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天昭|黎里谁人不谢君
2022-08-13 12:28: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胡天昭  
1
听新闻

  最近半年,黎里去过两次。一次是去年秋天,一次是今年新正。秋天一次,是因为听说黎里古镇绝处逢生,正在大力举债保护恢复古镇旧貌;新年一次是因为赴宴,饭后又去老街转了一圈,看看复原工程的进展。我们的许多古地古迹就像饱受折腾的美人,任时代的手术刀改容毁容,现在又幡然醒悟要尽去疤痕修旧复旧。去秋沿市河走走停停,想想以前记忆中黎里老镇风情,看看眼前处处折腾的痕迹,虽只匆匆一瞥,却感慨多多,回来写了一文发于微博,那种感觉,就像是刚刚探望过一位还躺在手术台的老朋友,叹息与希望交织,遗憾伴憧憬共生。

  新年再访黎里,更有写一点的冲动。如果说去秋走在黎里老街幽巷待恢复石板旧貌挖得坑坑洼洼的路面,挪步都要多留一点心,就如去医院探望正在手术的老友,生怕碍手碍脚于医生看护,这一次却更多关心老友复原的程度,并有与术中美人对话叙旧的兴趣,也就是说我更有写几笔的冲动。但是我没立马动笔。

(图为李海珉)

  是心潮激荡?是。由当地的“老黎里”陪同,感觉到底不一样,收获就是多多。以前去黎里只是工作,好像对这个江南水乡古镇很熟,实际是仅仅打个照面,打个哈哈,属于点头朋友。这次不同了,这位迟暮美人,因为有熟人陪同,亮出点压箱底的宝贝了。让我惊诧并感到惭愧的是过去太孤陋寡闻,只知道黎里有个柳亚子,这次才知写《爱莲说》的周敦颐,这位濂溪公的一支后代竟生活在黎里,而且在清朝曾是乾隆的重臣,声誉还相当好。看着宝贵的遗迹,听着生动的解说,《爱莲说》一文不再只是琅琅上口文短意深的美文了,在眼前一下子立体起来了。如果我还能上讲台,如果我再教这篇宋代著名散文,我一定把学生拉到黎里。

  小巷弄堂是市井大舞台的后台边幕,是城镇肌体的丰富的微血管和神经末梢,黎里陪弄之多之深之窄之神秘,起码甲吴江,这一特色我是早知晓的,但黎里神秘之弄竟藏有端本园这样的私家花园,这是我未想到的。以苏州为代表的江南园林,大型如拙政园,当然值得一游,但我更愿意盘桓于迷你型的私家花园。寻常巷子,普通墙门,别有洞天,而且因为小,因而更精致,更富文人字画的情趣,更具短章小令的唐风宋韵,也更与家庭生活紧贴,更具亲和力。现今各地造公园建娱乐场所趋大求奇崇洋,这也没什么不好,高档大气上档次的裱花蛋糕,特别是用小车缓缓推出来的几层豪华版的,总会引来一阵惊呼。但是这时候如果来一客皮薄汁多而鲜的小笼包子,会更受我的欢迎,即使来碗宁波汤团,那细瓷碗碟,那清汤中养着的几丸细气的汤团,那各式精致的馅,那猪油豆沙馅儿,不叫豆沙,叫细沙,就如那捏着汤匙的手指必须兰花式才有韵味一样。走出端本园我感叹,论经济论财富,在吴江盛泽独大,机声处处,财富遍地,土豪扎堆,但仅一个巴掌大的端本园就羡煞我这个盛泽人了。

  更令我难忘的是这次陪同我们在老街转悠的李老师。听说过有这么个黎里通,从未谋面,这次见面才知一个通字真不足以形容他。讲黎里的人文地理人物景观历史掌故如数家珍,哪条长弄多少米,精确到小数点,这是最起码的素质,只属于导游级。李老师行走于正在开发整修的老街,他俨然是资料总汇,是施工总监。北方有栓马石,江南市河石驳岸有系船石,凿成牛鼻形,还饰以多种花纹,过去黎里一共有几种?李老师回得出宝门。整修中市河两岸现在缺哪个花样?怎么办?李老师居然清清楚楚,还拿得出珍藏的照片资料让石匠按图凿造。

  真正令我对李老师肃然起敬的是走过老街的上塘下塘,从西栅走到东栅,一路的感谢之声围着李老师。唐诗中有一名句“天下谁人不识君”,在黎里,对李老师真是“黎里谁人不谢君”。

  社会演变进程中从来不乏天灾与人祸,人祸常常给百姓带来匪夷所思的无妄之灾,而这种滑稽的灾变前几年竟然降临黎里人民头上:黎里这个古镇地名突然从地图上被人为抹去了,突然冒出个汾湖镇,黎里老街区成了一个社区!人们疑惑,人们愤愤,但都无可奈何。这时李老师站起来了,他奔走呼吁,据理力争,他联络天下黎里人行动。有人嘲笑他不自量力,他不为所退。有人为他担心,上头急功近利,上头颟顸短视,你顶着干当心断了你的路。李老师的回答很坦然,我不是官,无官路可断;我不发横财,无财路可断,一介书生,拿退休金生活,没什么可害怕顾虑。过去下情上达要到衙门击鼓,要拦桥上书,甚至滚钉板告状,现在言路广开,网撒天下,QQ,微博,微信,天下黎里人一齐发声,省钱省时省力,终于上面郑重收回成命,并且下决心修复古镇,保护古迹,走可持续的保护发展之路。

  黎里谁人不谢李老师?此话不虚,新春一游我亲眼所见亲耳闻听。

  李老师,名李海珉。

标签:老师;古镇;美人
责编:管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