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春读史】历史上的三位“宋少帝”
【有春读史】
2020-05-10 10:59:00  作者:束有春  
1
听新闻

历史上的三位“宋少帝”

近日读史,读到《金史》卷七十四《宗翰列传》,其中有这样的记载:金太宗完颜晟天会四年(1126年),宋金交战时,金国的军队打到了泽州,宋朝派使者来到金国军营中讲和,金国提出要宋朝割让太原三镇以讲和,宋朝只好同意。但当割让诏书传送到太原时,“太原人不受诏”。完颜宗翰又取文水及盂县二镇,再留下一个叫银术可的大将继续围攻太原。紧接着,史籍中连续出现“宋少帝诱萧仲恭贻书(耶律)余睹,以兴复辽社稷以动之。”“宋少帝诣军前,舍青城。十二月癸亥,少帝奏表降”等句。同卷的《宗望列传》中又有:天会四年二月,“宋少帝以书诱(耶律)余睹,萧仲恭献其书,诏复伐宋。”十一月辛酉,“宋少帝诣军前。十二月癸亥,宋帝奉表降。上使完颜勗就军中劳赐宗翰、宗望,使皆执其手以劳之。”《金史》卷七十七《张邦昌列传》中亦多处出现“宋少帝”。读到这些记载,令我感到不解的是,这里的“宋少帝”竟然是指宋钦宗赵桓,而不是指南宋末帝、8岁的赵昺。由此我想到,历史上还有一位最早的“宋少帝”,他是南朝刘宋时期的刘义符。现将三位“宋少帝”合为一篇加以对读研究,从中可见历史风云之激荡、人生变幻之莫测。

第一位:南朝刘宋政权的“劣少”刘义符

让我们把目光由公元十三世纪的赵宋政权向前眺望至公元五世纪的刘宋政权,在距赵宋政权的800年前,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第一位“少帝”,他的名字叫刘义符。观其一生,实并无太大恶迹,与他之后的“前废帝”刘子业、后废帝刘昱相比,只是过于顽劣奢靡,不务正业而已,是位地地道道的“劣少”。《宋书》卷四《少帝本纪》对这位刘宋政权的第二位皇帝有所记载。

东晋王朝于公元316年在建康建立,历经104年的发展,到了公元420年,其政权不得不转让给为东晋王朝立下巨大军功的刘裕。刘裕于晋恭帝司马德文的元熙二年(420年)六月丁卯日(7月10日)代晋称帝,改国号为“宋”,改元“永初”,是为宋武帝。东晋政权灭亡,历史进入“南北朝”时期。

刘裕虽然当上皇帝,但还得带兵出征打仗;刘裕生活节俭,当了皇帝,居住的屋子床头上还有一截土墙,墙上挂着麻葛灯笼和麻线蝇拂。他曾被他的孙子、孝武帝刘骏嘲笑为“田舍翁”。永初三年(422年)初,刘裕计划出征北魏,但因患病作罢;至五月,再次病重,刘裕遗命司空、录尚书事徐羡之和尚书仆射、中书令傅亮,领军将军谢晦及镇北将军檀道济四人为顾命大臣,将来辅助太子刘义符。五月癸亥日(6月22日),刘裕崩。当日,太子刘义符即位,大赦天下,尊皇太后萧文寿为太皇太后,封太子妃司马茂英为皇后。第二年春正月,始改元“景平”。同年秋七月,尊生母张夫人为皇太后。

刘裕由于常年在外打仗,加之家境贫寒,在当时应该属于晚婚,一直到公元406年43岁时,才在京口(今镇江)有了第一个儿子刘义符。老年得子,宠爱至极,所以在刘义符10岁时,就让他官拜豫章公世子;刘裕的宋公国建立后,又拜为宋世子;元熙元年(419年),又进为宋太子;刘裕正式称帝,刘义符自然成为太子。少年刘义符,在父亲的罩护下,可谓官运亨通。刘义符自小就膂力过人,善骑射,精通音律,刘裕为自己有这么个儿子将来能接班感到放心。但事与愿违,他创下的江山基业差点就断送在这位太子手里。

刘义符17虚岁接过父皇皇位,正值青春年少、精力旺盛期,在当太子时,刘义符就爱好游狎,在父亲刘裕生病时,更是无人管束,为所欲为,经常坐上龙舟,到皇宫中的华林园(今南京鸡鸣寺玄武湖一带)天渊池进行水上娱乐,笙歌妙舞,管弦悠扬,当月落参横,疲劳袭身时,索性就在龙舟上过夜,根本不把如何学会治理国事放在心上。当上皇帝后,倒是听了父皇生前的遗愿,以尚书仆射傅亮为中书监,让傅亮与司空徐羡之、领军将军谢晦共同辅政,没有把“虽有武略、而无大志”的檀道济正式列入辅政的顾命大臣名单中,这也为后来檀道济要带领军队捉拿他埋下了祸根。

刘义符虽然当上了皇帝,但之前贪玩挥霍的毛病一点也没有收敛,不亲朝政,尤其是在父皇刚刚去世的居丧期间,做了许多无礼、游狎玩耍嬉戏之事,并且还公开选择媵御,甚至在皇宫中产下未经婚配的孩子,“居处所为,多过失”,丑闻不断。他更不把军国大事、国防安全、民生保障等重要事情放在心上,致使北魏军队进犯边境,宋国的滑台、金墉、虎牢等地相继被北魏攻占,等等。那些对刚刚建立起来的刘宋江山忠心耿耿的大臣们是忧心如焚,徐羡之、傅亮、谢晦、檀道济等顾命大臣开始了废除皇帝、另立新帝的谋划。

顾命大臣们的废立举动必须要能得到皇室重要人物皇太后的支持。皇太后张夫人也早已对自己的这位长子皇帝不满了,弄不好,老头子打下的江山很快就要给他葬送了,在顾命大臣们的鼓动策划下,景平二年(424年)夏五月,皇太后终于下诏令了。太后令全文如下:

王室不造,天祸未悔,先帝创业弗永,弃世登遐。义符长嗣,属当天位,不谓穷凶极悖,一至于此。大行在殡,宇内哀惶,幸灾肆于悖词,喜容表于在慼。至乃征召乐府,鸠集伶官,优倡管弦,靡不备奏,珍羞甘膳,有加平日。採择媵御,产子就宫,靦然无怍,丑声四达。及懿后(注:萧太后)崩背,重加天罚,亲与左右执绋歌呼,推排梓宫,抃掌笑谑,殿省备闻。加复日夜媟狎,群小慢戏,兴造千计,费用万端,帑藏空虚,人力殚尽。刑罚苛虐,幽囚日增。居帝王之位,好皂隶之役,处万乘之尊,悦厮养之事。亲执鞭扑,殴击无辜,以为笑乐。穿池筑观,朝成暮毁,征发工匠,疲极兆民。远近叹嗟,人神怨怒,社稷将坠,岂可复嗣守洪业,君临万邦!今废为营阳王,一依汉昌邑、晋海西故事。镇西将军宜都王义隆,仁明孝悌,著自幼辰。德业冲粹,识心明允。宜纂洪统,光临亿兆。主者详依典故,以时奉迎。未亡人婴此百罹,虽存若陨。永悼情事,抚心摧塞。

太后令如同一篇声讨刘义符的檄文,把刘义符的罪孽及给国家造成的损失和国家面临的严重局面讲得清清楚楚,同时说明,将皇帝刘义符废为营阳王,由刘义隆来接任皇位。

原来,宋武帝刘裕虽然晚婚,但后来在成为九鼎之尊的皇帝前后,娶了不少嫔妃,这些女人一共为刘裕生了七个儿子。除长子刘义符外,次子刘义真为南豫州刺史、庐陵王,因为人“轻动多过,不任四海”(《宋书•徐羡之列传》),在景平二年二月,天象出现“日蚀”时,在徐羡之等人建议下,皇帝刘义符已将其废为庶人了。第三子刘义隆,已封为镇西将军、宜都王;第四子刘义康,已官拜右将军,封彭城王,历任南豫州、南徐州等州刺史;第五子刘义恭,之前可能年龄太小未封,刘义符当皇帝后,封他为冠军将军、南豫州刺史;第六子刘义宣和第七子刘义季,在刘义符当朝时,可能因年龄太小,也未见封爵。

皇太后旨令已明确刘裕的第三个儿子刘义隆为皇位继承人,入纂大统。但此时的刘义符,却还在与左右亲近在华林园玩耍着呢。原来刘义符为了取乐,特意在华林园营造了商铺摊点,让左右与自己经常扮演小商小贩或市民买卖角色,他自己则着小衣巾,短打扮,卖酒吆喝,买入卖出,讨价还价,乐此不疲。做完这种游戏,就引船唱呼,寻欢作乐去了。但他毕竟是个皇上,“安保”级别肯定是最高的,要想废除并捉拿住他,必须经过认真筹划。

徐羡之、傅亮先让南兗州刺史檀道济、江州刺史王弘以“赴国讣”悼念老皇帝为名,顺利进京,暗中控制住了京城军事局面。同时暗中做好刘义符身边的中书舍人邢安泰、潘盛二人工作,他们早已对刘义符行为不满,答应作为内应。一场宫廷政变即将发生。

景平二年(424年)六月的一天早晨,檀道济、谢晦领兵居前,徐羡之等人随后跟进,从皇宫东掖门进入云龙门,向皇帝此刻下榻的地方悄悄逼进。由于有邢安泰、潘盛作内应,皇帝此刻休息的华林园是根本没有任何防御。可能是昨天白天扮演商贩“叫卖”、傍晚又乘龙舟游天渊池、夜里又笙歌妙舞、管弦悠扬,狂饮狂欢得太迟太累了,刘义符就在自己的龙舟上就寢了,到现在天亮了还没有睡醒。士兵们快速向前,来到龙舟上,杀死了刘义符身旁的两位侍从,情急之下,把从睡梦中惊醒的刘义符手指也给弄伤了。刘义符被士兵们“扶出东阁”,得知太后下了旨令,他已是后悔莫及。徐羡之遂将刘义符的皇帝玉玺绂冕全部没收,刘义符皇帝生涯宣告结束。

当天,太后令徐羡之等将收回的皇帝玺绂全部奉还朝堂,指派檀道济专门负责派兵守护,等待新君刘义隆的到来。

刘义符开始是被押送到太子东宫进行监禁的,后来又很快将其转移关押到了吴郡(今苏州)。也就在六月癸丑日,徐羡之还是下令中书舍人邢安泰:尽快处死刘义符,以免夜长梦多。邢安泰很快安排高手,来到吴郡的金昌亭(今苏州市阊门内),准备杀死刘义符。刘义符毕竟年轻,才19岁,加之生来就力气很大,面对刺杀他的军士,他很快挣脱了出来,直向昌门方向奔去,准备冲出昌门逃命。正在他奔跑时,被追赶的士兵用甩过去的门闩给绊了一下,一下子栽倒,士兵快速上前,结果了他的性命,时年19岁。

刘义符因其年少丧命,梁代沈约在撰写《宋书》时,称之为“少帝”,并让他仍然载入帝王“本纪”中,这也算是对这位品性并不算太坏的“劣少”皇帝一个补偿吧。

第二位:枉死异域的“少帝”赵桓

据《宋史》卷二十三《钦宗本纪》记载,宣和七年(1125年)十二月,宋徽宗在面对金人大举进攻、国运岌岌可危的紧急关头,诏皇太子赵桓嗣位,将皇帝的位置主动让给了年富力强的太子,是为宋钦宗,年号“靖康”。宋徽宗被尊为“道君皇帝”。此时的赵桓已经25岁了,但在金人及后来蒙元人的眼里,比起老皇帝宋徽宗来,他仍然是“少帝”。

也就在即位的这一天,天空出现异象:“日有五色晕,挟赤黄珥,重日相荡摩久之。”天空竟然出现了两只太阳相摩荡现象。“金人已分道犯境”,大宋疆土面临被金国不断掠取吞食的厄运。国难当头,皇室易主,无非是期望国运有所扭转振兴。太学生陈东等抓住机会,上书朝廷,历数蔡京、童贯、王黼、梁师成、李彦、朱勔“六贼”的滔天罪行,请求诛杀这些误国贼,但赵桓还根本来不及处理这些事务。

就在靖康元年(1126年)的春正月,“金人渡河”、“金人犯京师”、“金人攻宣泽门”、金人“索金帛数千万,且求割太原、中山、河间三镇,并宰相亲王为质,乃退师”的紧急情报一个接着一个传到皇帝身边,敌人已经打到京师皇城脚下了!到了二月,宋钦宗赵桓不但不去清除“六贼”,反而“罢李纲以谢金人,废亲征行营司”,以此换得“金人复来议和”的暂时喘息之机。太学诸生陈东等及京师民众数万人“伏阙上书”,请复用主战派大臣李纲及种师道。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宋钦宗不得不恢复李纲为右丞相,充京城防御使,负责京师安全防御。与此同时,钦宗也对“六贼”中的一些人作了降职或换岗的象征性处理,以平息民愤。

也许是天公要特意给大宋王朝以教训,亦或是金国的势力太强悍了,在大宋国土上,这一年是异常现象不断出现。史籍记载的有:六月壬子日,“天狗坠地,有声如雷”;九月甲申日,“日有两珥、背气”;十月乙卯日,“雨木冰”;十一月辛未日,“有流星如杯”;十一月丁亥日,“大风发屋折木”。靖康元年又是闰十一月,京师苦寒,而金帅粘罕(即完颜宗翰)的军队已经压到皇城汴梁城下,直逼宋朝皇帝投降。

当时正值雨雪交加的寒冬季节,钦宗皇帝为鼓励士气,亲自“被甲登城,以御膳赐士卒,易火饭以进”,将士们“皆感激流涕”。接着,皇帝又“幸宣化门,以障泥乘马,行泥淖中,民皆感泣。”由于天气寒冷到极致,守城的宋军“士卒噤战不能执兵,有僵仆者”。士兵们的手冻得都拿不住兵器了,许多人直接给冻僵而死了。此时的赵桓,虽贵为皇帝,也只能在“禁中,徒跣祈晴”,在宫中赤着双脚向苍天祈祷,希望天气晴好转暖些。

在国难当头的危急时刻,各地“勤王”军队迟迟不能到达,京城中可用的军队唯有“卫士”御林军三万人,此时亦是十失五六,剩下一半人不到。一边是金军攻城节奏加快,一边是老天爷不仅没有放晴,反而又“雨木冰”,把树上冻结的冰凌柱“哗哗”地砸了下来,像下冰雨一样,守护皇城,困难重重。天空很快又刮起了呼啸的北风,鹅毛大雪从白天一直下到夜晚,整个京城都给大雪覆盖了起来。第二天早上丙辰时分,有一个名叫郭京的“妖人”,自吹能用“六甲法”赶走金兵。他让守御城门城头的将士们都“下城”,打开宣化门,出城攻击金兵。结果反被金兵乘机攻进城内,宋兵大败,尸横遍地。金兵登上汴梁城墙,焚烧南薰诸门,一路所向披靡。大宋京城沦陷,大宋皇上已成瓮中之鳖。北宋王朝宣告结束。

已经占领皇城的金人假惺惺地向老皇帝宋徽宗发出邀请,请他“出郊打猎”,玩起了外交辞令。“少帝”赵桓倒是不怕死,他让人传话给金人头领:“上皇惊忧而疾,必欲之出,朕当亲往。”金人本来就没有想让赵桓留下,就将他先带到了金军行营所在地青城,给软禁起来。

靖康二年农历二月初六日(1127年3月20日),金太宗完颜晟下诏,废除徽、钦二帝,贬为庶人,强行脱去二帝龙袍。随行的李若水抱着钦宗身体,斥责金人为狗辈,金人竟然用刀割裂了他的咽喉。金人册封原宋朝宰相张邦昌为帝,国号“大楚”。北宋宣告灭亡。史称“靖康之耻”、“靖康之难”。

也就在靖康元年的十二月壬戌日,在京城沦陷后,康王赵构在相州(今河南安阳)升帐大元帅府,继续指挥与金人作战。靖康二年(1127年)夏四月底,金兵俘徽、钦二宗北去后,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改元“建炎”,成为南宋第一位皇帝,史称“宋高宗”。赵构一边指挥同金人作战,一边开始了南下新选国都的历程,他由扬州而建康(今南京),由建康而临安(今杭州),最后定都临安,历史正式开启了“南宋”时代。

靖康二年夏四月底,金人开始将徽宗、钦宗“二圣”等人马及物品押往金国。据《宋史》记载,宋室宫廷的法驾、卤簿,皇后以下车辂、卤簿,冠服、礼器、法物,大乐、教坊乐器、祭器、八宝、九鼎、圭璧,浑天仪、铜人、刻漏,古器、景灵宫供器,太清楼祕阁三馆图书、天下州府图及官吏、内人、内侍、技艺、工匠、娼优,府库畜积,全部被掳之一空。《金史•宗翰列传》记载,(天会)五年四月(即靖康二年四月),“以宋二主及其宗族四百七十余人及珪璋、宝印、袞冕、车辂、祭器、大乐、灵台、图书,与大军北还。” 同卷《金史•宗望列传》又记载:“以宋二主及其宗族四百七十余人,及珪璋、宝印、袞冕、车辂、祭器、大乐、灵台、图书,与大军北还。”金国大获全胜而还,同时占领了宋室半壁河山。

作为级别最高的战俘,徽、钦二帝一直到七月才被押到燕京。后又于第二年即金太宗天会六年(1128年)八月二十一日押抵金上京会宁府。八月二十四日,二帝被强迫著素服,跪拜金太祖庙,作为战败方,要行“牵羊礼”,在乾元殿拜谒金太宗完颜晟。金太宗用污辱性的方式,封宋徽宗为“昏德公”、钦宗为“重昏侯”。十月,将二帝迁往韩州(今吉林省梨树县境内)。天会八年(1130年)七月,又将二帝押迁到五国城(今黑龙江省依兰县城北旧古城)进行关押软禁。

据《宋史》卷二十二《徽宗本纪(四)》记载,老皇帝宋徽宗经过丧国之痛、长途颠簸和精神折磨,于绍兴五年(1135年)四月甲子日,崩于五国城,年仅54岁。但一直到绍兴七年(1137年)九月甲子日,凶问才传到江南临安。到了绍兴十二年(1142年)八月乙酉,宋徽宗的梓宫才在同被掳去的韦贤妃(宋高宗赵构生母)护送下回到临安。

宋徽宗的梓宫回来时,宋钦宗仍然被扣留在了那寒冷遥远的五国城。此时在南宋当皇帝的宋高宗赵构,可能也有不愿意出力让这位同父异母的哥哥尽早返回南方的打算,所以在与金人和谈时,不惜下令杀死阻碍和谈的岳飞,最大的愿望是想早日实现将父皇的梓宫安全送回,同时可以早日见到自己那已经年迈的母亲(即韦贤妃,此时已被高宗尊奉为太后)。据《大宋宣和遗事》等记载,绍兴十二年(1142年)三月,宋金《绍兴和议》彻底完成所有手续后,夏四月丁卯日(1142年5月1日),宋高宗生母韦贤妃同徽宗梓宫开始了路途遥远的归宋行程。临行时,宋钦宗赵桓曾挽住车轮,请韦贤妃转告宋高宗赵构:若能回去,他只要当个“太乙宫主”就满足了。韦贤妃哭着说,如果你不回来,我宁愿眼睛瞎掉算了!但是,宋高宗因为自己已经绝后(宋高宗之子宋孝宗是养子),也不想让钦宗或其子孙继承帝位,所以就根本没打算救宋钦宗回来。宋钦宗到死也没能回到宋土,而韦贤妃晚年果真患有眼疾,瞎了一只眼睛。

绍兴二十六年六月十日(1156年6月29日),宋钦宗在金人蓄意安排的一场打马球比赛中被乱马踩死,可谓枉死,年仅56岁。一直到五年后的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五月辛卯,宋钦宗的死讯才传到南宋。这也使得宋钦宗的死因显得更加扑簌迷离。可怜金人眼中的“宋少帝”,在国家危难之际被迫接过皇位,几乎没有过上几天安稳日子,就被掳到了北方作为阶下囚,过上了30年的高级囚徒生涯;直到35年后,钦宗的梓宫才运回临安,终于魂归故里,最后安葬于永献陵(今浙江绍兴东南宝山)。正如《宋史》所评价的那样,宋钦宗这位“少帝”是“享国日浅,而受祸至深!考其所自,真可悼也夫!真可悼也夫!

第三位: 被陆秀夫背投葬海的“殇帝”赵昺

“宋少帝”赵昺(1272年-1279年)是宋度宗赵禥第三子,他与宋恭帝赵显、宋端宗赵昰合称“宋末三帝”。赵昺只活了8岁,只当了313天皇帝,也是赵宋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

需要指出的是,此时的金国已经不存在了。在被蒙古元兵与南宋联手、实行南北夹击战略后,不可一世的金国于公元1234年被消灭了。谁知蒙古军队在灭了金国后,铁骑一发不收,乘胜南下,开始了灭亡南宋的战争。就在这场战争中,赵宋王朝又出了一位“宋少帝”。但在元代人编纂的《宋史》中,赵昺只在《瀛国公本纪》中作为“二王”内容附带出现,并且不见有“少帝”二字。只是在金人、元人及后来人的论述中,称之为“少帝”。现如今,提起“宋少帝”,人们立马想到的就是这位赵昺小儿皇帝。

作为只有8岁的儿童,赵昺当时根本弄不明白那些大人们在闹什么事,他被当着摆设供奉着,在赵宋王朝已经末日来临时,那些赵宋大臣们想利用这个少儿皇帝作为回天动力,与所向披靡的强大蒙元军队进行着最后的殊死抗挣。除了赵昺,他的两位小哥哥皇帝,又何尝不是先后扮演过这种角色。

面对元军渡江后的势如破竹之势,临安的京朝百官们吓得纷纷逃遁。公元1274年,宋度宗因酒色过度而死。这时,年仅4岁的赵显在奸臣贾似道的扶持下登基做了皇帝,是为宋恭帝,年号“德祐”。由祖母谢太皇太后、母亲全太后垂帘听政。谢太皇太后曾命揭榜朝堂,号召天下兵马赴临安“勤王”。据《宋史》卷二百四十三《后妃列传(下)》,其榜文为:

“我国家三百年,待士大夫不薄。吾与嗣君遭家多难,尔小大臣不能出一策以救时艰,内则畔官离次,外则委印弃城,避难偷生,尚何人为?亦何以见先帝于地下乎?天命未改,国法尚存。凡在官守者,尚书省即与转一资;负国逃者,御史觉察以闻。”

太皇太后虽然以朝廷名义发布“哀痛诏”,但响应者寥寥,当时正担任赣州知府的文天祥“捧诏涕泣”,组织了一万人左右的军队和张世杰一同进驻临安,令举朝震惊鼓舞。但双方实力悬殊过大,南宋在贾似道的阴谋主政下,没有任何军事防御准备,形势愈来愈糟。德祐二年正月十八日(1276年2月4日),元军攻克南宋首府临安,谢太皇太后抱着5岁的小皇孙、皇帝宋恭帝出城,向元军投降。宋恭帝与母亲全太后后来被作为战利品,押送到了元大都(北京今),南宋朝廷的衮冕、圭璧、仪仗、图籍以及大批财宝、器物全部被元军掳走。谢太皇太后因年老有病,留在了临安,直至老死。

就在临安城投降前夜,益王赵昰、广王赵昺在驸马都尉杨镇、国舅杨亮节等护送下潜出城外,逃往婺州(今浙江金华),在山中藏匿七日后,又逃至温州,力求为赵宋王朝保留一丝皇室血脉。此后,张世杰、陆秀夫也陆续率残部赶到温州的江心寺会合。这里曾经是当年宋高宗为逃脱金人追杀而一路南奔时到达过的地方,当年的御座还保留着,众人想不到历史的悲剧会重演,纷纷哭于座下。

文天祥、陆秀夫决定效仿北宋末年“二帝”被俘后、扶植宋高宗赵构为帝的做法,拥立宋度宗赵禥的庶长子、益王赵昰为天下兵马都元帅,广王赵昺为副元帅,图谋再度中兴。赵昰、赵昺当时也只有7、8岁。几天后,赵昰一行从江心寺辗转来到福州。德佑二年五月一日(1276年6月14日),赵昰被拥立为帝,史称宋端宗,改元“景炎”。册封杨淑妃为太后,同听政。又加封广王赵昺为卫王,陈宜中为左丞相兼都督,李庭芝为右丞相,陈文龙、刘黻为参知政事,张世杰为枢密副使,陆秀夫为签书枢密院事。文天祥后来从镇江逃回来后,又任命他为右丞相兼知枢密院事。南宋王朝在战火纷飞中,又组建起了流动朝廷,号召人民继续与元军对抗。

由于元军的一路追杀,广东诸郡先后投降。到了景炎二年(1277年)的12月,宋端宗赵昰一行逃至秀山,听说广州失守,慌乱中退到了井澳(今广东中山市)的南海中。“飓风坏舟几溺死,遂成疾”,海上忽起飓风,将宋船吹散撞坏,宋端宗不慎落水,差点被淹死,救上岸后,因惊吓受凉而发烧生病。宋军此时也是“死者十四五”,有近一半的士兵在飓风中丧生。景炎三年(1278年)四月,年仅9岁的赵昰因生病,在逃至碙洲荒岛上后,终因惊病交加而亡。其庙号为“端宗”,葬于永福陵((今香港大屿山)。

据《宋史》卷四百五十一《忠义列传(六)》之“陆秀夫列传”,当时陆秀夫虽为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但因久在兵间,熟知军务,经常参与朝廷大事决断,在赵昰“以惊疾殂”后,“群臣皆欲散去”,此时陆秀夫提醒大家:宋度宗皇帝还有一个儿子尚在,即卫王赵昺。他慷慨陈辞道:“古人有以一旅一城中兴者,今百官有司皆具,士卒数万,天若未绝宋,此岂不可为国邪?”

群臣一下子又激奋起来,一致同意拥立只有7岁的赵昺为皇帝,继续请杨太妃垂簾听政。新皇帝就这样又在逃亡途中诞生了,以陆秀夫为左丞相,以文天祥为右丞相,改元“祥兴”。也就在景炎三年的四月,人们发现大海中有一条黄龙在游动,所以到了五月,改元“祥兴”,并把碙州命名为“翔龙县”。宋廷君臣,播越海滨,仍继续抗击着强大的元军,在为保住大宋江山做最后的挣扎。也就在祥兴元年(1278年)的十二月,文天祥在潮阳五坡岭(今广东省汕头市境内)被俘。

祥兴二年(1279年)3月19日,宋军与蒙元军在厓山(今广东新会县南)展开最后决战。厓山背山面海,地势险要,宋军将领、少傅、枢密副使、越国公张世杰下令,“悉焚行朝草市,结大舶千余作水寨,为死守计”。焚烧岛上行宫军屋,人马全部登船,然后依山面海,将一千多条战船排成长蛇阵,用绳索连接在一起,船的四周筑起楼棚如城堞,船上涂上一层厚厚的湿泥,缚上一根根长木以抵挡火舟,使火不能烧到船。小皇帝赵昺的座船就安置在中间,诏示将与舰船共存亡。

据《宋史》卷四百五十一《忠义列传(六)》之“张世杰列传”记载,张世杰当时没有听进部下的建议,放弃了对入海口的控制,结果被元军占据,致使宋军“樵汲道绝,兵茹干粮十余日,渴甚,下掬海水饮之,海鹹,饮即呕吐,兵大困”。双方再次交战时,元军在乱箭掩护下,夺走了宋军的七艘战船。各路元军一齐猛扑过来,到了中午潮水上涨时,元军将领张弘范再次发动南北夹击,宋军士兵因饥饿疲惫,都失去了战斗力。从中午到傍晚,海战进行得异常惨烈。“俄有一舟樯旗仆,诸舟之樯旗遂皆仆”。这时,一条宋船降下了旗帜,停止了抵抗,其他战船也降下旗帜。张世杰知道大势已去,急忙将精兵集中到中军,同时派出一只小船和十多名士兵去接小皇帝赵昺,准备突围。此时的小皇帝赵昺正由左丞相陆秀夫守护着,呆在一艘大船上。当张世杰派小船来接帝昺时,陆秀夫见到的都是些生面孔,不知真假,担心帝昺被元军截获,坚决拒绝。就这样,让赵昺失去了一次能够存活的机会。

陆秀夫见小皇帝呆的船船体较大,且“诸舟环结,度不得出走”,料定君臣都难以脱身了,就连忙先跨上自己的座船,“杖剑驱妻子入海”自尽;然后再换上朝服,回到大船上礼拜帝昺,一边向小皇帝说着以死保全名节的话,一边将黄金国玺系在腰间,背起小皇帝,奋身跃入大海。顷刻间,君臣二人就沉没得无影无踪。《宋史》记载,陆秀夫“乃负昺投海中,后宫及诸臣多从死者”。可怜只有8岁的小皇帝先是给陆秀夫的举动吓得“妈妈”大哭,瞬间又被人背负着葬身大海,就这样不明不白地结束了年仅8岁的生命。其他船上的大臣、后宫眷属、将士们听到这个噩耗,顿时哭声震天,几万人纷纷投海殉国。

杨太后闻听赵昺已死,抚膺大恸,哭诉道:“我忍死艰关至此,正为赵氏一块肉尔,今无望矣!”赵氏唯一血脉亦已不存,杨太后绝望之至,亦赴海而死。据《宋史》卷二百三十四《后妃列传(下)》,杨太后初选入宫为美人,进封淑妃,是赵昰的亲生母亲,在赵昰被推为帝后,以太后身份主政。赵昺不是杨太后所生,赵昺的生母是修容俞氏。在赵昰病死后,赵昺为帝,杨太后继续垂簾听政。在闻听陆秀夫背着小皇帝蹈海殉国后,太后大恸,哭诉道:“我艰关忍死者,正为赵氏祭祀尚有可望尔。今天命至此,夫复何言!”遂赴海死。对同一件事,同书不同卷次的记载虽文字略有差异,但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满纸流淌着的是一位母性痛楚绝望的血泪。后来,张世杰将杨太后的尸体安葬在了海滨。

再说张世杰率领宋军余部突围后,来到了平章山下的海域。当他得知陆秀夫背负帝昺蹈海殉国的噩耗时,亦悲痛不已。飓风不断袭来,部下劝他上岸暂避,张世杰望着在风浪中飘摇的宋军船只残骸,拒绝暂避,绝望地说道:“我为赵氏,也算竭力了,一君身亡,复立一君,如今又亡!我在厓山没有殉身,是望元军退后能再立新君,然国事发展到如此地步,这难道是天意?”又一阵飓风袭来,将船只掀翻,张世杰等全部溺死,实现了以身殉国。至此,南宋王朝可以说是彻底宣告灭亡了。几天后,人们发现厓山海战的海面上,有十余万具尸体飘浮出海面,其景象既恐怖又惨不忍睹。

对于陆秀夫背负小皇帝赵昺投身大海而死的举动,我有时觉得是匪夷所思。丢开君臣关系不论,作为成人的陆秀夫,你可以为了你的名节、你的忠诚、你的爱国去结束你的生命,但你没有权利去强行代替一个8岁儿童去选择是生还是死,更没有权力去决定皇帝的是生还是死。因陆秀夫一时的莽撞粗暴、沽名钓誉,过早地结束了小皇帝赵昺的生命,使赵昺成为“少帝”,更成为“殇帝”。

从情理上分析,即使赵昺真的落到元军手中,料元军也不会伤害他的生命,我们从元蒙如何对待当时年仅5岁的宋恭帝赵显,就不难理解这一点。

宋恭帝赵显被掳到元大都后,元朝封为瀛国公,在元代脱脱等人编撰的《宋史》中,只是让赵显以瀛国公身份出现,作《瀛国公本纪》。对于赵昰、赵昺,只是作为“二王”身份出现在《瀛国公本纪》中。赵显长大后,对西藏佛教产生浓厚兴趣。18岁那年,在忽必烈支持下,他赴西藏萨迦寺出家,法号和尊,学会了藏文,翻译了《百法明门论》、《因明入正理论》这两部汉传佛教著作为藏文。到了元英宗至治三年(1323年),赵显知晓了自己从前身份。根据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赵显当时作了一首诗:“寄语林和靖,梅花几度开?黄金台下客,应是不归来。”表达了对南宋王朝和故土杭州的思念之情。此诗后来被元朝皇帝发现,触犯了文字狱,被赐死,死时年已53岁。宋恭帝赵显的人生最终结局肯定是不幸的,但比起平白无故被别人背负着葬身大海的赵昺来说,赵显是在成人谙事后,按照自己的理想来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纵然因文字狱被害,但死得明白,死得清楚,死得无所畏惧。赵昺的人生可以说还未正式开始,因为他由“少帝”而成为“殇帝”,糊里糊涂地做了淹死鬼。对此,陆秀夫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陆秀夫扮演了一个直接杀害宋朝最后一位皇帝的刽子手角色。

三位“宋少帝”,一位当皇帝时已经有20多岁,最后活到50多岁;一位当皇帝时只有17岁,最后只活到19岁;一位当皇帝时只有7岁,最后只活了8岁。由此可见,“少帝”之谓,可适用于青年、少年、童年三个年龄段的封建皇帝;“少帝”的人生,是封建帝王中不得善终的人生,充满悲惨凄楚的人生;“少帝”作为中国封建皇帝大家庭中的一种类型,是衰亡的象征、荒诞的象征、无望的象征。有诗叹曰:

少艾少年少儿郎,

少壮血气少阳刚。

自从皇家出少帝,

少字羞颜饰庙堂。

秉性顽劣难成器,

何谈社稷把舵掌。

强虏压境重日荡,

哪堪双帝同牵羊。

八龄孩童成国殇,

葬身海洋真荒唐。

荣辱成败千古事,

家国遇难同遭殃。

唯有江河沧海涌,

青山依旧青史长。

   作者束有春,文学硕士,研究员。长期从事我国文化史研究和文化遗产保护,先后发表有关古代文学、历史文化、文化遗产、民俗学等方面的研究论文百余篇出版《感知风骚时代》《传统与现代》《理学古文史》《江苏戏曲文物研究》等学术著作多种。现为《炎黄文化》杂志副主编。

 

标签:皇帝;刘义符;皇太后
责编:李芸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