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出生存景象的人文节拍
——秦兆基“猫事”小品系列读后漫笔
陆嘉明
01
在诗的长河登岸,半是青山,半是流水,一路缓缓行来,一路看山看水看野眼。
季节深处,岸花嘉木,花开了,又落了。浅粉残红落尽,欣见一树树繁枝硕果。
看老了时间,滤清了心境,俗尘聒噪消歇处,堪慰暮年寂寞时光。
苏子说得好: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世俗如我,虽不能至而神往。读过秦兆基先生有关“猫事”的诗文小品,不时有所感触。人届晚年,种种人间事,淡泊尘世纷扰,走近“忘机过此生”的生活,或也未可知。
02
多年前,读先生散文诗《猫的天空》。戏说猫事,情景历历,洒然自如且雅谑生趣,内蕴意涵,拓开别一番生存景象,令人于谐趣中遐思不尽。
《猫事低语》一章,又见回环往复的互文式诗境。
世界各地的名种猫麇集“猫咖”,短毛猫、长毛猫、折耳猫、伯曼猫、巴厘猫、电烫卷猫、埃塞俄比亚猫、会跳“芭蕾舞”的非洲猫……血统高贵,身份显赫,身形姿色出类拔萃,状态情性迥异其趣。喝着摩咖,悠然自得,在咖啡氤氲的浓香中,“营建温馨天地可惜没有埃及“神猫”、没有自由出没的西方“黑猫”,也没有智性通灵的“东方家猫”。
至于血统平平身份卑微的,诸如“蚁族”或“打工者”等等,身份地位大相径庭,生存处境不啻天圵,岂可同日而语?
众猫芸芸,交集杂然。猫际间没有可以交流的共同语,生命的格局和命运遭际,怎能凭借眼神无所顾忌的沟通或共情?
“守着各自的疆域”,有巍峨如庄园:有精致如别墅”,也有拥挤逼仄如鸽子笼的,高下相形的栖居,显示不同的血统和身价,尊卑贫富泾渭分明的现实处境,又岂可相提并论?
有说“所有动物一律平等”,然而,“猫的天空”下,何曾“平等”过?所谓生命平权,真不知从何说起!
是的,“猫的空间,不是生而平等的”。
既然如此,又何以“猫们各各安于自己的存在”呢?
那么,“猫的天空”之外,又如何呢?
一时没有想明白。
没有说破。不说破好。蕴意幽微,激人想象,堪比“说破”多多许。
说是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操控着”。
那是一只什么样的“手”,“看不见”,却能“操控”呢?
这一意象,脱胎希腊神话,从经济学家斯宻首次作为隐喻,引入经济学与社会伦理,但经历史演变和异化,隐喻所指意旨不同,不妨留点“白”也好。
不意思绪阑珊间,蓦见留白处一枚钤印:
一如我——熟悉的人世间。
犹若诗眼,传神写照,好像毋须多说了。所下“熟悉”二字,隐约潜台词,耐人寻思,有余味,妙绝。
想当年,读到会心处,忽而雷雨大作,风动牖外梧桐,急雨瓢泼书窗,暑气消散了,凉思沁人,随即来了兴致,疾书致函先生云:
“……仿佛书画倾情随兴,唯凭感觉驰骋想象,天猫行空的变奏曲,活泼跳跃,变化莫测,当可依生命的旋律,聆听未知的新意……”
看似凡俗猫事,既接地气親切可人,又意旨深永,诗意盎然,可谓“俗”到极致是“大雅”。
多年来,赏读先生诗文多了,唯觉其言必为己出,出手不凡,自成一格。寓清思于平朴,寄幽微于旷远,行文平和沉静而文采遄飞,辞气弘润而节拍错落……我喜欢此等平易中见闲雅的清隽文字。
03
别一章散文诗《猫事暖意》,嬉笑揶揄,幽默感十足。散文化的边界叙事,别见诗趣的灵动素描,工笔勾勒和漫画化的夸张,出语调侃且俏皮,风轻云淡却深隐哲思,谐调成一幅饶有兴味的讽喻诗。
曛黄的灯光洒落,
玻璃房漾起暖意。
落笔环境描写,仿若点题。果若“猫的天空”下,果真又一番“漾起暖意”的生存景象?
懒懒躺平的“主人”,冷冷地傲视“闲人”。这一只美国短毛猫,女性虎斑猫,有铭牌所列其详,身份、性别、芳龄、衣着、性格、谱系、身价等等,一一标榜出来,无一不高贵,不高傲,不高冷,一派傲然的富贵气。
铺排甫歇,冷不丁以一言调侃:“尽管是猫,但那是公主。”
谁欲高攀“迎娶”回去,那得看清一张账单,从骋金20000元,到华居、食品、养护等等诸多奢侈款项……不由惊叹莫名——“屈指一算,咋舌不已。”
不知谁能“迎娶”得起,看来非白馬王子莫属!
一“名片”,一“账单”,悉数抖落出来,不动声色的见山见水;不事掩饰的大言不惭!,款款项项,有鼻子有眼一点也不含糊,何谓富贵态?何谓“贵胄”做派?不言自明。
没有感性的生动描述,也不作理性的诠释和解析,岂不已跃然眼前岂容置喙?
仿佛广告语,仿佛市廛交易。真相如何,或为明码标价而沽?意欲何为,或为待簽卖身契约?
不妨作一番考辨功夫,所谓“血统纯正”,不过是“认祖归宗”的混血儿;所谓“丽质芳姿”,也未见色冠群芳,“徜徉庭院,蜷曲女主人膝下,重新回复富贵态“,极俱反讽意味,令人忍俊不禁,顿起浮想。
尽管已失去“奔跑内华达峡谷、亚与逊河畔”的天然野性,丧失了“追逐鳥雀、田鼠”的独立而强劲的生存能力,却回归女主膝下,收获了荣耀和富贵。
幸耶?悲耶?
或许,这是一种命运,也是一种活法。
村上春树说,猫是自由的生物。那么,猫的天性和自由哪里去了?艾略特认为,猫有一种神秘的本质。那么,猫的生命活力和自然的神秘本质又到哪里去了?
慵懒了时间,迟钝了天性。
优渥的的生存,“漾起暖意”,不过是一盏“曛黄”的灯,洒落出来的幽暗光晕吧。
04
还有一种本真的生存场景——
品种不一毛色各异的流浪猫,随性逛荡,出没无定,或“漫步长街陋巷”,或“信步社区林丛”,没有“铭牌”,没有“账单”,掠入生命的一切,没有高贵卑贱,没有贫富高下,无论是期待抚摸的小猫,懒懒晒太阳的老猫,还是“喵喵”歌吟,“祈求、乞食”的猫咪,没有奢望,安然自处,活在真实的存在里,活出了自身本然的模样。
那怕在时间的缝隙,在空间的行脚处。
至于生命意义之有无,似乎无关紧要,探究起来,生命存在的本身,不就是一种真实意义吗?顺应自然的本性,简单而纯粹,最要紧的是生存和自由无所困厄,“悠悠然”在没有边界的时空生存,“悠悠然”在闲散的氛围活动,真如艾略特所说,是猫性神秘本质的隐约表现吗?
其实,宠物猫和流浪猫,两种不同的活法和境遇,都是客观存在,黑格尔说过,凡是存在的都合理的。猫的不同的命数和生存方式,形成鲜明的对比,恰俱隐喻的象征意义,孰是孰非,孰优孰劣,没有作出二元对立的单一判断,也属自然。
倒是似问似答的结尾,寄意婉渺,余味无穷——
生活同城,
猫们可知道——
彼此的存在。
我蓦然发现,终章不是收尾,而是打开——
生命在“存在”打开了;
诗意在哲思打开了;
思考的幽径,在分岔的花园打开了……
何为“存在”?何以生存?只有不同的角度,没有单一的标配模式。
猫们各自活着,既然是“生活同城”,可知道“彼此的存在”吗?或许它们只活在彼此的距离里,活在彼此的生存活动和生命感觉里。
“存在”即“此在”,本真的“此在”。
有风吹来,春温婀娜。温暖了“彼此的存在”时间,拂动着“彼此的存在”距离,“悠悠然”,“悠悠然”,自由自适的好日子。
于是,从猫的不同生存处境,以并置互照的对比,把卒章显志的闭环章法,衍化为“卒章启思”的开放性想象空间,一则猫事寓言,呈现“诗”与“思”的艺术张力,不仅俱有某种讽喻意味,而且隐含一个“存在”哲学的命题,真要说起来,那可大了去了。
05
先生年逾九旬,依然人健心健笔亦健,依然笔力精纯志趣玲珑,砚边耕耘,犁开满天晚霞,漫出暮景一片。
说来巧了,今读先生新作《护猫的人》(又名《小区猫事》),不意又值暑夏大雨天。时雨助兴,思绪纷纭,寂寞书舍顿觉生动起来。
风起雨骤,好一场透雨!叩击书窗泠泠作响,徐徐疾疾晕晕染染,乱了线条的纵横错落,洇湿了章法的一窗朦胧,倒也成全了天然构图,恍若青藤借我静窗纵情挥毫,泼墨铺水点画一片狼藉,却框出了一帧动态大写意,挥洒得如此潇散脱俗痛快淋漓!
真实,自然,纯净,律动……
有声色,有疾缓,飘飘忽忽,变幻莫测……
呆看有时,忘乎所以,不由进入心流状态,倒也觉得有点意思,有点趣味,且滤清尘俗心情愉悦。
夏雨声中,品读先生文字,见说猫事,看似闲散文字,诙谐意趣一如往常,却辟出别开生面的境界意思。
春日阳光和熙暖和,安坐紫藤架下,闲望小区闪动的猫影,流浪猫络绎出没,或泰然自若如走秀T台的模持,或蹭着你的脚仼由撸毛如孩子,或偏着头打量你心思的“喵喵”顽皮相……内外聚焦的描述,呈现拟人化的生动细节和情态,可爱极了,也可親极了。
洒洒然绘出群猫图,活泼,顽皮,且依人,黏人,猫趣横生,逗引一位老者的暇思逸趣。
猫是“小区风景线中的亮点”,是的,有猫的走动,小区不寂寞。
这里也是流浪猫的家,一处与人共同生存的静好世界。猫们各栖其所,散居随性,地下車库,僻静丛林,那怕不知什么角落里,互不干扰安稳无虞,过的倒也是好日脚。
走动高楼间的林间草地,时或与人親近戏耍,享受抚摸的温存,一副悠然自得的模样。
这里的流浪猫,各色品种,狸花猫、英格兰短毛猫、四川简州猫、黄猫、黑猫……却无关血统,不分贵贱,有糧共食,有福同享,一律平等,一样自由,许是“猫的天空”下别一番景象吧?
同一个生存空间,人与猫和谐共处,许是别一帧“熟悉的人世间”的现实版图吧?
06
先生自谦斯为“游戏文字”,实是娓娓道出护猫人的温情故事,隐含人文意蕴和“存在”哲思。
一路读过来,不觉雨歇。晴窗透亮,忽闻蝉鸣远树,断断续续一如我飘忽的思绪。
蓦然想起海德格尔的一句话来:“人是存在的牧羊人”。在多元文化的语境中,“牧羊人”的隐喻,富有丰富的象征意义。“人”与“羊”的生命相遇,二者的依存,象征人与自然的一种共生关系,赋予生存的意义、价值和责任。“牧羊人”肩负构建水草丰茂的“牧场”,是“羊”的引导者、守护者、奉献者,乃至困厄中的救赎者。
义不容辞的天职,大地生态秩序的神圣使命。
联想到社区守护猫的人,似可藉哲学家的隐喻,从诗学的象征寓意义说来,“人”与“猫”互动的现实情景,己隐然切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命题,新时代的“护猫人”,是否可隐喻为现代都市的“牧羊人”,从而体现守护自然生命的人性美好,以及生态文明的精神质素呢?
护猫叙事,仿佛绘就一个富有理致、情趣和哲味交融的诗性“牧场”,似可与新时代“牧羊人”心贴心的同频脉动,一起聆听地球生物生生与共的和弦,体验生存的大地美学。
我颇欣赏海灵格的一首诗《看见》,其中写道——
透过你的心看见另一颗心,
这是生命与生命相遇,
爱就发生了,
爱在心间流动,喜悦而动人。
07
记得茅盾在《风景谈》说过:“人是最美的风景。”我还感到,人与自然生物的和谐共处,也是最美的风景。
小区护猫人一露面,未及呼唤和坐定,流浪猫们便接二连三地不知从哪个角落钻出来了,凭着被来者抚摸过的嗅觉记忆,有的迫不及待“就黏上来了”;有的裊袅婷婷走过来“侧着头打量着你”;有的伫立稍远处“踟蹰不前”;也有的矜持地“前走了几步又停了下来”……各色猫等,形形色色,各有个性和姿态。
细节的生动刻划,神态毕肖的描述,把猫与人親近的聚集现场,绘声绘色的铺展出来了。
护猫使者对猫可是动了真心,从喊着猫名准时投食,到关注进食维持正常秩序;从防疫治病精心喂药,到家访猫居探视健康状况:从临产待哺的煮粥喂养,到病愈出院的探望和照顾;从帮助度过自然災厄,到摆脱人为的偏激和伤害……全方位的悉心守护,无微不至。
看起来只是习常小事,却“寒冬盛暑月夜霜晨”日日不间断,常年累月的坚持不懈,洋溢着人与猫融洽的生命活力。
有赋形,有状貌;有动态,有静态;是纪实,也是写意;是特写,也是场景……虽则平铺直叙从容道来,却于朴实自然中见真挚,笔底春温氤氲,字里行间风起涟漪暖意滉漾。
08
小区风气好,春风的温和气息,无声的人文醒示。
人护猫,猫依人,相互依存,共情相处,款款深深尽入画图。
却原来,好风好景,恰在平常光景里。
平常人,平常心;平常的猫咪,平常的日子……
“平常”,是最真实的存在。从“过程哲学”的思维角度看来,是一种持续流变而又恒长的真实存在。万事万物,唯有本真的动态平衡,方能“回到事物本身”,回到人自己的本心和本性。
守护“平常”,就是守护真实;守护真实,就是守护自已;守护自己,也即守护生命的诗意。
小区护猫人,都是平常人,以一颗平常心,把守护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流浪猫,看作是一种责任,一种使命,不经意间,化为一种恒常的生存仪式,活出了自己美好的诗意人生。
先生是诗人,也是学者。紫藤花下灵感乍现,心有所动,遐思翩然,敏锐的发现了这一“存在”的诗意,睿智的洞察到这一“真实”的哲理。没有纵笔抒情,也没有刻意说理,而以质实且平和的叙事,真率且闲逸的情调,洇染一襟思绪,漫出了一位长者的人文情怀。
不是诗,情思流动的真挚叙事,恰恰呈现出哲思的幽微和诗性的韵律。
09
护猫叙事,不假妆砌。沉静的观察,全知视角的平叙,灵动的方式,顺、倒、補、插,自然切入和转換,跳动在章法合序的节拍里,流动在淡出淡入的生动场景里。
“小区里的护猫使者,都是女士”,普普通通的打工族,或幼儿教师等等平常人,说起来,护猫“开支不小”。猫粮之外,还要开销一笔可观的护理费,诸如打虫、绝育、防疫、治病,乃至病重住院,“动辄几百上千”,可她们的“家境未必富裕”,况且照料的不是家养宠物,而是栖居小区公共空间的流浪猫啊!
人与猫和谐交集的现场,弥漫出一种親切且和暖的气息——“喊着猫的名字”,“就像教师点名一样”,投食和进食;“观察猫的健康和精神状态”;一旦发觉“胃口不好”或动作“不利索”,就要思忖生病与否及“怎样对待”……这哪里像是对待流浪猫,差不多已把它们当作自家人了!
事无巨细的交待,平缓的描述,时或插入动人且有趣的场景——有一只霸道的狸花猫,留下自己的猫粮份额,搶吃别的猫的,竟还在它的“脑门敲上一记”。护猫使者“在花狸花猫头上也轻轻地敲一记,以示警戒,赶着宅去享用自己的那份。”
这种叙事策略,多有灵动的转換和穿插,诸如“喂药”病猫、“家访”猫居、粥喂临產猫、車接病愈出院猫……简明的交代和随机切换,衔接自如,如闪现的快镜头一晃而过,无意铺叙和场景渲染,护猫女神的人格和品行,便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了。
听从内心的召唤,是责任,是义务,是使命。无人“委托”,甘心情愿的承担,一种自觉的“义举”,一种情绪价值的升华。是的,“她们把生而具有的母爱和对孩子的责任感投射到猫身上”了。
活得平常,也活出人生意义;活得快乐,更活出“至美人性”。
赫黎胥说得好,通过猫可观察人性。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或许可谓“小”中之见“大”者矣。
10
然而,人性复杂,因人而异,凡事难免有所羁擾。或有人“因偏见而生的行为”,“见猫必赶”,甚至欲“将流浪猫统统赶出小区”。
于是,从“猫是人类的朋友”这一话题说开去,通过鲜明对比,把护猫女神的善举和文化素养,提高到一个生态文明的哲学高度。
古今生态思想源远流长,想起庄子的“齐物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万物差异实为一体,也即人与自然生命的共同体,一个地球“生物圈”的大生态系统。世间一切生物,于斯都有自由与平等的生存权利。
于兹提出一个“顶端论“,超越了“人类中心论”的世俗认知,旨在启发人类以一种文化自觉,肩负生态平衡的神圣责职: “人类处于这个生物圈的顶端,应该承担起其他生物种群的责仼。”所言精辟,语重心长,不由得令人深长思之。
是警示,也是启人反省的长者智慧;是理喻,也是发乎内心的真挚劝勉。
“护猫的人”,不就“承担起其他生物种群的责任”了吗?
这,是不是可以印证生态倫理的一个社会范例呢?
11
一阙评弹开篇,在春天暖阳的紫藤架下打开了。
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态思想;朴实叙事与清晰的知性思维;平和情思与语调的诙谐幽默;严谨章法与灵动的变化节奏,呈规出复调叙事的张力。
但经轻拢慢捻伴奏“声声慢”的演绎,曲终收拨的终章,却是无声的“默想”,依然在“暖阳辉耀的紫藤架下”……
由点及面的延伸和拓展,前后呼应的叙事点晴,终而把人“对流浪猫的态度”,提升到“衡量一个人文化素养的标尺”,并“从流浪猫的生存状况”,“窥见一个地方的文明程度”。
无怪乎有一护猫女神,曾见别一小区可怜巴巴的瘦猫和瞎猫,深为自家小区的猫,照料得那样“毛色油光水滑,那样壮硕”,感到无比自豪;据说有一位女孩,看到先生的文章,竟被自身的护猫行动感动得“哭了”……
平常处的不平凡,闪起一抹亮色,照彻生命的真实和美好心灵。
紫藤架下“默默地想”,远思无涯,人与庄蝶共舞;“默想”无声,叩响了生态文明的葱笼灵魂。
援笔于养愚守拙书舍
乙巳年盛夏日
备注:
作者陆嘉明,1941年生人;祖藉南京,卜居苏州。一介布衣,一生从教,以教书育人为志业;爱好文学哲学书画,唯求余暇兴趣,以命笔遣怀为赏心乐事。曾发表《邓小平的文艺美学观》《水边的情事和恋歌》等文艺论文一百余篇;散文随笔三百余篇;主编或参与编写《唐宋诗词评析词典》等三十余种;著有《苏州美学映像》《游走在石头与时间之间》等专集六部;获省内外文学奖四十余项。
秦兆基,1932年生于江苏镇江。教师、作家。中外散文诗学会名誉副主席,中国散文诗研究中心学术顾问。著有评论集《永久的新探》《报告文学史家谈》《散文诗品》《散文诗诗学》《诗的言说》等十余部,散文诗集《揉碎江南烟水》文学传记《范仲淹》,获得玉龙文学散文诗研究终身成就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