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达艺思三十八
2022-07-10 20:13: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言恭达  
1
听新闻


恭达艺思三十八

言恭达

  ▲中国人典型的生活方式就是礼乐生活。中华文明是一种“内足文明”,不向外扩张,养成宁静平和的自然意识与生存态度,敬畏民众,亲近自然。这种礼乐生活方式的建立则需要依赖多种形式和层面的人文审美教育,即美育教育,形成集体意识的社会氛围,书法艺术教育就是其中一个方面。

  ▲清华大学前校长顾秉林曾指出:“没有一流的人文教育,清华不能办成世界一流大学”;“科学求真,人文求善,艺术求美,要达到真善美在学科层面上的统一。”英国大教育家纽曼在任校长时也说过——真正的大学教育是什么?不是技术教育,而是博雅教育。大学的理想在于把每个学生的精神和品行深化到博雅的高度。大学首先是要培养学生的品德,健全地到达博雅高度即具备完整的人格。我认为,当下大学艺术教学应重艺术理念与创作导向的引领,艺术价值审美本体的引领与对时代文化创造的思考,应将史论研究和当下艺术评论结合起来。求道解惑,赢得的是文化智慧的积累,也就是今天在全球化语境下的艺术本土化实践,让书法从单一的艺术可视性进入时代人文性,改变“快餐”,拒绝“流行”,坚守雅正与清流。

  ▲五四运动以来,前辈教育家对大学培养目标强调“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我认为在今天新的历史时期,我们更应赋予它新的文化内涵与时代特质。“独立人格”的体现应是具备民族意识与时代精神,有家国情怀的集体记忆。“自由思想”是求知理想明确,学术研究无禁区,培养多方面经典的阅读与思考,宁静心态,从容心绪,丰富心智,开放心怀。“散其怀抱”“思理为妙”,才能达到“翰逸神飞”。

  ▲以艺理推进艺技。艺术教育并不是单纯要求你背记什么,而是要求你思考什么。感觉的悟性与思辨的理性始终是艺术创作不可分割的两翼,而艺术文化的时代创造,其核心则是艺术理念的创新与通变途径的正确选择。郑板桥的“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形象地点出了艺术创新的内质。

标签:艺术;教育;人文
责编: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