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创意激发文化遗产创新表达
2025-08-19 21:36: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张梓扬  
1
听新闻


数字创意激发文化遗产创新表达

  以大报恩塔风铃为线索,串联起丝路贸易的文明对话;连接千年秦淮,共同绘制祈愿者的愿望之河;从城砖开始,收集历史碎片,走进城市记忆……8月14日下午,2025“永不消失的遗产”全球创客大赛决赛在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举办。一场汇聚多元主体的文化对话精彩上演,全球青年创客通过模型讲解,勾勒出数字创意激发文化遗产创新表达的生动图景。

  同台竞技,文化遗产的当代叙事

  本届赛事由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主办,以南京为起点,选取“一城一塔一河”(明城墙、大报恩寺琉璃塔、秦淮河)作为叙事标识主体与链接点,邀请全球青年创客共同探索文化遗产保护。作品由国际专家评审委员会进行综合评选,获奖作品将获得落地呈现机会。

  多元叙事主体形成协同效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英博物馆等国际机构深度参与,伦敦大学学院、清华大学等13所高校及机构提供学术支持。19个国家近700名青年创意人才主动参与,带来的创意提案成为文化遗产创新发展的新鲜力量。经过线上角逐,最终8支队伍共31名选手入围决赛。

  决赛现场,8支队伍依次展示驻地半个月创作完成的数字艺术装置模型。“愿河”“流光叠影”“门语”“回声之冠”等模型纷纷亮相,在数字创意中实现文化遗产的“可互动、可参与、可感知”。

  经过中外评审团评审,最终“丝路余声”队凭借创意装置作品“生铃之园”摘得桂冠。

  “丝路余声”队由来自中国、印度、阿塞拜疆的四位选手组成。此次团队带来的作品“生铃之园”整体设计灵感来源于南京景观的三个关键元素——大报恩寺塔塔顶的八角形形状、摇曳的芦苇、传统的莲花铃铛,旨在重现曾经在大报恩寺琉璃塔传扬的钟声。成员尹韶阳介绍:“通过优化设计,我们制成了一个风力收集器,它会在每一缕轻风吹拂时给予响应。夜间,装置的每一个感应灯光都会与塔身的灯光相匹配,变换颜色。”

  考虑到极端天气,为保障装置安全,增强其抗冲击能力,团队选择了碳纤维杆,这样就具有更好的抗风强度和更轻的重量。成员杨兆告诉记者:“我们设计的核心理念正如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有风就有记忆。”尹韶阳表示,他们希望通过这样的作品,将历史和记忆融合在一起,让遥远的声音和古老的塔楼鲜活起来。

  “破圈”共创,探索博物馆发展路径

  作为“一带一路”交汇点重要枢纽城市,包容性和开放性是南京的特色和优势。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主要负责人表示:“600年前,大报恩寺琉璃塔是享誉海内外的世界奇观,见证了南京作为世界文明交汇点的历史。它的文化记忆与价值,从未消失。大赛举办的初心就是编织记忆,让文化遗产在时代变革中持续焕发生机。”

  本届大赛从“赛事内部”延伸到“社会公众”,邀请本地市民与全球创客“破圈”对话。路演现场,近百名本地师生及市民游客见证装置模型如何贴合“当代公众需求”。夜探博物馆、“你好塔灯”立秋点灯仪式、“苏超第二现场”观赛等特色文化体验活动,让来自全球的创客们在充满活力的城市社交场景中,深度感知南京历史文化的当代生命力。

  活动现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办事处主任夏泽翰发表视频致辞。他表示,本届大赛展示了国际合作和青年参与,在文化遗产保护中成为一个持久成功范例的路径,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古迹遗址理事会副理事长姜波在采访中表示:“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为国内文博界在面向全球推广中国理念方面,做了一个非常好的表率作用。这是遗产面向未来、面向青年的一次特别重要的实践。”

  相较于去年,本届赛事从数字实践迈向了城市共鸣。大赛发起人说:“城南长干里片区承载着南京人的集体记忆,是市民和游客进入南京的首站。借助本次赛事,我们希望通过‘一城一塔一河’的联动,让这些地标变为有机的文化整体,从而赋能南京城市文旅融合发展。”

  未来,本届大赛冠军作品“生铃之园”创意装置将在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天台正式落地亮相。主办方表示,基于这一地标“文化核心”衍生出的创意装置也将深度融入公众生活场景,形成“创意—产品—产业—经济”的生长链。

  (江南时报记者 张梓扬)

标签: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南京
责编:滕方

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