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恭达
▲古人云:“盖笔者墨之师,墨者笔之充也,且笔非墨无以和,墨非笔无以附。”笔墨是中国书法的本体要素,中国书法靠一根线条寄托了艺术家无限的情感与思考。谢赫“六法”中首推的是“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就是要求书画创作的笔墨性成为审美价值判断的前提。试想,无“笔精墨妙”,何谈“气韵生动”呢?
▲书唯风韵难及。晋人以清简相尚,虚旷为怀,自有一种风流蕴藉之气,故其书以理相胜,以韵相和,昔人谓“隶宗秦汉,楷法晋唐”,盖亦取法乎上之意。历来书画家之创作,主张“以意为主”,意造境生。康定斯基说“艺术作品必须在人内心较深之处激起回响”。书法,“渗情入法”,必须通过摄情达意方能使观者在“不尽之境”中受到感染。
▲书画最忌甜熟,烂熟能伤雅,过熟则腐。故旧有“诗到老年唯有辣,书如佳酒不宜甜”之告诫。书宜朴不宜巧,然须是大巧之朴;书宜淡不宜浓,然须是浓后之淡。书忌太薄,又忌太露。唐人论诗有四忌,其中就有“气高而不怒,怒则失于风流;力劲而不露,露则伤于斤斧”。
▲古代画论云:“景愈藏境界越大,景愈露境界愈小。”把景比作作品的意蕴,藏得越好,愈耐咀嚼。菩萨垂眉与金刚怒目,同样美,但我选择前者。学书如打拳,太极无火气,无斧凿痕。书家作书为人也该如此:谦恭而淡泊,不露锋芒;平凡而淳朴,但求蕴藉。
▲书之起伏与诗词格律、音乐节奏一样,是艺术家心灵节律与客观生命律动相感应的物质体现,这是艺术家生命的象征。点与线通过气的承接连贯,势的方向转折产生气势节奏。蔡邕《九势》中说“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喜怒哀乐、刚柔雄秀等不同情感均表现得淋漓尽致,强化了作品的生命。
▲书画笔墨意趣最终能老辣稚拙,似有能又似无能,即是极境。意远在能静,境深尤贵曲,笔外之笔,意外之意,皆臻妙谛。
▲张怀瓘有云:“大篆者若鸾凤奋翼,虬龙掉尾,或花萼相承,或枯叶敷畅,劲直如矢,宛曲若弓,铦利精微,同乎神化。”(《论六体书》)书篆,裹锋落笔,绞锋作势,提锋涩行,正侧互用,使转活通,曲直合度。用笔豪放质朴,沉雄绵亘;结字向背开合,体势奇丽;布置妥然谨严,颇具节奏。透析高婉之气与深朴之气。所谓高婉,方圆铦利,隽永气定;“婉”则气圆不乱。所谓浑朴,朴质自然,奇姿天趣,“朴”乃大巧也。
▲书法艺术阴阳之辩证。《周易》的阴阳平衡原理贯穿于书法通变的始终。“一阴一阳之谓道”——阴:柔、虚、静;阳:刚、实、动。“……以笔之动为阳,以墨之静而为阴;以笔取气为阳,以墨生彩为阴。体阴阳以用笔墨……”(唐岱)“黑为阴,白为阳,阴阳交构,自成造化之功”(张式)。书法中开合、争让、虚实、藏露、纵横、平奇、方圆、整散、疾涩、刚柔、润渴、顺逆等等都是阴阳辩证之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