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江苏泰州的靖江市,有一个镇叫“生祠镇”。那个镇上,曾出了一个国民政府时期在常州发展的实业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当过江苏省副省长的刘国钧先生,他的故居虽然狭小简陋不堪,但仍然被作为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给保护着,并对外开放。我曾因工作关系,亲临现场对刘国钧故居的维修保护利用及周边环境整治进行指导,从而也知道了这个镇的来历,与岳飞抗金有关。
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岳飞在接到朝廷命令撤军后,大批北方百姓哭着喊着要跟岳家军一道走,因为他们是支持岳家军来抗金的,岳家军这一走。他们留下来肯定要遭金人迫害。岳飞只好一边指挥撤军,一边守护着老百姓随军撤退。我曾在《岳飞之死与秦桧》一文中对此有所描述。在经朝廷恩准后,岳飞后来将一批老百姓安置在了今天长江北岸边的靖江这个地方。老百姓为感其恩德,在此立祠建庙,以瞻仰供奉岳王爷。由于所立祠庙是在岳飞活着的时候建的,所以叫“生祠堂”,后人又称“岳王庙”。“生祠镇”一名由此得来。现在想来,“靖江”这个地名,也应该与那个年代有关,虽不能用“靖康”年号来诠释,但“靖”者,平定、安静也,表达了从黄河、淮河两岸颠沛流离到长江北岸边生活的这批老百姓们的祈祷心声。
古人的祠堂相当于今天的纪念馆。给活着的人建祠堂,在今人看来是不可想象的事,有人会觉得不吉利,甚至认为是在诅咒活着的人。要知道,我国古代老百姓为了表达对那些关心民生疾苦、一心为民着想的好官吏感激之情,他们既不会写表扬信,又不可能制作旌旗去送到官府,大家能做的就是在自己的家门口三亩地上建一座庙或立一块碑,刻上他们的功德,供上他们的图像,经常去烧香瞻仰,不仅要让现在生活的人们记住这位好官,更要让子子孙孙能记住这位好官。历史上被老百姓通过建庙立碑等方式来表达对政府官员感激爱戴之情的事例肯定不少,但官方史乘毕竟不多见,如岳飞被建“生祠”一事,于《宋史》就无载。在正史记载中,有的名宦循吏好官们被老百姓建“生祠”,有的被刻石立碑,有的被百姓画像纪念,有的兼而有之。我们来分别见识一下吧。
第一种形式,专门建造“生祠 ”。
1.据《晋书•良吏列传》记载,西晋初年,县令杜轸(zhěn)坚持不收群众一份礼。杜轸是成都人,从小博涉经书,在季汉王朝末期,曾当上了一名郡功曹史。刘备的季汉政权灭亡后,被举荐为孝廉,当上了晋朝的建宁县令。在任期间,杜轸注重以德为政,使当地“风化大行,夷夏悦服”,社会风俗得到极大改变,受到了当地汉人和蛮夷少数民族老百姓的爱戴。“秩满将归”,工作年限到期后准备离开时,“群蛮追送,赂遗甚多”,各族百姓前往送行,并且是追着杜轸的步伐相随着,他们要把自己认为最有意义的东西赠送给杜轸,表达自己的心愿。但杜轸“一无所受,去如初至”。杜轸对于当地百姓们的厚爱是心领了,而对于乡亲们要赠送给他的东西,他是丝毫未取,就像当年来上任的时候一样。后来他又当上了雍州地区最大的县池阳县的县令,仍然坚持为民清廉,以德化人,“百姓生为立祠”,就连那些曾经因公事而被他得罪过的人也没有怨言。
杜轸后来官至尚书郎,因为他博闻广涉,深入基层,对民间疾苦和百姓需求了如指掌,所以向朝廷奏议或当庭驳论时,他的意见往往都被皇上采纳。当时蜀地涪陵也有一个叫李骧的人在朝当尚书郎,与杜轸齐名,每当商议国家大事时,朝廷基本上没有人能够超过他们俩的见解,当时号称“蜀有二郎”。杜轸后来又到犍为当太守,“甚有声誉”,年过半百,朝廷准备再次升迁重用时,惜因生病不治而亡。
2.唐代狄仁杰的生祠又因其子的“贪暴”而被百姓毁了。《旧唐书》卷八十九《狄仁杰列传》记载,狄仁杰在任魏州刺史时,“人吏为立生祠”,这里的“人”就是平民百姓之“民”,为了避李世民讳。当官的和老百姓都说狄仁杰了,要为他建生祠。狄仁杰离开魏州后,他的儿子狄景晖后来也来到魏州,任“司功参军”。这个狄景晖与他名优新截然相反,“颇贪暴,为人所恶”,所以官民又一致意见,“毁狄仁杰祠”。由此可见,当时对一个人的褒奖,老百姓最好的表达方式就是为他建生祠,狄景晖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较早出现的“坑爹”一族。
据《新唐书•狄仁杰列传》,狄仁杰是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的,其聪颖明辨贤智,被当时人称为“沧海遗珠”、“北斗以南,一人而已”。在唐高宗朝为官任大理丞时,一年当中,就为一万七千人公平合理断狱,当事人均称公平合法。当时,左威卫大将军权善才、右监门中朗将范怀义因为误砍了皇家陵园昭陵中的松柏,唐高宗要求将二人处以死刑,狄仁杰抗旨不从。唐高宗大怒,认为狄仁杰这是陷皇上于“不孝子”地步,坚决要求处死二人。狄仁杰举例劝谏皇上:汉文帝对盗取汉高祖庙中玉环的窃贼并没有依法去灭其九族,而只是将窃贼一人处死而已。他提醒皇上:“今误伐一柏,杀二臣,后世谓陛下为何如主?”唐高宗在听了狄仁杰的劝谏后,怒气消了许多,免去了那两位大臣的死罪。
在任度支郎中一职时,有一次皇帝要到汾阳宫去。这时,并州长史李冲玄为了拍皇上的马屁,提出了一个馊主意:皇帝出行的道路上要经过妬女祠,当地民间流传说,如果有“盛服”即穿着华丽服装从那里路过的人,必然会引来天气骤然变化,大风与雷雨都可能会出现,要求动用数万人力,重新为皇上开辟一条道路。狄仁杰说:“天子出行,风伯清尘,雨师洒道,为什么要为妬女让道呀?”坚决反对。要知道,“度支”一职,就是国家的财政大臣,狄仁杰既要考虑到民生,也要考虑到国家财政盈亏,在狄仁杰的仗义执言下,为了皇帝出行而重新开道、劳民伤财的浩大工程被取消。高宗皇帝也夸赞狄仁杰:“真丈夫也”!
后来,狄仁杰又被派到宁州当刺史,安抚百姓,对西戎部落民众采取怀柔和平政策,深得老百姓欢心,“郡人勒碑以颂”,为狄仁杰建祠立碑。狄人杰后来又入朝为官,官拜冬官侍郞、持节江南巡抚使。由于吴楚一带巫风盛行、多淫祠,狄仁杰到了后,一律禁止淫祠之风,毁掉了一千七百多间祠庙房屋,只保留了对夏禹、吴太伯、季札、伍子胥供奉的四座祠庙。
狄仁杰后来转任文昌右丞,外出到豫州任刺史。恰逢越王李贞起兵造反失败,史称“越王之乱”。武则天以宰相张光辅为诸军节使,左金吾大将军丘神绩为行军主管,率三十万大军迅速斩杀了李贞,平息了叛乱。为惩治乱党,武则天定罪六七百家,籍没五千余口,趁机杀了很多没有起兵的李唐后裔,以绝后患。当时还有二千多名李贞的余党已被器械羁押,也要处死。司刑使催逼着狄仁杰赶快行刑。狄仁杰认为,判决有误,请求延缓行刑。他一面让手下人先解了这些犯人的器械,一面向武则天密奏:“臣欲有所陈,似为逆人申理;不言,且累陛下钦恤意。表成复毁,自不能定。然此皆非本恶,诖误至此。”意思是说,希望武则天能够体恤臣民,原谅这些不知情、误入歧途的人。一旦按照目前的情况来定罪,将牵连甚广。武则天最后下诏,同意了狄仁杰的建议,把这二千多人全部发配到丰州边疆去戍边。
当这批囚犯们途经宁州时,宁州的父老乡亲们都来到郊外迎接慰劳他们,都说:“是我们的狄使君让你们活命的呀!”因此,囚犯们遂相互搀扶着,前往百姓为狄仁杰在宁州立的那块石碑前痛哭流涕,表示感激。囚犯们在宁州斋戒三天后才离开。到了流放目的地丰州后,又为狄仁杰立碑,以颂恩德,表示对他的感激与纪念。
狄仁杰也因为反对宰相张光辅在平息李贞之乱时滥杀无故,杀降邀功,致使“冤痛彻天”,最后被张光辅到武则天面前告状,说狄仁杰对朝廷“不逊”,最后被武则天左授到复州当刺史。狄仁杰后来被来俊臣、武承嗣等人以谋反罪陷害,被关进了大牢。后经武则天亲自审问,才得以陈述自己蒙受不白之冤。无奈,来俊臣、武承嗣等人弹劾不停,其中有一个名叫霍献可的御史甚至“以首叩殿陛苦争,欲必杀仁杰等”,武则天只好将狄仁杰贬为彭泽令。当地的老百姓都知道狄仁杰的美名,不久将要亲身体验到他关心体恤民生,于是,在狄仁杰还没有到任时,就先直接为狄仁杰建立了一座生祠,表示对他的欢迎与尊重敬仰。
3.宋代贤相韩琦。《宋史》卷三百一十二《韩琦列传》记载,韩琦是宋神宗朝宰相。为人为官都很正,关心民生,与富弼一道,被称为“贤相”。韩琦“天资朴忠,折节下士,人无贵贱,礼之如一”。早在大名府任安抚使一职时,当地老百姓就为他立生祠以表敬重感恩。后来以司徒兼侍中身份到相州任通判一职时,相州老百姓“爱之如父母”。如果有人要斗讼打官司,老百姓们会主动出来劝说制止,说:“勿挠吾侍中也”。劝说那些要打官司告状的人不要轻意去打扰侍中韩琦。关心人民的官吏,人民也一定会关心他。
4.宋代循吏张纶。所《宋史》卷四百二十六“循吏列传”之《张纶列传》记载,张纶是颍州汝阴人。少年里就“倜傥任气”。举进士不中,补三班奉职,迁右班殿直。后来任江、淮制置发运副使。泰州有捍海堰,延袤百五十里,久废不治,岁患海涛冒民田,海水对庄稼地造成伤害。张纶准备对捍海堰进行全面修复。这时,有的人出来制止发难,认为涛患息而畜潦之患又可能再出现。张纶回答道:“涛之患十九,而潦之患十一,获多而亡少,岂不可邪?”三次向朝廷上表申请,愿意身自临役,亲自指挥。朝廷就任命他兼权知泰州。他终于开始了修建捍海堰的伟大工程,率令民工修建海堤75公里,使当地农业生产得以恢复和发展。复逋户二千六百,州民利之,百姓拥戴他,为他“立生祠”。
5.另一位也是宋代循吏,名叫高赋。据同卷《高赋列传》,高赋是中山人,进士,太常博士。历知真定县,通判剑、邢、石州、成德军。知衢州。俗尚巫鬼,民毛氏、柴氏二十余家世蓄蛊毒,值闰岁,害人尤其多,与人忿争辄毒之。高赋对他们悉擒治伏辜,蛊患遂绝。后来到唐州任职,发现州田有经百年而旷不耕种现象。前任太守赵尚宽对菑垦是不遗力,但庄稼地里仍然是榛莽尚多。高赋继其位后,益募两河流民,计口给田使耕,作陂堰四十四。再满再留,等到他为官任期满了准备离开时,当地田地新增闢三万一千三百余顷,户增万一千三百八十,岁益税二万二千二百五十七。从而获得了朝廷“玺书褒谕”,朝廷将他们治理与农业生产的经验加以宣传,以劝天下。衢州、唐州两州均为高赋立生祠。
6.金代的曹望之。据《金史》卷九十二《曹望之列传》记载,金朝的首都燕京(今北京)出现“运河堙塞”现象,金世宗到郊外视察时发现了这种情况,就问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有关部门禀报皇上,说是“户部不肯经画,岁久以致如此。”把责任推到户部,是户部不肯制订规划、又不安排经费造成的。金世宗就把本部侍郎曹望之召来,对他说:“有水运不濬治,乃用陆运,烦废民力,罪在汝等,其往治之。”意思是说用水运省钱,陆运废民力,又多花钱,要求曹望之赶快去负责疏浚治理。这次运河疏浚治理的详细内容,我曾撰有专文《我国历史上唯一一次没有农民参加的运河疏浚工程》。萧望之后来到德州任知州,“有惠政,百姓为立生祠。”“惠政”内容很多,惠民为民利民是其中的根本,所以老百姓要为他建生祠。
7.金代的张万公。据《金史》卷九十五《张万公列传》记载,:张万公是东平东阿人。幼聪悟,喜读书。他出生前,他的父亲曾做了个梦,梦见自己来到一个室屋,门眉上挂着一块匾,上书“张万相公读书堂”几个大字。一梦醒来,儿子出生了,就给他取名“万公”。登正隆二年(1157年)进士第,调新郑,任主簿。大定四年(1164年),为东京辰渌盐副使,课增,有业绩,被升迁为长山县令。当时土寇未平,一旦至城下者几万人。当地土匪势力猖狂,危害百姓,甚至出现有几万名土匪来围攻县城情况。张万公就登上城墙,站在墙垛旁向土匪们喊话,以乡里亲旧之意来晓谕,而不是采取对抗办法。通过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尤其以乡里乡亲的关系来说服教育,最后,“众感悟,相率而去”。既避免了干戈流血,又保护住了当地老百姓,“邑人赖之,为立生祠”。老百姓为他建生词,表示感恩之情。张万公后来补尚书省令史,四迁至侍御史、尚书右司员外郎。
8.金代的李完。据《金史》卷九十七《李完列传》,李完是朔州马邑人,经童出身,复登词赋进士第。调任澄城县主簿。“有遗爱,民为立祠”。后来因其廉洁从政,又被提拔升迁为定襄县令。后来被召补为尚书省令史。当时政府管理体制中,缺少对县令这一级官员的廉洁自律情况进行监督巡察,金世宗就采取巡视制度,“选能吏八人按行天下”,选定八位廉洁自律较好的官员作为巡视大员,组成八个巡视组,对全国进行巡视,李完就是其中之一,是其中一个巡视组的组长。
9.金代的移剌益。据《金史》卷九十七《移剌益列传》,移剌益字任翰林修撰时,御史台推举他从事监察工作,理由是他“刚正”,可委以重任,所以,移剌益就“兼监察御史”,夸部门任职。没多久,又改任户部员外郞。金章宗明昌三年(1192年),京畿发生饥荒,被破格提拔为霸州刺史,同时被授刺史者有11人。这批新任刺史们赴任前,要到皇帝那里谢恩,同时听皇帝诏谕。金章宗对刺史们说:“亲民之职惟在守令,比岁民饥,故遣卿等往抚育之。其资序有过者有弗及者,朕不计此,但以材选,尔其知之。”意思是,能够体现朝廷亲民政策的人,主要是郡守县令,现在发生饥荒灾害,朝廷派你们去安抚百姓,体察民情,解民危机。朕知道你们有些人的资历不够,但朕是以才能来选拔任用干部,你们一定要知道这一点,不要辜负朕的期望。移剌益到霸州后,首先是拿出自己俸禄中的粮食“以食饥者”,接着,从他身边的人到郡中其他政府官员,“遞出粟以佐之”,相继拿出自己的俸禄粮食来帮助百姓。在郡刺史的带头下,所属各县的官员也相继参照执行,拿出自己的俸禄粮食来帮助百姓度难关,当地老百姓在政府官员的关怀下,“多所全活”。霸州郡东南有一段大堤年久颓圮,经常造成水害,给百姓生产生活都带来不便。移剌益就组织力量进行增修加固,既防止了水溢造成的危害,又为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带来便利。这个地方的老百姓觉得移剌益真是个好官,于是就“为益立祠”,以表对这位好官的怀念和敬仰。移剌益后来又任泗州防御使,召为尚书户部侍郎,不久又拜兵部侍郎。(未完待续)
2020年6月24日于金陵四合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