官疲劳了就缺少情怀。

  李啸先生为江苏省艺研院书画评论人才培训班授课

  每个时代都赋予我们特定的存在价值,无论物质条件匮乏也罢、富裕也好,都应该把精神空间留足,让阳光照进来,惟有如此,才能够让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2016.10.30于金陵兰斋

标签:江苏书法;笔法;米芾
责编:毛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