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至28日,江苏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现场推进会在南京举行。副省长赵世勇带领各设区市分管副市长、生态环境局局长、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等相关成员单位分管负责人,现场考察了南京在大气、水环境治理上的“南京做法”。在人口密集、企业密集的情况下,南京上半年PM2.5平均浓度全省降幅最大,国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达100%。对南京市的治污攻坚成效,赵世勇用“四个好”来评价:一是主要领导管得好,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研究部署推动污染防治攻坚战,管得实管得细管得严;二是推进机制定得好;三是基础设施建得好;四是精准治理抓得好。
好机制
2020年过半,南京交了份不错的“生态成绩单”。
22个国省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7条省控入江支流水质达标率、10条省考城镇内河水质达标率均实现100%。
不仅水更净,南京市的天也更蓝了,优良天数同比“抢”回近一个月,PM2.5浓度均值全省最优,降幅全省最大。
“好水质、好气质怎么来的?管出来的!”调度推进会现场,南京市生态环境局局长钱锋多次介绍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严抓严管。
早在2018年,南京就首次明确“一把手”管环保的机制,由市委主要领导与各区委书记、江北新区党工委负责人签订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
这份“书记版目标责任状”表明了南京市委市政府的决心,要把生态环境保护这份沉甸甸的责任,以铁的意志和行动真正扛起来。
同年,南京市建立省控主要入江支流水质提升挂钩负责制,市四套班子主要领导每人认领一条劣Ⅴ类主要入江支流,直接对水质负责。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张敬华带头落实入江支流水质提升领导挂钩负责制,挂钩最难啃的“硬骨头”——金川河。
2019年,南京市出台史上最严最实“大气管控40 条”,对工业污染、车船污染、扬尘污染等影响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源进行对症下药、精准突破。
今年3月,为提前应对臭氧污染防治,市委市政府下发《南京市2020年臭氧污染防治方案》,明确30条治理措施,从臭氧前体物挥发性有机物(VOCs)、氮氧化物(NOx)污染管控着手,从强化工业源污染管控、强化移动源污染管控、强化社会面源污染管控、强化监测与执法能力建设等四个方面开展30项工作。
好措施
有了强有力的管控措施和监管支撑,如何落实举措成了关键。
南京的答案是不断细化,精细到每一家工地、每一条河道、每一条街道,每一个网格。
为了实现大气精准管控,全市建设了700多个微型空气自动站,100个街道标准化站点全覆盖,重点废气排放企业159家的重点排放口全覆盖,建成14套机动车尾气遥感监测站点,并配备4套激光雷达扫描设备,对各类大气污染源实施“全时段、全种类、全区域”一体化、网格化监控。
一旦小微站数据发生异常,平台将自动报警,实时调度管理人员,赶赴现场核实并处置污染,实现精准溯源,靶向治理。
2020年5月8日至7月9日,南京市共进行了47天的VOCs走航监测,大气污染综合走航溯源监测车搭载目前最先进的多款走航溯源监测设备,对南京市各区的重点工业园以及国控站点周边3公里范围进行了监测,并发现100处高值点位。
不仅是VOCs,走航观测可对多污染因子全面走航,建立各因子污染地图,精确锁定污染源,实现对区域污染状态全面掌握,实现空气质量移动监测评估监管功能。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实时将情况通报给所在地,并通过污染监管平台交办,限期整改回复。
大气有了网格监管,对水质的精准管控,同样离不开“网”。
南京市主城区六大污水系统共有污水主次干管1400公里,污水泵站35座,全市城镇生活污水厂59座,总规模达265万吨/日。对这些密布的污水管网排查监测,也是精准管控水质的重要一环。
为缓解污水系统高水位、低浓度及局部地势低洼片区晴天污水漫溢等问题,增强合流溢流低浓度污水的处理能力,南京市于2018年启动了12座分散式净水站项目建设,总处理规模14.75万吨/日。
以湖滨净水站为例,目前,处理能力达3万吨/日。出水主要指标达地表水V类水以上,其中,氨氮达IV类水标准,尾水输送至鼓楼区神策门附近城北护城河最终汇入外金川河,做为河道景观补给水,每年可为金川河流域实施生态补水900余万立方米,相当于1.5个玄武湖的蓄水量。同时还为城北污水处理厂减少低浓度污水2-3万吨,保障了河道断面水质稳定达标。
此外,南京在落实区域区域生态补偿制度上的尝试也备受关注。南京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李文青介绍,南京的水环境区域补偿办法在全面覆盖、突出重点的基础上侧重强调兼顾实际,易于实施,责任明确,便于核算。补偿范围上结合省考以上重点断面所在水体和入江支流,将主流断面和重要的一级、二级支流全部纳入,补偿标准从2018年开始确定为省补偿标准的两倍,并逐年倍增至目前四倍。
“从南京的水环境区域补偿制度实施情况来看,充分发挥了经济杠杆的促进机制,明显调动了各板块的治水动力和决心,有效引导了重点水体水环境的综合治理,对推动全市上下共同治水、协同治水以及水环境质量根本改善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李文青介绍。
好气质
近两年,南京的“气质”提升非常明显,治气的精准管控同样运用在了工地扬尘监测中。
27日下午,记者跟随调研团来到位于玄武湖景区旁的南京旅游集团钟山风景名胜区旅游服务中心项目工地。
现场,3米高的围挡上,喷淋系统正在不间断作业,工地两个出入口各设置有一个全动车辆冲洗平台及冲洗抓拍系统。
“当工程车辆出场未冲洗、扬尘监测数值超标时,系统会自动触发预警。”现场,钟山风景名胜区旅游服务中心项目工地负责人简单演示了智慧工地系统,工地内,远程视频监控、环境监测系统、车辆未冲洗抓拍等智能化设备,实时监测并上传至全市统一的“智慧工地”监管平台,超标时系统可自动开启降尘设施。
截止目前,“智慧工地”监管平台标准接入1505个项目,包含视频监控5102路、环境在线监测设备2165套、车辆未冲洗抓拍设备1166套。
与此同时,南京市生态环境局与市建委应相关要求,对全市扬尘治理规范的工地实施差别化管理。
“差别化工地可以享受在全市实施应急管控期间(红色预警除外)正常保持施工,土方正常外运;条件允许的区域可全天候出土;夜间施工许可审批、扬尘环保税削减系数等方面给予支持等优惠政策。”钱锋介绍,截至目前,南京市有394个工地确认公示为差别化管理工地。前期有42个工地因现场文明施工标准低、智慧工地长期不能有效运行等原因取消。
这样的“赏罚分明”也获得了多方认可和不少企业的主动作为。
目前,南京市正在推进VOCs治理百日攻坚专项执法行动。作为在南京率先完成三次油气回收设备安装的中国石油南京城东加油站,目前每小时就可以处理油气量为5立方米,大大降低了VOCs排放量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自6月份以来,中国石油南京分公司40座加油站延长营业时间,增加了夜间加油优惠措施,促进客户分流,减少白天VOCs的排放量。”中国石油南京分公司负责人介绍,他们积极落实《南京市2020年臭氧污染防治实施计划》等相关文件要求,目前所有加油站均24小时营业,并实施错峰卸油,增加营销模式等措施助力VOCs减排。
2020年,南京市安排125个重点工程,预计减排VOCs2000吨。截至目前已完成近100个,减排VOCs1500吨。
好水质
今年以来,围绕全域稳定消黑、基本消劣,入江支流全面达标,国省考断面水质优良等重点目标,南京市奋力推进水环境整治提升建设,全市水环境质量进一步稳中趋好。
以最为关键的支流整治为例,金川河水系覆盖栖霞、玄武、鼓楼三区,流域面积约59平方公里,河流总长约35公里,流域内人口近百万。流域内人口密度大,排污强度高。
近年来,南京市通过“拆、截、清、修、引、测、管、景”的工作路径使金川河水质得到根本性改善。
“首先清淤疏浚,采取水力冲挖方式,完成全流域清淤6.4万立方米,随后进行排口整治,新建双控型智能截流井,安装排口在线控制系统,实时管控23处排口情况。”钱锋介绍,通过对河道引水补水,新建1.54公里中央北路经金碧路、孙家洼路、幕府南路补水通道,新增日引补水量5万吨清洁水至大庙沟。并持续优化水位,生态修复,让金川河得到综合提升,从2018年初的黑臭提升至当前基本稳定在Ⅲ类水平。
与此同时,南京市还开展流域统筹、系统整治。坚持统筹推进入江支流综合治理,整治支流、全面达标。坚持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同步治理,完成金川河、外秦淮河、北十里长沟东支、城南河等28条入江支流及180条关联支流“消黑消劣”治理。
按照计划,今年年底南京市要在全域消除劣V类水,但目前受到降水、干旱等因素影响,河道水质容易出现波动,“消劣”任务重、实施难。
难啃的都是“硬骨头”。钱锋表示,“未来,我们将持续抓支流整治、抓污水处理厂建设、抓工业污染减排,落实‘史上最严’水环境区域补偿制度,逐年提高补偿标准,增加治水压力,形成强有力的工作倒逼。保障南京水质持续优良。”
交汇点记者 吴琼 通讯员 赵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