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恭达对篆隶古法的研悟并未停留在法古层面,而是在对篆隶古法的研味中寻觅和体悟表现性的审美向度,并在表现中强化书法的审美感性经验。也正是在对篆隶古法的写意性审美价值追寻中,言恭达最终转向对大草的创作与探索,并以大草建立起书法创作审美价值的原点。他甚至认为,他早期的篆隶创作只是为他的大草创作做准备。对篆隶古法的信守及创作审美价值寻觅,使言恭达对大草的历史认同具有强烈的主体性。他始终强调大草的篆籀古法,而他在草书创作中将篆籀气视作大草笔法的最高体现。他认为篆隶古法才是大草的主调。所以他的大草在整体上倾向于唐宋传统。他的草书以旭、素为基,强化线条的纯粹性及由对篆籀气的崇尚而带来的力量感。在这方面,言恭达的以篆入草并不等同清末民初以来的碑帖融合,即以碑入帖。换言之,以碑入草是近现代清代碑学产生之后才出现的新的创作追寻。
——选自《言恭达艺术研究》(第一辑,荣宝斋出版社),姜寿田《言恭达草书论》
大草 曹操《观沧海》 97cmX320cm 2009年
释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编辑:彭庆阳
设计:姚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