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志略|⑯ 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建设
2025-08-20 11:10:00  来源:江南时报  
1
听新闻

  加强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军民坚持长期敌后抗战的重要一环。没有根据地的经济建设,要支援抗日战争,改善人民生活和巩固抗日民主政权,都是不可能的。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随着日伪加紧推行“以战养战”方针,疯狂掠夺战争资源,抗日军民在吃穿用等方面发生严重困难。为此,1942年春华中局第一次扩大会议把发展生产作为巩固根据地的一项基本任务。在普遍实行减租减息,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积极性的基础上,各根据地党组织加强领导,制定政策和计划,带领抗日军民掀起了大规模的生产运动。

  1943年3月和9月,华中局先后两次下达开展生产运动的指示,对增产粮食,开垦荒地,增加棉麻、烟叶、菜蔬生产,多养牲畜家禽,扩大纺纱织布等均提出具体要求,并大力提倡群众在自愿原则下开展劳动互助和生产竞赛。

  1942年至1944年的三年中,盐阜区共垦荒100多万亩。淮北行署动员组织2300多户农民到洪泽湖周围地区垦荒6.6万多亩。在兴修水利方面,治理淮河水患和改造盐碱地两项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绩。1943年冬春,淮北行政公署成立水利委员会,组织工程技术人员详细调查勘察,制定水利工程计划。淮河行洪地区各县人民踊跃投入治淮工程。仅1944年春,全区就开挖大小河沟414条,计长2113公里,受益田亩达37892顷。在盐阜区,1943年冬至1944年春,沿海一带人民开挖永丰、沃碱、汛鲍等8条河道,总长71公里,使河道流经的10万多亩盐碱荒地变为良田,每年可增产粮食250万公斤。

  大生产运动的另一个重点是发展纺织业,解决抗日军民的穿衣问题。在苏北盐阜根据地,1942年夏创办了公营阜宁县试验纺织厂,用进口纱和地产土纱混合织布,年内即发展到300多台织布机。1943年,阜宁益林镇创办了公私合营性质的惠民织布厂,拥有100多台织布机,生产毛巾和土布,满足了新四军第三师及地方党政机关的需求。到1944年,随着反“扫荡”斗争的胜利,盐阜根据地的纺织业获得更快发展,仅阜东县就拥有纺纱车12590架,织布机1233台。在淮北根据地,尽管历史上无种棉习惯,很少纺织土布,但是,经过党政军民的努力,尤其是各级纺织推广委员会的具体领导,纺织运动掀起了高潮,贩棉、弹花、纺纱、织布以及交换各环节也有计划地衔接起来。据当时9个直属县的统计,1944年共有纺纱车36680架,织布机2686台,形成“村村有织机,户户有纺车”的局面。

(大生产运动中的纺织竞赛)

  抗日民主政府从财力和政策上积极扶持大生产运动。1942年江苏各地普遍遭受旱灾,1943年春耕备耕工作出现困难。各级政府尽管财力有限,但是仍然及时发放扶贫救灾贷款,支持贫苦农民搞好春耕备耕工作。在纺织方面,为保护根据地的土布生产,抗日民主政府一方面明令禁止白洋布进口,另一方面规定根据地内纺织厂和纺织合作社均可享受免税待遇。

  推广劳动互助合作组织,提高生产效率,这是各地党组织领导大生产运动的又一重要措施。1943年,淮南根据地路东七县在半年里就成立互助组近8000个;1944年,盐阜根据地成立换工队、互助组共9140个;淮北根据地成立劳动互助组8000多个,成为党在抗日战争时期解放社会生产力的重要举措。

  新四军遵照中共中央军委关于“一方面打仗,一方面生产”的指示,在积极支持地方大生产运动的同时,努力开展部队的农副业生产,以达到改善指战员给养和减轻人民负担的目的。据1944年的统计,新四军军部直属队、二师、三师和四师均实现了蔬菜年自给8个月、油盐肉食年自给4个月的目标。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后,军工军需生产也获得很大发展。在上海地下党的帮助下,新四军各师旅均建立了兵工厂,到1944年夏,新四军各师手榴弹已实现自给,迫击炮弹和枪榴弹的自给率已达70%。到1945年夏,全军共有规模在100人以上、车床设备在10台以上的兵工厂50多个,从业人员近万人。

  江苏是全国四大海盐产地之一。1941年春,抗日民主政府接管了设在东台的两淮盐务管理局,并大力恢复盐业生产。淮北盐区还以股份制方式集资兴建了新滩盐场,年产大盐30万担。从1941年至1945年的五年间,淮南盐区年均产盐110万担,淮北盐区平均每年产盐150万担。

  1941年春,随着华中敌后战场开辟任务的完成,华中局及时提出了统一抗日根据地财政工作的任务。5月,华中局和各战略区党委成立了财经委员会,加强对财政工作的领导。遵照华中局确定的“保证抗战经费,实行合理负担,废除苛捐杂税,改善人民生活”的基本任务和各战略区财政实行“自给自足和统收统支”的基本原则,江苏各根据地逐步建立起预决算、审计、会计和金库等四大制度。

(中共中央华中局历史陈列展序厅)

  1941年春,华中局成立以后,为了抵制伪中储券的入侵,调剂根据地的金融流通,华中局财经委员会决定印发抗日货币。同年4月1日,江淮银行总行在盐城正式成立,朱毅、李人俊分别任正、副行长。6月15日,江淮银行苏中分行在栟茶镇正式成立。不久,淮海区也开始了筹建地方银行的工作。

  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日军占领上海租界,没收同盟国各大银行。内地与上海之间法币的调拨和汇兑完全中断,外汇市场也随之消失。严峻的形势使抗日根据地必须立即发行自己的货币,与日伪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1942年2月5日,中共中央财经委员会发出《关于法币问题的指示》,要求华中各根据地“急速成立银行或钱庄,发行边币或辅币”“以边币或地方辅币收买境内法币,扩大边币或地方辅币所流通的范围”。江苏各根据地的银行相继发行了抗日货币。到抗战胜利时,江苏各根据地银行发行的抗币共有120多种,并且主辅币种类齐全,形成了独立的金融货币体系。各地金融系统将牌价斗争、生产斗争和贸易斗争结合起来,进一步限用法币,打击驱逐伪币,使抗币在对敌斗争中取得更大的主动权。

(华中银行发行的“抗币”)

  为了促进根据地的物资流通和经济发展,反对日伪对根据地的经济封锁,江苏各根据地实行了对内自由和对敌统制的贸易管理政策。一方面大力发展公营商业和合作社商业,另一方面鼓励和保护私营商业的发展,成立商人抗敌协会等团体,将商人团结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既保护他们的合法经营,又限制其投机操纵行为。各级政府还大力扶持成立运销、消费合作社,扩大当地农副业产品和日用必需品运销规模,以调剂余缺,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减少中间商的剥削。

  在日伪对江苏各根据地实行全面经济封锁形势下,各地采取行政和经济多种手段,有效地开展了反封锁斗争。各地相继制定公布了贸易管理方面的条例和法规,坚持“以货易货”的原则,既防止了根据地物资的外流,又打破敌人的封锁禁运,换回根据地紧缺的物资。各根据地贸易管理机关根据敌占区粮食行情,有计划地组织剩余粮食出境,换回根据地急需的弹药、五金、电料和医药品。

  来源:《江苏省志·江苏人民革命斗争纪略》《中共江苏地方史·第一卷(1921—1949)》

标签:根据地;竞赛;生产运动
责编:张雅倩

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