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之子与优美的抒情
2020-12-13 18:40: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张相宽  
1
听新闻

  张相宽

  马累出生在山东淄博的一个农民家庭,除了有过4年的异乡求学生涯之外,他生活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故乡度过。马累出生于1973年,属于“70后”作家,这一代作家与“80后”、“90后”及更新一代的作家相比,他们对土地、乡村与农民的关系更为密切。由于生在农村,在农村大地的怀抱中长大,他对农村生活极为熟悉,对农民怀有深厚的感情,当后来走上诗歌创作道路,他就自觉地成为了农村大地的讴歌者。正如他所说的:“我清心寡欲,永远活着,做一个写下大地之诗的大地诗人。”

  马累的目光扫过大地,落在广袤的鲁中平原的田野上。作为当代“农民诗人”,马累对大地上的庄稼情有独钟,麦子、玉米、土豆等农作物在他的诗歌中经常出现。因为热爱农民,体验过农村劳动的艰辛与快乐,他自然会对劳动的对象、与农民生存息息相关的庄稼充满感情。作为一个有着浓厚怀旧情怀的诗人,这些农作物的形象又充分满足了他对田园生活的想象与眷恋。其实,这些农作物在马累诗作中,本身就是极具诗意化的意象,负载着丰富的诗性内涵。“在五月,我总想起家乡的麦子花,//淡黄的麦子花,//淡白的麦子花。”关于麦子,在文学、绘画、影视或其他文艺形式中出现的次数够多了,而其形象也极为多样,比如一望无垠的麦浪、打麦场上的金黄的麦穗、热火朝天的割麦场景等。马累诗歌中的“麦子花”这一清新的意象则使人的心变得柔软。从颜色上来看,与“金黄”的热烈相比,“淡黄”显出几分平静,但其意蕴却显得更为悠远。诗人熟悉大地上的一切,除了庄稼之外,大地上的桑榆、杨柳、山毛榉、紫藤、芦苇、苦艾、三叶草、凌霄等花草树木都是诗人发现大地生命的审美对象。

  事实上,生活在大地上的人民才更是马累心之所系。“淄博是我的歌哭之地,父母之邦,故乡给予我的我自认为已经是全部,我热爱这片故土,直至白发皓首。”可以说,是故乡这片热土赋予了马累以生命,马累对故乡农民极其热爱,对他们的命运极为关切。马累喜欢夕阳西下、彩霞满天背景下一位农人扛着锄头回家的场景。这是因为马累希望故乡的农民能够自食其力,安居乐业,也是对当下农人远离土地现状的反思。此外,淄博这片热土还藏有马累太多既温暖又感伤的记忆。在故乡这片大地上,除了普通的乡里乡亲之外,诗人更不能忘记的是给自己带来生命和心灵庇护的家人。马累无法忘记为自己做土布衣服的母亲、抽着旱烟患有腿疾的祖父。最不能让诗人忘记的是他的祖母,祖母的爱温暖着诗人整个童年时代,诗人永远记得和祖母去田里捆扎稻草人的情景。作为大地之子,诗人用回忆慰藉自己并期盼故乡的人们能够过上更美好的生活。

  大地精神赋予马累宽广的胸怀,他视界开阔,诗歌反映的内容极为丰富,而回忆视角和怀旧情绪又赋予其诗作明朗温暖的色彩。“麦田翻滚,碎絮飞扬//满目清白的麦子花啊//必将显现它的本义//安静、坚忍//世界的本义。”通过马累的诗,我们看到了农村大地的阔达和美丽,农民身上蕴藏的韧性和力量,他的诗歌风格温和,平静,在优美的抒情中发人深省。马累深爱着农村,唯恐自己的故乡遇到痛苦的遭际,他希望能够给予乡民一个“温暖”的农村。他的诗歌的调子往往不是高昂的,诗歌中的意象也多有传统色彩,这都使得他的诗歌显示出温柔敦厚的艺术特征。

  在新时代,中国农村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城镇化水平越来越高,人们的生活方式越来越现代化,价值观念越来越多元化,人们必须对农村中出现的新问题做出解答。马累作为出身农村的诗人,他关爱农民,其诗作有情感的浓度,也有思考的深度,在为我们提供充分审美愉悦的同时,对于我们认识农村问题也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标签:马累;诗人;诗歌
责编: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