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父子聊起电影《浪浪山小妖怪》来
2025-08-20 19:57: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张波  
1
听新闻

  一家三口看完电影回家,一般会是儿子跟她妈妈聊上一路,到家还会接着聊。

  偏偏这部动画片《浪浪山小妖怪》,等母子俩聊完,我把儿子叫住,说老爸想跟你聊两句。

  儿子没推辞,随即落座在沙发上,像是早就看出他老爸我有想聊的意思。开口便说:

  想聊什么?从哪儿聊起?

  我说:刚才你和你妈聊的时候,我听了一耳朵。我和你看点和感受也许不一样,你先说吧。

  儿子说:老爸,你们小时候也是从看动画片《半夜鸡叫》,《大闹天空》起,见识国产动画片的吧?我更是,你们给我买了一大堆属于我那个年代的《黑猫警长》、《七龙珠》、《变形金刚》、《铁臂阿童木》、《蓝精灵》《大耳朵图图》、《米老鼠与唐老鸭》、《哪吒闹海》、《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喜羊羊与灰太狼》、《蜡笔小新》等等。

  儿子居然能脱口报出一长串,伴随他儿童时代长大,也是他儿时所钟爱的一部部动画片来。

  老爸,您发现没有?这部《浪浪山》不一样了吧?它已经完全刷新了过往的那些部动画片的创作思维和制作方式。虽说这部仍然是以传统“手绘水墨动画”风格演变而来,但它明显高出一筹,也胜出一头。

  尤其这部动画片打动的是正在职场经历和奋斗的一众“菜鸟”小职员们,触碰到正迷茫着的这一代人。影片中的许多桥段和经典台词,不偏不倚地“磕”到他们的内心深处,节骨眼儿上了。他们从影片中,收获到设身处地的“燃点”和“痛点”。

  正是这群看似“修仙”,实为“杂役”的八零、九零后生人们,他们从他们所面临的“工具化生存状态下”,或是误入陷阱,或是在“无效内卷”之中挣扎。

  这就是他们从中悟出了“个体价值”与“系统体制规则”的冲突与无奈。

  我很惊讶地望着儿子悬河泻水般,既有逻辑性,又有思辨性地这番阐述。

  同时,我也在惊叹孩子这些年的书没白读,更没有傻读。身为一位正在异国他乡就读音乐艺术,还并未踏上职场之路的25岁男生,他的知识领域和知识储备,以及他所涉猎的文化边界,竟然比他老爸我宽泛,深刻许多,也敏锐许多。

  从他叙述里,我能听到诸如“反英雄叙事”和“温柔的解构与希望意识”这样一些新潮的理性思辨句式。

  他居然还能精准地概括出:这部动画片通过“妖怪世界的荒诞性”,在艺术虚构着“职场结构性的困境现状”。揭示出“体制化束缚”对“个性”的压抑和限制。

  他甚至能通透地觉察到,底层上升通道的狭窄,以及代际观念的冲突表象。感觉影片让他这一代年轻观众人群,瞬间清醒,大彻大悟一般。

  儿子越说越投入,越精辟,越流畅:为什么这部动画片如此受欢迎?如此上座?原因是,很多比我们大,或者跟我们一般大的同时代这拨人,他们在各自职场“笨拙的坚持”和“异化劳动”的反思中,又从剧中几个经典人物中,找到能与自己对上号,入上座的那个谁谁谁,然后自问自答道:“这不就是我吗”?

  看着看着,笑着笑着,结果我们突然能察觉到:在这一枚枚裹着糖衣的药丸中,在这看似讲述修仙界的一根根边角料中,我们居然能挑出几幅当代打工人的灵魂速写画出来。

  所以,刚刚我们上一刻还在嘲笑那群终于为吃了一口肉汤而感卑微幸福的小妖怪们,下一刻,我们就很快觉悟到:我们之所以嘲笑它,因为我们就是它们······

  儿子接着说:其实他是将他自己假设放在现今职场环境和背景下,联想和生发出这些话题来的。作为一名在读音乐艺术学子,自己还没真正身体力行地体验到底层“打工人”所经历的“苦中作乐的挣扎和自愈”。

  我想,他尽管说得如此轻松和坦然,当真到了他走进职场的那一天,他也会很快感同身受,也会在周围所必经的一番“精神内耗”和“努力并非就能逆袭”的迷茫中,修行自身,拷问自己,磨练自己,也会寻见一些类似“微光式的救赎”和“消解成功学压迫感”的朴素哲学理论,去在自己成长和成功的每一个转折阶段,去领悟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妥妥地热爱生活的共情价值和精神释放的。

  他讲到这里,怎么也该轮到他老爸我来插上几句话了吧?

  我说:或许是年代和我们之间的年龄差距吧?我们这代电影观众,对这部电影的透析点和触动点,应该没你们那么敏感和细腻。

  按说我们的“当打之年”,也都是从社会底层,也从“打工人”一步步,一轮轮做起,历经出发,弯路,曲折,坎坷,拼搏,角逐。也在不同时期,经受过不同的挫折,碾压,归零和羞辱的。可以说,我们这辈历经摔打和淬火的老人,不觉着“浪浪山”的这群“小妖怪”们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有多不堪,有多悲情,有多荒诞,有多绝望。

  是不是我们迟钝了?木讷了?遗忘了?混沌了?

  也不应该啊!

  更多,更深,更远的,我倒觉着,我从这部动画片中,看到了运用动画电影,展开中国式叙事的多样性。看到了影片中水墨风格和乡村风貌这样一些动画元素的东方美学韵味,也看到了国产动画影片诠释“国风”所拓展开来的独特视角和艺术绝招。

  将底层“小人物的真实感”,诙谐落笔在一群“小妖怪”鲜活形象上,用幽默温情的“动画”篇幅去打破以往对神话,传说和故事人物的“刻板印象”,“固定模式”。从而来解读“社会隐喻”和“滑稽幽默”的内核。

  我还是认可这部影片,不是通过刻意地煽情,而是运用几场带有细碎“痛感”的段落和戏份,来诠释“卑微的顽强,才是生活的真相”的。

  我与儿子一致看好和好评的是,国产动画片无论从音乐还是从配音等方面,往艺术纵深起码又掘进了“丈把丈”。

  音乐越来越抵达人的内心深处,抵达那最为脆弱的心灵瓣膜。

  角色配音,也越来越接地气,有人味,通人性,像人话。

  与儿子的这番聊天,恐怕是近一段时日,时间最长,话题最宽,话最投机,也最尽兴的一次了。

  聊完第二天,儿子便飞往大洋彼岸,返校继续深造他的音乐专业去了。

  我多希望,看完这部影片之后,我的一双儿女内心变得更加强大,更加坚韧,更加顽强。

  现实中,做父母的,也不一定指望你们“跟着大王会就有出息”,坚信自己的信念吧,哪怕是“微小理想”,也同样会有大出息!

  即便你俩是爸妈的小骄傲,社会的边角料,你们做你们自己的主角,这就够了!

  去敬每一次出发的自己吧,哪怕最终无名无分。

  取经路上可以迷路,但不可以忘记为什么出发!

  ······

  在机场,在与儿子的紧紧拥抱里,在父与子那一刻略显急促的呼吸频率里,在刚才碰出火花,却有那么一丝意犹未尽的期待里,我想,父亲与儿子之间的情会更长远,更亲近,更深邃,更美妙······

标签:动画片;妖怪;职场
责编:张雅倩

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