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超”明信片(镇江)效果图(正面)
“所有场次都是爆满的,只有抢不到票的观众,没有冷场空场的情况。”从今年5月“苏超”联赛开赛以来,新华日报全媒体视觉中心编辑室副主任万程鹏参与拍摄了20多场比赛。
一只奋起的大拳,左右分别是“重‘镇’旗鼓”“迎‘南’而上”两行大字,谐音梗口号在镇江队代表色品红的映衬下,震撼夺目。这是8月31日晚,镇江队主场对阵南京队时,看台上镇江队球迷举起的巨幅标语。当天,万程鹏在现场抓拍到球迷托举标语助威的精彩画面。
“这是镇江主场比赛我印象最深的一个瞬间,非常感谢‘苏超’明信片选用了我拍的这张照片。”万程鹏说,“虽然镇江在‘苏超’联赛的排名靠后,但球迷的热情始终不减,并不会因为喜欢的球队、家乡的球队成绩不理想就不再支持。我觉得观众打出的巨幅标语,就是球迷支持喜爱球队、热爱家乡的一个最直观生动的体现。”
此次新华报业传媒集团联合中国邮政江苏省分公司等单位推出“苏超”明信片,让万程鹏感到惊喜多多、趣味十足。他告诉记者:“往常大型活动的拍摄,可能会出图集画册,也可能会办摄影展。而本次活动让‘苏超’以明信片为载体进一步传播,并且还在小小明信片上融入了楹联、书法艺术,挺新颖的。”
“对于我们摄影师来说,作品被传播就是对于作品本身的认可,我们是很欣慰的。”万程鹏表示,“‘苏超’是一个全民参与的赛事,很高兴这次发布的明信片选用我们的照片,把我们拍摄的精彩瞬间让更多人看到,把江苏‘十三太保’球员的拼搏精神、球迷的欢呼呐喊传到全国乃至世界,这对‘苏超’赛事和体育运动的推广有着广泛的借鉴意义。”
就像摄影要用千分之一秒的高速快门捕捉赛场上瞬息万变的动势,中国楹联学会理事、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镇江市诗词楹联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镇江市高级文化指导师朱思丞此次为“苏超”创作的镇江联“长驱胜势,列阵犹三山耸立;雄振江声,攻防若万壑争流”,用文字展现了赛事楹联的“动态场景”。
“苏超”明信片(镇江)效果图(反面) 于文清 书 朱思丞 撰
朱思丞告诉记者:“传统楹联更多的是‘静态场景’创作,无论是描摹山水风光、渲染节日节庆,还是题赠表达心意,往往偏向于一种稳定、沉静的意境。而赛事楹联必须紧扣‘动态场景’,将赛场上的竞技场面、运动员的拼搏姿态、现场迸发的体育激情勾勒出来,要让文字‘动’起来,让人通过联语感受到赛场上的激情。”
而为江苏13个设区市分别创作城市联,还需考虑到“本土符号”。镇江最具代表性的风光就是金山、焦山、北固山这“三山”,同时还有长江、运河等元素。通过“三山”“江声”等意象,该联让读者直观感知镇江的地域特色。“动态场景”则主要聚焦“苏超”赛事本身,用“列阵”“攻防”等足球专属术语,着力还原赛场的紧张节奏,突出竞技色彩。
出于工作习惯,朱思丞一直在关注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播。在他看来,既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用有温度的内容“唤醒大众记忆”,勾起人们对文化的情感联结;也要聚焦百姓日常,精心打造文化与生活交融的消费场景,让文化真正与百姓的日常空间、实际需求、情感体验深度绑定。
朱思丞认为,打造“苏超”明信片是传统文化走进基层、融入百姓生活的一次很好的尝试。明信片是贴近群众日常的载体,“苏超”契合百姓的情感热度,两者结合既满足了人们收藏纪念的消费需求,也让传统文化自然走进生活,成为连接传统与当代的生动纽带。
(江南时报记者 张梓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