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春读史】说说我国历史上的“外戚”干政现象(上)
2020-08-07 10:24: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束有春  
1
听新闻

外戚”是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皇亲国戚,具体讲是指皇后或者嫔妃们及其娘家兄弟姐妹们。对于皇帝而言,外戚中份量最重的是太后的兄弟,也就是“国舅”们。外戚干政现象在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主要是由于封建帝王实行世袭制造成的,外戚们常常利用皇帝年幼或者无能以把持朝廷政权的机会,控制“儿皇帝”,以非皇帝宗亲的身份行使皇权。

“外戚”概念虽然出现较晚,但外戚现象是伴随着君权、王权或皇权而必然出现的产物。在这个世界上,人类就性别而言,由男人、女人两个性别组成,男人统治的世界必然离不开女人的身影,而女人又不是天外飞来的仙狐,她也有父母兄弟姊妹,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社会,在冷兵器时代,姻亲是重要的同盟力量来源。

司马迁在《史记•外戚世家》中指出:“自古受命帝王及继体守文之君,非独内德茂也,盖亦有外戚之助焉。”司马迁认为,“夏之兴也以塗山,而桀之放也以妺喜”。大禹治水之所以成功,与大禹的夫人塗山氏女阿娇及其部落的帮助分不开,所以,大禹与塗山氏女阿娇结婚后生下的儿子启,继承父业,治水有功,建立了夏王朝,大禹也就成了夏王朝的直接奠基者。但是,夏王朝的灭亡也与女性有关,夏桀因伐有施国而得到美女妹喜,从此不理国政,荒淫暴虐无度,导致夏王朝灭亡。

“殷之兴也以有娀,纣之杀也嬖妲己。”殷商王朝的始祖契,其母亲简狄是有娀国的美女,相传她一次偶尔外出在池塘边沐浴,吃下了一只玄鸟(燕子)下的蛋,结果怀孕生下了契。契长大后,帮助大禹治水有功,帝舜给他任命提拔,对他说:“百姓不亲,五品不训,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五教在宽”。帝舜还将商这个区域封赏给了契,并赐姓子氏,契后来成了殷商王朝的高祖。但是,殷商王朝的灭亡也与女性有关,商纣王帝辛是殷商王朝的第三十代君主,因为宠爱妃子妲己,结果是荒淫误国,在“牧野之战”中败给了以周武王姬发为首的诸侯国联军,帝辛自焚于鹿台,殷商王朝宣布灭亡。

“周之兴也以姜原及太任,而幽王之擒也淫于褒姒。”周王朝的兴起源于两位伟大的女性,她就是姜嫄、太任(又作“大任”)。姜嫄因在郊野“履大人迹”即踩在一个巨大的脚印上而怀孕了,生下了周的始祖后稷。后稷的子孙中,到了季历这一代,季历娶妻名叫太任,生下了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姬昌的儿子姬发后来灭商,建立了周王朝。但是,周王朝到了周幽王时,为博得宠妃褒姒一笑,周幽王不惜烽火戏诸侯,最后被犬戎所杀,褒姒下落不明。周幽王与申后生的儿子太子姬宜臼即王位,是为周平王。因周的都城镐京遭受犬戎劫掠,破坏严重,已无法作为都城驻留,周平王只得将都城东迁至洛邑,史称东周,西周亡。

从夏商周三代兴亡历程看,那时虽然还不能用“外戚”来说明女方在政权成败中的作用,但在统治阶级集团中,来自女方的力量与作用还是十分强大的。

发展到汉代,外戚已经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成为一支不可小覤的官场势力。由于外戚力量在封建官场中具有强大的掣肘作用,作为史学家的司马迁已经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现象,所以他在撰写《史记》时,第一次将外戚“干政”即干预或执掌朝政作为统治集团中的特殊现象载入史册,并将其归入“世家”行列。

到了东汉班固撰写《汉书》时,又将外戚通过“列传”形式予以记载。此后的我国各朝代史书记载中,都对外戚干政给予了一定笔墨。

外戚干政擅权现象,在汉代最为明显。一方面是因为汉王朝之前的秦王朝只有15年的寿命,在秦始皇的专权和残暴统治下,统治阶级集团内部还没有来得及形成“外戚”势力,秦王朝就灭亡了。另一方面,从汉代开始,我国历史开始进入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历史时期,统治集团内部利益之争已经不可避免。刘邦建立的刘汉王朝在刘邦去世后,江山的主人几乎要改姓为“吕”,因为在第二代皇帝汉惠帝刘盈之后,高后吕雉主持朝政长达8年,是典型的“干政”而不是“辅政”。吕后死后,周勃、陈平等大臣在议立皇位继承人时,牢记白马之盟时刘邦说过的话:“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同时,朝野上下都“疾外家吕氏强”,不能再让非刘氏的“外家”即外戚控制刘汉王朝了。于是,周勃、陈平等联手对吕禄、吕产等诸吕势力进行剿灭,请出长年居住在京城以外的代王刘恒入宫主政,是为汉文帝,汉朝的江山才得以重新归刘。

汉武帝刘彻执政以后,对外戚干政现象进行了严格控制,但又不得不借助外戚的力量来巩固江山。

大将军卫青是皇后卫子夫的弟弟,官至大司马大将军,封长平侯。大将军霍去病是卫子夫姐姐的儿子、卫青的外甥,官至大司马骠骑将军,封冠军侯。他们“击胡有功”,使匈奴不敢犯边,彻底扭转了汉王朝对匈奴战争中的被动局面,为汉武帝时代的刘汉王朝疆域扩大与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史记•外戚世家》记载:“卫氏枝属以军功起家,五人为侯”。《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亦载:“自卫氏兴,大将军青首封,其后枝属为五侯”。

由于汉武帝的铁腕政治,使外戚们只有为汉家王朝卖命的份儿,很难有跋扈专横的机会。但是,对他的接班人刘弗陵(即汉昭帝)未来能否做到不让外戚专权,不再出现“高后”现象,汉武帝在他生命的最后关头,做了一件带有残忍性质的杜绝后患的事,这就是对钩弋夫人(即“拳夫人”)赵婕妤的处置。

汉武帝在70岁时,才与钩弋夫人生下了刘弗陵。老来得子,汉武帝视刘弗陵为掌中宝物,常对人夸耀说:“弗陵类我”。遂萌废立太子之意。

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太子刘据因“巫蛊之祸”自杀,皇后卫子夫也自杀身亡。武帝带钩弋夫人移居甘泉宫,召画工画周公背负周成王图,向群臣表明了要立刘弗陵为太子的意图。但他又担心因“主少母壮”,重蹈吕后覆辙,没过几天,就没来由地把钩弋夫人召来猛训一通,并以“屡践圣意”为由,下令把钩弋夫人囚禁在云阳宫。

钩弋夫人取下簪珥,向汉武帝叩头求情,汉武帝不为所动;被押走时,又频频回首,希望汉武帝能够放她一马。汉武帝却恶狠狠地说:“快快押走。你不可能活命!”

后元元年(公元前88年) ,钩弋夫人忧困而死。据说钩弋夫人死时,大地为之悲哀,“暴风扬尘,百姓感伤”。使者夜持棺往葬之,封识其处,后葬于甘泉南。又据说钩弋夫人死后,尸体散发出一种香味,整整一天都不散去。

提起汉武帝与钩弋夫人的情缘,还真富有传奇色彩。

当年汉武帝巡狩时,路过河间国武垣城(今河北省肃宁县境内),观天相、占卜吉凶的“望气者”对汉武帝说,此地有奇女。武帝立即下诏寻找,果然如望气者所言,一会儿功夫,随行官员就找到一位姿色甚佳的年轻漂亮女孩。

此女子姓赵,从少就喜好清静,饮食又少,但好像得了一种病,两只手始终握成拳状,虽年已十多岁,依然不能伸开。汉武帝见到后,伸手将小姑娘的手轻轻一摸,说也奇怪,小姑娘的手便松开了,并且发现在小姑娘紧握的右手掌心里,竟然有一只小玉钩。

《汉书•外戚列传》记载是这样的:奇女“既至,女两手皆拳,上自披之,手即时伸。”汉武帝命人将此女带回皇宫,“由是得幸”,封为婕妤,号“拳夫人”,居“钩弋宫”。

钩弋夫人怀孕十四个月才生下儿子刘弗陵,汉武帝十分高兴地说:“闻昔尧十四月而生,今钩弋亦然。”乃命其所生门曰“尧母门”。又给她一个封号叫“钩弋子”。由此可见,老人汉武帝对年轻貌美的钩弋夫人是多么喜欢。

但是,为了刘姓皇家的统治地位不受到任何外在势力的威胁,汉武帝大义灭亲,不惜杀死自己心爱的女人,政治目的与手段都是很残忍的。

汉武帝身边的侍臣们都为钩弋夫人之死而伤感不已,汉武帝也深感内疚,后来命人在甘泉宫前建“通灵台”以表怀念。

有一天,汉武帝闲居,问左右侍从,外界对他迫害死钩弋夫人有什么议论。左右回答:“人们都在议论,皇上要立夫人的儿子为太子,为什么还要杀死太子的母亲?”

汉武帝说:“是啊,这正是你们这些愚蠢的人所不懂的道理。往古国家所以动乱,往往都是由于主少母壮而造成的。女主独居骄蹇,淫乱自恣,莫能禁也。”

公元前87年二月,汉武帝病重,召见众臣宣布,立刘弗陵为太子,拜霍光等人为顾命之臣辅佐少主。不久,汉武帝驾崩,8岁的刘弗陵即位,是为汉昭帝。

汉昭帝追封自己的母亲钩弋夫人为皇太后,发卒二万修建云陵,重新安葬母亲,并拨三千户守护陵墓。据说汉昭帝更葬钩弋夫人时,打开棺椁后发现,棺内仅存丝履而已,又传出一段千古之迷。

儿子光宗耀祖之日,却是母亲罹难受害之时。汉武帝立子杀母,本意为避免外戚擅权,维护皇家正统,但对后世负面影响很大,尤其是在南北朝的北魏时期,几乎成为惯例,“后宫产子将为储贰,其母皆赐死”,手段十分残忍。(未完待续)

束有春

2020年8月5日于金陵四合斋

标签:汉武帝;外戚;夫人
责编:李芸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