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红色故事】丹血照汗青
2020-06-01 09:42:00  作者:文/楚歌  
1
听新闻

1945年的正月,溧水,洪蓝塘西村。

随着村里一只早起公鸡的啼鸣,又一个漫漫长夜过去了。

屋里没有点灯,漆黑一片。青年谢野萍又是一夜没合眼,他和衣躺在床上,眼睛时时看着窗外,他知道黑夜总会过去,旭日一定会升起,曙光终会照亮他黑洞般的小窗,照亮神州大地。

院里传来长工们起床洗漱的声响。日本鬼子侵占溧水后,原本开在洪蓝埠街上的谢家酒坊常遭日寇、伪军滋扰,开不下去,只好搬回塘西村了,但生意大不如从前。家里还有40多亩田地,请的几位长工将酿酒、种地的两样活全兼顾了。兵荒马乱的年代,对长工们而言,能有活干,有饭吃,就足够了。

“光荣啊——”父亲谢大双喊着谢野萍的谱名,一手举着洋油灯,一手推开了虚掩的门。微弱的灯光下,父亲看到了儿子那双被灯光照得炯炯有神的眼睛。父亲无奈地叹息道:“小伢啊,又是一晚不困觉,你到底想干什么哦?你已经20出头了,应该懂事喽!”

“还是那句话,我要参加新四军!”谢野萍斩钉截铁地说。

“子女中你是老大,按理你应该守家业,家里这么多田,还有酒坊,要靠你守,靠你这个长子发扬光大。”父亲劝说道:“家里不愁吃,不愁穿,不需要你参军打仗。有些人去参军打仗,那是家里穷得没有出路才去的……”

谢野萍打断了父亲的话,说:“抗日救国,匹夫有责,不应该分穷人、富人。你看看,日本鬼子在洪蓝埠烧杀淫掠,横行霸道,我们不能再苟且偷生,忍受欺辱了。不管是穷人、富人、老人、小伢,都应该抱成一团,赶走鬼子。”

“好!好!好!”父亲知道讲不过儿子,只好说:“你读了这么多年书,有文化了,我讲不过你。但是,知书也要达理,你要懂道理。看看你姆妈,听讲你要参加新四军,急得两天两夜都没有吃饭,躺在床上病倒了。”

说起母亲,谢野萍又想起了她唉声叹气的模样,便沉默不语了。

“家里已经给你订了一门亲事,女方家条件还行,小姑娘长得也蛮好的……”父亲说。

“我不要。”谢野萍急忙说,“我高中才读完,还想先做点事,不想这么早结婚,你们还是先退了吧,我不想害人家空等。”

“你怎么这么不听话呢?儿女婚姻大事,自古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父亲悻悻地说道,“这可由不得你。”

父亲看了儿子片刻,长叹了一口气,摇头离开了。

小窗外,天色渐渐露白,崭新的一天将要开始了。

谢野萍望着那片光亮,心早已飞出了窗外,飞到几个月前的石臼湖边……

因为溧水县城被日军侵占,一度失学的谢野萍经人介绍只好到远离家乡的高淳县桠溪西舍村国华中学求学,读完了高中。毕业后的同学们无事可干,听说明觉附近的小后村小学有人办了个“春风读书会”,谢野萍和他的同学袁杰、毛伟三人一合计,也兴致勃勃地参加了。

“春风读书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横山县抗日民主政府创办的进步青年组织,即以读书会的形式把横山以南的抗日进步青年进一步团结起来。读书会的宗旨是学习革命文学,研究抗战时局。读书会的会员们大部分来自石臼湖北岸的石湫、明觉、洪蓝地区,都是些年龄相仿、志趣相投的热血青年。读书会的学习方法是分散读书,每周集会座谈,交流读书心得。在这里,谢野萍读到了鲁迅的《阿Q正传》《且介亭杂文》,巴金的《家》《春》《秋》,茅盾的《子夜》以及一些外国文学名著。在这里,他还结识了横山县的李钊、纪涛、黄坡等领导。这一年的中秋夜,读书会组织了一次夜游石臼湖的活动,大家在石臼湖畔的龙坎村借了几只小渔船,泛舟湖上。皎洁的月光洒满湖面,青年们热情洋溢,他们吟诗、赏月,讨论时局。有几个读书会的会员恨不得第二天就投笔从戎加入新四军上战场杀敌。

这个中秋夜,是谢野萍一生中最难以忘记的中秋夜。每次想起,他都会激动,都会心潮澎湃。

太阳升起,高高地挂在村东数里外的平山头上。谢野萍从床上一跃而起,他突然想起今天是正月二十,同学毛伟、袁杰约好了今天要来。

毛伟、袁杰二人如约而至,他们给谢野萍带来了一个消息——横山县抗日民主政府要开办若干所小学,“春风读书会”的许多青年骨干都争着报名去当教师了。他们二人也想去,问谢野萍去不去。

“去!去!去!”谢野萍连忙回道,“闲在家里,我都闷死了。”

“横山县县长李钊,亭山区委书记庄毅还多次问到你,希望你出来任职。”毛伟说。

“还有我们同学杨骏,他早就参加了革命。几年前就是青抗团副团长了。”袁杰忍不住又说道,“这次在横山地区创办两所抗日民主小学,他是倡导人,他希望我们到山北的小彭村去。”

谢野萍满怀心喜,说道:“这是件好事,非常有意义,我们三人都去。环境差、条件差,我可不怕。”

“我们也不怕!”毛伟与袁杰异口同声地说道。

“你们等着,我这就去跟我爸爸讲一下,顺便要点钱,办学校没钱可不行!”谢野萍急切地说。毛伟与袁杰带来的办学消息仿佛让他看到了前途的光芒。

谢野萍来到院里,他突然想到还是先找母亲为宜,母亲心软,很疼爱他,在外上学时,经常塞些私房钱给他花。找母亲要钱,应该很有把握。

看到绝食多天的儿子主动来到自己屋里,谢野萍的母亲邓氏先是一愣,接着是喜出望外,她拉着谢野萍的手,无限怜爱地看着他,悠悠地说:“小伢啊,几天不吃饭,你看都瘦成什么样子喽!”

“姆妈,我找你有事商量。”谢野萍说。

“有什么事,尽管讲吧!姆妈都答应你。”邓氏说。

“刚才毛伟、袁杰在我屋里,我们三人商量想开办个小学,教人家学习。我们三人高中毕业都这么久了,老闲在家里,也不是个事,您说是不是?办学校需要点钱,我想找您先借点,等拿工资就还给您。”谢野萍说。

听完儿子的话,邓氏笑了,说:“行哦,只要你不去参军打仗去,什么都依你。”她哪里知道,儿子去开办小学,这也是一项抗日工作。她又不放心地问道:“你们在哪里办学校呀?”

“不远,就在石湫坝过去一点点远!”谢野萍很是轻淡地说。

“哦,那还好。”邓氏松了口气,说,“办学堂做先生,倒是个正经事,这个我同意你去做。你要经常回家来看看啊!”

谢野萍点头答应了。

邓氏走到床头一只木柜前,打开柜门,从里面摸出一个小布包,递给谢野萍说:“这里有十几块洋钱,你全拿去吧。不够,以后再回来拿。”

谢野萍有些难为情地接了过来。他知道,这是母亲平日里的积蓄,自己已经22岁了,至今还没挣过一厘钱,来孝敬双亲,实在是汗颜呀。

就这样,1945年的春天,溧水城西北面秦淮河畔的小彭村里,谢野萍、毛伟、袁杰等3人经过了艰苦的努力,克服了种种困难,在横山县抗日民主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创办了滨淮小学,学生来自溧水和江宁两县就近地区的村庄。新学校的课程设置完全打破了“忠君”“尊孔”的封建伦理道德的窠臼,教学内容、方法完全大变样。学生学习的教材由抗日民主政府文教科编印样本。谢野萍、袁杰、毛伟三人亲自油印。除开设国文、算术等课程外,还设有政治时事课。谢野萍亲自担当教员,对学生们进行抗日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

谢野萍等人创办的滨淮小学是典型的向儿童进行抗日思想教育的新型小学,得到了横山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李钊同志和亭山区委书记庄毅同志的鼓励。

这年春天,横山县各区陆续开办小学,其中绝大部分教师都是进步青年。为了坚决实施抗战教育,废除日伪奴化教育,激发学生民族意识,增强抗战建国的信心,横山县抗日民主政府决定对全县青年教师进行一次集训。这个计划,得到横山县参议会的支持,县参议会还专门成立了文教委员会。

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1945年暑假期间,全县开始集训青年教师。集训队长由县抗日民主政府的公安特派员陈国俊同志担任,杨骏任副队长。下设三个小队,小队之下设班。当时横山山南地区、山北地区和山西地区各为一个小队。谢野萍也参加了这次集训。

集训内容主要是学习抗日战争的形势,宣传八路军、新四军抗战以来取得的战绩,宣传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反法西斯斗争的形势。集训课上,县里还着重介绍了谢野萍等人创办的滨淮抗日民主小学的情况,研究今后如何把所有小学办成抗日民主小学,开展以抗日救国为重要内容的少年儿童教育工作。县长李钊同志亲自授课,对青年教师讲解全国以至横山地区抗战的大好形势。

师资集训班实行军事化管理,随县抗日民主政府和县委机关移营过几次。教师们也像部队战士们一样,各人身背简单的行李,每到一地向老百姓借门板搭铺睡觉,课前课后有时也集体唱抗战歌曲,每个人的精神甚为振奋。集训班原计划要学习二十天左右,并准备在结束前用几天时间来整顿一下教师队伍。但学习了一星期左右,日寇宣布无条件投降,师资集训班提前结束,青年教师们赶回自己学校,投入了县统一领导的抗战胜利大宣传活动。

通过师资集训班的学习,谢野萍热情高涨,立即投笔从戎,1945年8月,谢野萍报名参军,加入了横山县委政工队,正式走上了革命道路。

抗日战争胜利的到来,国内外形势也发生了急剧变化。在重庆谈判中,为了争取国内和平、民主与统一,展示诚意,中国共产党主动提出将南方8个解放区的军队撤出。9月下旬,根据中共中央部署,新四军江南部队和地方党政干部开始组织北撤。

横山县的党政干部全部编入横山县警卫团随军行动。9月底,大家在曹村附近集中实施北撤。

部队行军至洪蓝附近时,有战士知道谢野萍是塘西村人,便提议道:“谢野萍,到你家门口了,回家告个别吧!”还有战士喊道:“冬天快到了,回家多拿点衣服吧!”

谢野萍看着不远处的塘西村,心里很不是滋味,参加新四军后,父母多次捎信让他回家看看,他却一次没回。如今,要离开溧水,离开家乡,不知何时能归,还是回家跟双亲道个别吧。况且自己数月没回家,身上穿的还是一件夏天的衬衫。天气渐冷,回家取些保暖衣服也很必要。

谢野萍找到了班长,向他报告了回家取衣物的想法。

班长望着穿着单薄衬衫的谢野萍,他深知谢野萍的政治素质与觉悟,点头应道:“快去快回!”

谢野萍的突然归来让谢家上下充满了惊喜。谢大双夫妇更是围在儿子身边,问寒问暖,片刻不离。

看到父母脸上洋溢着的笑容与幸福,谢野萍着实有些不忍心说出道别的话。可部队行军的时间又不能耽搁。忍了许久,他才缓缓地说道:“爸爸,姆妈,我要走了。新四军要过江北上,今天路过洪蓝埠,我回家拿些衣裳,部队在等我。”

父亲谢大双的笑容一下子僵硬在脸上。母亲先是一愣,随即放声大哭起来:“你这个小伢哦,怎么这么不听话呢。子弹不长眼睛,你倒不怕死。可这是要我们的命啊……”

母亲的哭诉让谢野萍的心头增添了一丝歉疚。但他对这封建大家庭的桎梏早已感到窒息,他讨厌那种地主阔少的生活。他的追求,他的信仰,已经打上了马列主义的烙印。他的个人幸福、安危,早已被置之度外。

“爸爸,姆妈,你们多多保重吧!我要走了。”谢野萍毅然决然地说道。

“你今天跨出这个门,以后永远别回来。”父亲气狠狠地冲谢野萍吼道。

闻听父亲的话,谢野萍怔了一下,心如刀割。随即他头也不回地冲出了门外。

母亲哭喊着追赶着谢野萍,当她追到村后的大塘边时,眼看追不上了,她冲着儿子的背影大声喊道:“小伢啊,你是想逼我死吗?我马上就死给你看——”说完,“扑嗵”一声跳进了路边的池塘中。

家人们的呼救声,让谢野萍停住了脚步,他回过头,看到母亲的头在池塘中忽上忽下地沉浮着。

常言道:母子连心。谢野萍鼻子一酸,他大喊一声:“姆妈——”眼泪夺眶而出。他飞一般地跑了回去,纵身一跃,跳进水中,去救他的母亲。

母亲被救上岸后,谢野萍将她背回了家里,并派人请郎中来医治。然而,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他的父亲却将大门、院门、后门全部锁死,又让家人们严加看管,不让他出去找部队。

晚上,看到母亲身体没什么大恙,谢野萍终于放心了。他知道,母亲是以寻短见的方式来吓唬他,想让他收回那颗革命的心。而这,已是不可能的。

夜半时分,趁着家人都熟睡的机会,谢野萍顺着院墙边的一棵大枣树,爬上了院墙,越墙而下,向部队前行的方向追去……

1945年10月,新四军渡江北撤后不久,谢野萍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部队到达苏北东台、淮安等地,立即编入野战军主力部队。

虽然抗战胜利了,可是还有一些重要城镇为日军盘踞。为了收复失地,争取抗日胜利果实归于人民,谢野萍所在的部队配合兄弟部队,于12月26日发起解放高邮的战斗。

高邮地处大运河和公路交通要道,一向是日伪军守卫的重要据点,除去伪军,仅日军就驻有一千多人。鬼子依着城墙高、运河深、兵力雄厚、工事坚固等有利条件负隅顽抗,战斗打得非常艰苦。谢野萍那时在团文工队,担任火线抢救伤员的任务。他紧跟着三营七连突击队攻城,因为高邮城墙很高,突击队的战士用云梯登城。敌人的炮火十分猛烈,加之天又下着雨,部队伤亡比较大,卫生队的担架难以靠近,伤员无法抬下来,谢野萍牙关一咬,放下担架,冒着枪林弹雨,只身一人冲上了前沿阵地,接连背下了三四个重伤员,战后,他的英勇表现获得了首长的表扬。

1946年,国民党当局撕毁停战协定和政协协议,抢占了南通东侧的小海、观音山等集镇,掠夺财物,杀害群众。为了保卫苏中解放区,谢野萍所在的三营七连担负了收复小海的主攻任务。这时谢野萍任该连的文化教员。战前本来连里要他负责救护伤员工作,他却积极要求跟随主攻排上第一线。经领导批准,分配他协助指导员徐济怀带领二排担任主攻。小海镇不大,国民党军却驻守了一个团部和两个营的兵力,武器装备精良。战斗打响后,国民党军以强大的火力死守据点。当时新四军部队的武器装备仍然落后,弹药又不足,主要靠指战员的勇敢机智。在战斗快要胜利结束时,为抢占敌军轻机枪阵地,谢野萍和指导员同时负伤。谢野萍左上臂中弹,被送到后方医院休养。一个多月后,伤刚痊愈的他回到了连队。

1946年6月,国民党悍然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并扬言要在3至6个月之内消灭共产党的主力。同年7月,苏中地区国民党反动派开始大举向解放区进犯。从此,谢野萍从苏中到山东,从鲁中到鲁西,从安徽到河南,又从河南到黄河北,历经无数次大小战斗,每次战斗谢野萍都身先士卒,冲锋在前。

1947年1月,枣庄攻坚战斗中,谢野萍所在团参与歼灭枣庄东侧的郭里集国民党整编五十一师,完成对枣庄的包围。谢野萍到火线向敌人喊话、劝降,并毫无畏惧地出面同国民党军谈判,敦促国民党军放下武器。敌人拒绝投降后,我军发动猛烈进攻,歼灭五十一师,师长周毓英被俘。

1947年秋,为粉碎国民党军重点进攻山东解放区的阴谋,谢野萍所在的连队奉命出击山东南部地区,深入后方作战。由于长期连续作战,连队兵员已经不足,粮弹缺乏,干部战士十分疲惫。为了掩护大部队的行动,大家不顾双脚溃烂的痛苦,忍着饥饿的煎熬,经过急行军,抢先控制了狼山、二八五高地等阵地,多次击退了国民党五十七师一个团,在空军支援下的进攻,圆满完成了任务,保障了大部队胜利渡过沙河,跨过津浦线。谢野萍在这次战斗中,充分发挥了一个基层政工干部应有的作用。 同年12月中旬,他在第二次平汉铁路破击战——新郑车站战斗中,又第二次负伤。这次他的伤口还未好,又主动要求回到部队。

谢野萍出生于生活富裕的家庭,是一个具有一定文化的青年,可是在他身上,很难找到富家子弟和小知识分子的缺点。他对战士和人民群众,有着深厚的阶级感情。有这样一些事,至今还给人们留下很深的印象。

自苏中七战七捷后,战争的规模越打越大,部队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广,行军速度越来越快。那时部队难得有一天的休息,几乎每天都在战斗急行军中生活。由于公路、铁路等一切水陆交通都被国民党控制,我军行动全靠两条腿。除了打仗以外,每天都要急行军,少则七八十里,多则百余里,风雨无阻。为行动隐蔽和防止飞机空袭,部队一般都在天黑后出发,拂晓前宿营,白天睡觉休息。当时战士们不怕打仗,最怕行军走路。连队副指导员行军中负责收容,这已成为一个传统。谢野萍在每天行军的路上,都要替轻伤病号和体弱掉队的战士扛枪、背背包。大家经常看到他肩上背着战士的枪支和背包,和战士边走边谈心,有时讲战斗故事,一路上有说有笑,使掉队的战士忘掉了疲劳,增强革命意志,及时赶上了部队。

因长途连续行军的疲劳,有些战士到达宿营地后,脚也不洗,饭也不吃就睡下了。谢野萍每天宿营后,都要到各班看一看,督促睡下的人起来洗脚、吃饭。有的新战士脚上打了血泡,他和卫生员替战士用针挑。有的战士病了,他亲自把病号饭送到战士手里。有时炊事班做饭时间紧,忙不过来,他就帮助炊事员洗菜烧火打水。有的战士没鞋穿,他就把自己节省下来的布鞋送给他们。 由于谢野萍对战士们关爱有加,所以战士们对他更亲,更有感情,战士们有了困难和心里话都愿意和他讲。谢野萍从七连调到八连后,七连有些战士,还经常去找他谈心,希望得到他的帮助和教育。

谢野萍在当年的战斗生活中,非常重视群众工作。他经常教育战士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每次部队行军出发前,他都要领着连队群众工作组的同志,挨家挨户地检查群众纪律,做到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偿。对《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和《军民一家》这两首歌,他经常对战士们说:“我们不但要会唱,更要照着去做。”部队初到沂蒙山区,这是山东最穷苦的地方,也是革命老根据地,老百姓对子弟兵特别好。有一次,连部隔壁住着一户病重的老雇农,谢野萍知道后,带卫生员多次登门给老人治病、送药,还把自己的一件毛线衣送给了老人,老人感动得热泪盈眶。

1948年11月,谢野萍在淮海战役中不幸牺牲,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他的生命虽是短暂的,然而却是光辉的一生、革命的一生。

塘西村头,谢野萍的墓与父母亲的墓紧紧地挨在一起。国难当头,忠孝不能两全,身后能回到故乡陪在父母身边,这是他的遗愿,更是一个共产党人的纯朴本性。

选自《溧水红色故事》 南京市溧水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中共南京市溧水区委党史工作办公室编著

标签:战士;横山县;部队
责编:李芸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