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兰头
2020-05-17 19:31:00  作者:空瓶  
1
听新闻

空瓶

阳春三月,寒气未尽,暖意乍现,一场细雨过后,微风中便弥漫着青草野菜的味道,复苏的万物开始忙碌起来。

此时,一些上了年纪的妇女,也已迫不及待,或弯腰于路边,或蹲身于土坡,或斜立于岸堤,兴致勃勃地采摘她们心仪的尤物了。品种以马兰头最为常见,其他还有荠菜、芦蒿、马齿苋、枸杞头等。她们忙而不乱,动作娴熟,掐尖摘叶,狠、准、快。虽不如清人“疏风小圃宜莺粟,细雨新蔬采马兰”所描写的那般诗意盎然,但指的是一回事。

马兰头,又名马兰、马兰花、马郎头、红梗菜、鸡儿肠、路边菊、田边菊、紫菊、螃蜞头草等,俗名别称很多,各地叫法不尽相同。我的家乡兴化对马兰头的俗称至少有两种,南边的人称其“孩儿菊”,犹如幼小的菊花;北边的人叫其“梦浪头”,未究深意,只是发音如此,写法不知对错,方言俚语往往如此。

马兰头原为野生,长江流域各地可见,常生于路边、埂边、堤畔、田野、沟渠、山坡上,后被引入大棚栽培,即使反季节也能吃到,味道自然大有不同。马兰头有红梗和青梗两种,可食可入药,食用以青梗为佳,药用则以红梗为佳。

周末,又见太太在厨房忙碌,择菜,剔除腐叶老梗,洗净,煮开水焯之,水滗尽,挤干,切碎,掺合香干丁,然后加入白糖、醋、酱油等佐料拌匀,最后在面上淋麻油少许,一道晶莹翠绿的凉拌马兰头便呈现眼前,令人垂涎欲滴。这种做法古来有之,清袁枚《随园食单》云:“马兰头菜,摘取嫩者,醋合笋拌食。油腻后食之,可以醒脾。”

太太喜欢凉拌马兰头,不仅因其清津爽口,野香味足,更主要的是看重其养生治病的功效。太太查阅了诸多资料,说药补不如食补,马兰头的营养价值很高,富含无机盐、挥发油,以及钙、磷、铁、钾、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C等,特别是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经常食用可以去脂控压,对心血管系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让我多吃。此外,我记得马兰头还有止血散瘀的功效,小时候如逢手指割伤流血,大人们常将其捣碎或嚼烂后敷之。

对于生长于农村的我而言,小时候并不在意的马兰头,现在却成了香饽饽。不在意,是因为它随处可见,卑微庸常,更因为那时正长身体的我们,缺少油水,在意的是能否有肉有鱼吃。后来,渐明事理的我们,经常听母亲说起若干年前的往事,三年大饥荒,能吃到马兰头之类的野菜已算是美味佳肴,不可多得,她常常只能吃树皮,甚至灶土,因此落下了一些病根。

今非昔比,现在生活条件大为改善,却越发觉得马兰头的味美意趣来,关键是现在的油水过剩,人们的饮食不得不转向清淡素食。

马兰头的烹制方法,除了凉拌,还可煸炒、蒸煮、腌制、晾干、做馅等。吾乡人常以香干或花生米凉拌马兰头,原味不散,清爽可口。摘其嫩苗,入口时脆嫩清香,别有风味。《随息居饮食谱》云:“嫩者可茹可菹可馅,蔬中佳品,诸病可餐。”当然,《西游记》提到的“烂煮马兰头”也是一种吃法。

我曾在滨江小城仪征工作过十几年,当地有野蔬“洲八样”(也称“洲八鲜”),指的是长在江洲滩涂上的八样野生蔬菜,当是春天餐桌上的宠儿,其中就有马兰头。如今由于江滩变迁,环境改变,紫菌和地藕已经绝迹,而对环境不挑剔的马兰头依然是主角,逢餐必上。

后来我们移居南京,方知南京也有类似的“七头一脑”之说,其中一头就是马兰头。民间有谚,“南京人,不识好,一口白饭一口草”。这些青草野蔬食用爽口、绿色天然、风味独特,实属难得的美味佳肴。或许,多少年前,人们并没有觉得它们有多可爱、宝贵,甚至只是当作食不果腹时的充饥野草、度荒主食罢了。可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人们反而觉得食用这些野草更加有滋有味,更能体味到伴着泥土气息的芳香,接地气、利健康,每到上市季节都争着尝新、品鲜。“洵美草木滋,可以废粱肉”,吃野菜成为一种时尚。

饭馆也会应景,菜单上都写有“时蔬”两字,即代表可做当季刚上市的蔬菜。李笠翁曾说过,饮食之道,脍不如肉,肉不如蔬,亦以其渐近自然也。能否“渐近自然”,倒在其次,如今逢餐必有荤菜,食蔬有益健康倒是真的。

进入初夏后,马兰就开花了,像瘦小的菊花,淡紫色,轻盈虚幻。不知咋的,耳边突然想起一阵儿歌声:跳皮筋,我第一,马兰花开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

标签:马兰头;马兰;食用
责编: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