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宇:漫说酒文化
2022-11-09 12:01: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王正宇  
1
听新闻

王正宇

  世界各民族中若论酒文化的博大精深,非我中华民族莫属。文明礼仪之邦的中国最先制作了酒,酒文化、酒历史、酒的趣闻轶事不胜枚举。诗词歌赋中关于酒的咏叹描述不计其数,唐诗宋词中有众多关于酒的华丽篇什,四大名著里喝酒闹酒的精彩描述让人难以忘怀,那些广为流传的引人入胜的历史掌故,无不氤氲着酒的醇香。

  人类对酒的喜爱和体悟从来没有停息过。酒是粮食的精华和元气,是连接人们情感的最佳载体。酒是社会生活的调味品,也是情绪的催化剂。美酒大多是在美好的时光现身的,在特定的场合会起到意想不到的特殊效果。洗尘酒、壮行酒、誓师酒、庆功酒,大事喜事要事的宴席一定得上酒。那一刻,释放情感、展现礼仪,协调关系、化解矛盾,谈成生意、争取项目……从微醺到酣畅,从豪情万丈到酩酊大醉,人生百态和万千世相尽情显露。

  自打小的时候,我就知道我国是酒的故乡,酒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知道我们国家有十大名酒,知道无酒不成席、无酒不成礼,也知道家中宴请宾客必得上酒。酒,这个又麻又辣的东西为何有如此魔力?曾经学着大人的模样,偷偷抿过一口,呛得泪水、口水直掉,心想,这东西有什么好,真不明白大人们为什么乐此不疲。亲戚中要数姑父的酒量最大。他每天能喝三顿酒,每顿都在半斤以上。那次他酒喝多了,自称这一辈子喝掉的酒有几大缸。一旁的姑母连声打趣,岂止几大缸呀,怕是有好几个游泳池子了。

  我学会喝酒是在农场插场的时候,晚上收工几个知青朋友到食堂打点菜,再到小商店买几瓶白酒。那时的酒主要是粮食白酒和乙种白酒,二两五一瓶装的,我们戏称手榴弹。开始时一小杯,没多长时间,一人一颗手榴弹。逐渐地,两颗手榴弹也不在话下了;逐渐地,喝出了香醇味浓,喝出了余味悠长。

  酒量的大小绝对与遗传基因有关。有的人家兄弟姐妹一家人都能喝酒,聚在一起开怀畅饮,真正热闹非凡。但有的人就不擅长饮酒,才喝上一小杯,脸就红得像块猪肝。更有的人吃几只醉虾、乃至于吃块含微量酒精的冰激凌,也出现醉晕晕的状态。这说明,人类的个体差异性太大,不能简单地套用复制;也说明,喝酒的事情绝不能强勉。不过,酒量的大小可能与后天的历练也有关联,我家弟兄五个就我能饮点酒算是明证,八项规定出台后不少人的酒量锐减也算是明证。

  都说一人不喝酒,二人不赌钱。其实,一人喝酒的情形还不少。你看那好酒之人,那情感大起大落之人,有自斟自酌的,有借酒消愁的,有把酒言欢的……酒席上常可看到这样的情形,那些声音洪亮者大都是好酒量的,不胜酒力者此时都没了话语权。酒桌上常见的套路是,开始时推杯换盏,大家彬彬有礼。几杯下肚,有人会豪情万丈、气壮如牛;尾声时,有人会疯疯癫癫,露出窘态;散席时,依依不舍的状态煞是可爱,那喝高喝大者的表情、动作、语言等与平时判若两人。酒精作用下,有人妙语连珠,滔滔不绝;有人倾诉感情,泪水汪汪;有人情绪亢奋,大笑不停;有人拉拉扯扯,唠唠叨叨;有人说话打盹,现场直播……人的各种性格特征一览无余。

  酒品能够观察到人品。要好的友人之间你能听到,有好长时间没有聚了,过一天约一下喝场大酒吧,浓浓友情溢于言表。酒席间你能看到,有人居高临下、有人满嘴胡话,有人弄虚作假、有人泼泼洒洒,有人热情无比、有人装疯卖傻,尽显各色人等的酒德酒品。《增广贤文》里说,有茶有酒多兄弟,急难何曾见一人,是说酒肉朋友靠不住、不久长,这应是值得记取的经典古训。

  酗酒、醉酒不仅形象不佳,对身体的伤害也是巨大的。有人统计过,长期酗酒的人,晚年不是老年痴呆就是患帕金森。醉酒非常痛苦,翻江倒海、天旋地转,吐出的酸水黄水,如同大病一场。医生说,醉酒一次对身体的伤害等于一次重症肝炎。适度、适量地饮酒,有益于身心健康;反之,则是百害无益,正所谓小酌怡情,大酌伤身。生活里喝酒误事、伤人的事例实在太多,因醉酒致伤致残乃至丢掉性命的也大有人在。老实说,那些酒精依赖症的,那些嗜酒如命、逢酒必醉、一喝就醉的,一点自控力都没有,是让人瞧不起的。酒会醉人,喝大酒会误事,必得有节制才好。不少地方发布禁酒令,明确工作日不可喝酒,公务接待不可用酒,严查酒驾等,对净化社会风气大有裨益。

  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酒文化,相同之处都是用酒来表达热情好客。许多地方还有早酒的习俗,遇上大事喜事,早餐就六碗八碟喝开了。邻居文先生是典型的好酒之人,更有喝早酒的嗜好。早饭后来我家串门,见他满面红光、满嘴酒气,便知道他喝早酒了。我这一生中有数的那么几回早酒,都是主宾一时兴起,加上几个炒菜和烧菜,便觥筹交错开喝起来。正因了次数少,故印象格外深刻,时间、地点、对象、喝的什么酒等等,虽然过去了十多年,至今仍记得清清楚楚。

  记得清楚的还有几次在国外的喝酒场景。那回在日本大阪,团组的任务基本结束,晚上陪完客人后,一行人弄了些菜肴庆贺,喝起了日本的清酒。清酒入口偏淡,大家不以为然,不知不觉一人喝了三大杯,人均足足一斤半,夜里几个人醉得不行,爬起来抢着上卫生间呕吐。那次率团去俄罗斯圣彼得堡,主人邀我们游涅瓦河,在游船上观光赏景品当地美食,喝的俄国名酒伏特加,那是高度烈性酒,一杯下肚嗓子里几乎是一团火穿过。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的那场晚宴更是至今难忘。我们去欧洲的招商团与另一个友城团在那不期而遇,正所谓他乡遇故知,当地的侨领与我们两个团都很熟悉,晚间的气氛特别嗨。西班牙红酒加上当地有名的牛肉,为友谊、为项目、为异国他乡的相遇,大家都特别尽兴。晚宴结束时,两个团队的人走路都踉踉跄跄了。

  白酒可以分成酱香、清香、浓香、米香等大类,一位对白酒素有研究的朋友告诉我,人世间爱酒的人很多,但懂酒的人并不多。大凡好酒都讲究天时之道、节制之道、阴阳之道。评价具体一款酒,不能被包装宣传迷惑,关键要考察它的内在品质。要看酒体外观的色调正、状态稳;要闻酒的味道香气怡人,要品入口的顺滑舒爽,要感觉舌尖、舌面、舌边和口腔的不同感受;要回味下咽的柔顺饱满、甘甜绵长,还要看空杯的留香持久等等,这使得我对酒文化的精深增添了许多敬畏。

  几十年间,我到访过不少酒厂,贵州的、四川的、安徽的、山西的、江苏的等等。大凡粮食酿造的酒厂工艺基本大同小异,印象最深的还是厂区的浓浓的酒糟味,弥漫的那种烧酒的香醇。据说,酒厂的职工都是好酒量,长期耳濡目染,浸淫其中,酒精不过敏,甚至酒量上升,都是极有可能的。于是有人戏称,酒厂里的麻雀都能喝上二两五,估计是夸大其词的戏说笑谈吧。现在市场上可能会喝死人的毒酒几乎已经绝迹了,但假冒名酒的非法制作依然存在,打假任务依然艰巨。每每看到市场上名酒奇货可居,酒广告铺天盖地,我都会产生一种疑惑:某些高端酒是否价格与价值严重背离?从国家粮食安全的角度看,有无必要对白酒行业做必要的宏观调控?

  行走在人世间,无关乎酒量的大小,无关乎会与不会,几乎职场的所有人都能说上一段与酒相关的故事,这便是酒的魔性和魅力。喝酒当然是一种礼仪、一种文化,是生活的乐事。喝酒自当喝出品位、喝出风格、喝出风度,不可过量不能出事。在一家著名的酒文化展馆,我看到了这样的表述:酒始于智者,后世循之。以之成礼,以之养老,以之成欢。短短几句,道出了嵌入酒文化的精髓,深以为然。王正宇(作者系江苏省国企发展改革研究会副会长。主要著作有《文艺批评鉴赏漫步》(江苏人民出版社)、《反腐倡廉建设论稿》(人民出版社)、《壮大县域经济论稿》《国企改革发展纵横谈》(江苏人民出版社)等;近期在《钟山》及本报等发表有多篇散文。)

标签:喝酒;酒文化;酒量
责编:姬传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