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力余|于美洲发现疑似甲骨石刻文字感赋
2025-08-20 10:39:00  来源:江南时报网  作者:蒋力余  
1
听新闻

  据最近数家媒体报道,美国学者约翰·鲁斯坎普等人在新墨西哥州、亚利桑那州、加利福尼亚州等地岩壁遗迹,发现疑似甲骨文石刻84处,据其考证,遗迹距今约3000年,消息始于2015年由英国《每日邮报》报道。鲁氏认为:美洲印第安人遗留之甲骨文可追溯至公元前1300年,比哥伦布抵美还早2800年。消息发布以来,持续引起关注。鲁斯坎普为美国伊利诺州化学家,业余为铭文研究,非真正考古专家,所持观点学术界多有质疑。

  部分遗址通过碳同位素与岩层分析,将年代锁定在商纣王时期(约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战前后)。文字与商代卜辞之字形、语法高度相似,疑似商朝甲骨文或象形文字遗迹,内容涉及祭祀、占卜等场景。部分字符被解读为“犬”“大甲”等商代用语。如“马”“雨”等字之象形结构,似与甲骨文一脉相承。此外,岩画中“献犬”场景与商代祭祀习俗似乎吻合。有学者推测,岩壁文字似为商朝军队遗存:牧野之战后,约25万商朝军民可能渡海至美洲。德国学者布鲁门巴哈认为,亚洲人种因战争迁徙至美洲,甲骨文为早期文化交流之痕迹。有人读此报道,大为振奋,以为中华远古文明于域外影响深远,而大部分学者对此持否定态度。予亦淡然置之,认为可信度甚微,不排除伪造之可能性。假若证实为殷商文化遗存,亦为异邦文物,与我国文化遗产无关,不必浮想联翩、心潮澎湃也。

  部分学者认为美洲石刻与殷商甲骨有内在联系,已提供相关论据:‌察其形质,似有甲骨遗风。‌商周甲骨以单刀入骨,线条瘦硬遒劲,今观美洲石刻,笔法如出一辙,提按转折之间,似见"锥画沙"之线条。墨西哥出土玉圭所书"凤商"二字,结体清劲,上收下放,宛若金文笔法。考其用刀之深浅亦具匠心:祭祀铭文多深峻,如祈神降临;记事刻划则浅细,似春萝游丝,技法之功力可知也。‌考其内容,似见殷商文化印记。殷人重祭祀,甲骨多记卜辞,今亚利桑那州岩壁有"丁未卜,畋于麓"之语,与《甲骨文合集》所录武丁田猎卜辞格式相吻合。更奇者,部分石刻载"殷民六族"之名,《左传》云:“分鲁公以殷民六族”,若此说可信,为殷商遗民远徙美洲历史有证可凭。然年代测定显示,此类石刻最早不过春秋,与商代甲骨不同于时。

  考稽史料,殷人浮槎海外似有依据。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联军与商朝军队战于牧野(今河南新乡市),周武王率战车三百乘,虎贲三千及步兵数万,联合庸、卢、彭等部族,总兵力达4.5万人,列数纣王失德,号召将士“执行天命”而战之,纣王临时征集奴隶御敌,奴隶倒戈,周军攻入朝歌,纣王自焚而亡。牧野之战后,纣王二十余万精锐部队失踪,有专家推测可能东渡美洲,其问候语“殷地安”被解译为对故乡“殷地安阳”之纪念。关于印第安人之起源,遗传学研究显示印第安人与东亚人种存在关联,而迁移路径尚无定论。又云《山海经》中之地形描写,与美洲地貌多有相似。

  中国大部分学者明确否定美洲甲骨文与商朝文化之关联性,主要依据为:其一、文字发育不同。殷商甲骨已成系统,美洲刻文多单词,未见成篇记述,符号虽相似,而组合之后无明确语义,且解读结果(如“祭祀商王大甲”)缺乏上下文佐证。其二、载体差异显著。商代甲骨取自龟甲兽骨,北美则用天然石壁,材质工艺迥异。其三、时间矛盾。所称商朝人东渡时间(公元前1300年)与史载殷人东渡事件(武王伐纣后,公元前1046年)相距数百年之差异。其四、测年结果参差。部分碳十四数据显示,石刻年代晚于商周,传承时序难合。其五、为‌土著自创。《易经》云:“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思维有同一性,象形文字之某些线条、字型与甲骨文相似,应为偶合,或为大自然风化而成就巧合图案。其六、未发现殷商青铜器等文物,无生活方面之佐证资料。

  吾于此类遗存,甚持否定态度。首先,全球岩画多有相似符号,所谓"几"形纹、"人"形符,或为人类思维共性使然,与殷商并无直接之联系。其次,殷人东渡之事实难确证。殷军拥25万精锐,若不愿臣服于周天子,完全可于域外安营扎寨,独立生存,何必舍近求远,冒死远赴天涯?国民党残兵93师仅3000余人马,尚可在泰国金三角生存至今。殷兵拥25万之众,有较多力量占地为王,安身立命,何苦乘独木之舟冒死远航?况且殷兵是否尚存25万精锐,但觉怀疑,渡海之说,更觉荒诞,可信度为零。又次,予之最大质疑者,为文物遗址之伪造。韩国、日本、美国均有造假先例。韩国涉及22项非遗项目造假,日本曾曝石器遗址造假,美国涉及巨人遗骸造假。以现代科技手段造假并不困难。美邦立国甚浅,文化犹如沙漠,伪造遗址于文化自信、旅游开发、经济发展意义良多。复次,远古文字似写意画,偶有相似,不足为怪。全球文明遗存有古埃及圣书字、苏美尔楔形文字、玛雅文符号,多已消亡,唯有汉字起源于甲骨文,已形成较为完备之体系,现存约4500个单字。文字之创造,镂心鸟迹,织情鱼网,偶有相似,亦有可能。诚然,任何事物并无绝对,有待考古学之进一步研究,对美洲甲骨与商代文化之内在联系亦难绝对否定。

  或曰:假设科学证实,美洲甲骨与中国商代文化确有内在联系,何以视之?答曰:淡然置之也。何故?曰:非中华文物也。石刻文字假若确证为殷商军民所留,堪称文化奇观,于文化传播、民族迁徙有研究价值,表明中华文化于世界影响甚巨,中美考古界联手研究亦有意义。而愚以为炎黄儿女不必热心,何以故,非吾邦文物,乃美洲文物之故也。

  由此想到另一问题:应好好珍惜、守护中华民族所创造之文明成果。美洲甲骨遗址,假若确证为商殷军民所留,此乃特殊环境下“送去”之文明成果,而美国与欧洲各大博物馆所藏中国文物数以万计,究其来源,大部分为被盗、被抢之物品,乃中华民族之国耻。吾侪于本民族之文明成果应须好好守护,传给子孙,谨防敌寇来盗、来抢,谨防白眼狼“以怨报德”。鲁迅在《“拿来主义”》一文中明确告诫国人:对中外文化遗产应予批判性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于本民族所创造之文明成果多加守护,不可轻易送人。鲁迅之观点甚为正确。中华民族为礼义之邦,重德好义,助人为乐,而国与国之交往,民族之间交往,应考虑文化之差异性,应擦亮眼睛看清,所助之“人”乃何许人也,若披着人皮之白眼狼,所助越多,危害越大;仗义越多,反受其殃。应牢记先哲有“大德不报”“以怨报德”之古训。白眼狼古代多,当代亦有,可不慎欤?汉家文化于韩国、日本、越南影响甚深,日本于公元630年至874年之间,共派遣唐使19次。当时中国政府对日本使者待以上宾之礼,甚至让其在中国做官,助人至矣。使者带回先进文化,奠定日本社会发展之基础。而数百年之后,危害吾邦最深者,乃日本也。以怨报德,以恶报德,日本为全球之负面典型也。东郭先生、农夫与蛇之故事,血淋淋之教训不可不忘也。

  美邦强大,毋须我助。美邦而今对我国之发展,妒之于心,怒之于色,打之以手,无所不用其计,国人不可不知也。疫情之祸害,南海之搅局,台海之掀涛,阳谋与阴谋双管其下,心狠手毒也。美洲发现甲骨文刻石,美邦考古学家振奋不已,尊重异邦学者之说话权力,而我国学者不必热心,“姑妄言之姑听之”,别人菜园之南瓜多大、白菜多高、豆角多长,应视而不见,乃别人之资产,不必系念。于吾邦而言,政风清朗、科技发展、经济繁荣、国力强大,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让中华民族永远雄立于世界之东方,乃第一要务也。使中华民族自身强大,方可告慰先哲、激励来者也。应时刻保持警惕,铭记古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之教诲,方可立于不败之地也。故愚意以为,异邦之发现乃异邦之事,已输出之文化属于别人资产,欧美博物馆所藏之中国文物,一件也无法拿回,视之痛心而已。而痛心于事无补,守护祖宗所留圣士,守出炎黄儿女所创造之劳动成果,少送、不送、不被盗走、不被抢走至为重要,留给子孙后代,使中华民族不断强大乃第一要务也。试以小词二首‌《水调歌头·咏美洲甲骨石刻文字》作结:‌

  石裂千钧墨,锥凿五更风。

  殷商旧影疑现,陶醉美洲翁。

  似现亚璋形制,仿佛殷民卜字,

  吾眼却朦胧。

  大海舟难渡,黑浪拍长空。

  细考证,加碳测,勿盲从。

  别家畦圃,听任种豆种青葱。

  少忆烽烟牧野,休道纣王焚玉,

  妄测出乌龙。

  印第安人脉,难信与吾同。

  甲骨栖寒魄,锥刻幻华章。

  千年雪润岩画,鸟迹似成行。

  难认商殷旧字,伫立摩崖新翠,

  思绪觉茫茫。

  珍惜家中宝,休管别椽霜。

  追先哲,弘正脉,壮吾邦。

  伤怀记忆,曾喂白眼大灰狼。

  世界风云变幻,华夏人民清醒,

  前鉴不能忘。

  赤帜迎风展,珍惜好时光。

标签:美洲;甲骨文;甲骨
责编:陈衍晖

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