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坚勇做客西善桥分享“纯手工”写作
在小地方沉下心来慢慢写
2024-04-23 21:41: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张雅倩  
1
听新闻


在小地方沉下心来慢慢写

夏坚勇做客西善桥分享“纯手工”写作

  4月20日,由南京雨花台区西善桥街道、南京止一堂文旅公司主办的“在世界文学之都与文学大家面对面”系列文学活动第25回在西善桥街道开讲,首届鲁迅文学奖得主夏坚勇做客初见书房分享50年创作心得。本次活动由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李徽昭主持。

  回看创作经历

  50岁是作家最好年龄

  夏坚勇自1973年开始文学创作,代表作有《湮没的辉煌》《大运河传》及“宋史三部曲”——《绍兴十二年》《庆历四年秋》《东京梦寻录》等。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他创作了不少农村题材的中短篇小说、话剧,其间分别两次获得《雨花》文学奖、江苏省优秀剧本奖。90年代初期,他开始将写作焦点转向历史文化散文。

  许多读者认识夏坚勇,是从《湮没的辉煌》开始。这本25万字的文化散文集,自1996年出版,一年半之内便发行75000册,并夺得首届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散文奖”。迄今,《湮没的辉煌》已先后印制10种不同版本。“这本书受到了余秋雨《文化苦旅》的影响。”夏坚勇坦言,“初读《文化苦旅》时有一种崇拜,觉得自己努力一下也能写。在学写过程中,渐渐找到了自己喜欢的风格。”

  回顾多年创作,夏坚勇至今仍然比较满意的作品是《大运河传》。“我老家北面的老通扬河,是大运河的一条支流,已有2000多年历史。我在这条河边长大,对运河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夏坚勇说,这条河北面是里下河地区,南面为高沙土地区,河流南北风物人情截然不同。如何把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运河写精彩,他很花了一番心思。“单一构思弹性不够。”夏坚勇选择以时间篇和空间篇交错呈现,从容将恢宏繁复的内容恰到好处地纳入其中。

  《大运河传》写于夏坚勇50岁左右,在他看来,50岁应是一个作家的最佳创作年龄。“这个年纪,身体还算康健,作家历经多年文学操练,生活经历和文学经历都趋于饱满状态。”夏坚勇笑说,他经常激励身边爱好写作的朋友,50岁之前这段时间是一个作家学习、积淀、磨砺的最好时机。

  《大运河传》面世时,有散文家点评这本书让人看到了一个50岁男人的力量感,并用“丰沛华美”四字形容这部25万字作品。

 

  还原历史书写大散文

  “两头要真实,中间靠想象”

  2010年以来,夏坚勇将目光投注于宋朝历史,深耕宋史十余载,完成了纵横两宋的“宋史三部曲”。三部曲分别以南宋高宗绍兴十二年、北宋仁宗庆历四年、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三个深具代表性的历史时段作为叙事节点,从岳飞被杀、庆历新政、宋真宗东封这些富有意味的历史事件进入历史横切面。

  在作品中如何还原历史?夏坚勇讲究“两头真实、中间想象”,即在大的历史事件、人物、环境及小的生活、文化细节真实基础上,展开想象力。

  比如《东京梦寻录》开篇便描写了一场宴会。夏坚勇说,这场宴会在景德四年冬天确有其事,皇帝赐酒赐花等细节虽不一定在这场宴会上发生过,却是当时真实存在的礼仪。历史关乎“实然”,文学则关乎“应然”。“大环境与小细节我都会精心考证,在两头尽可能真实的基础上,大胆地去想象。”

  “想象力对一个作家太重要了。”夏坚勇在《庆历四年秋》中也特别谈到想象力的问题,书中写道:“想象力比记忆更重要,那是一个作家最起码的本钱。如果一个作家的想象力有如穷瘪三的钱包(假使他有钱的话),那是很悲哀的。”

  在夏坚勇看来,想象力其实就是无中生有,但这里的“无”不是无源之水的“无”,而是老子所谓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无”,是产生“有”的一种精神本源。

 

  “纯手工”写作

  慢功夫中自有精细品质

  夏坚勇至今写作依然用“纯手工”方法,资料需一本书一本书查阅抄录,文字要一笔一笔写出来。

  他告诉读者,他写历史散文,都要从看书查资料开始。每本书至少看两遍,第一遍把认为有用的资料做上记号,第二遍把“特别好”的资料做上特殊记号抄在本子上,思考它们在文章中的安放位置。真正创作时,每开始一个特定的章节,就把所有笔记看一遍,把对章节有用的东西划出来,“非常繁琐,要用别人多少倍的功夫,但我觉得非常值得”。

  “很惭愧,我文字不是很畅快。真正下笔时,旁边还要放张草稿纸。”夏坚勇说,写的时候先在草稿纸上理顺了再抄到成稿上,发现某个地方不妥就重写重抄,一篇稿子最少抄三遍。抄写过程中有时会产生更好的想法,这会让人“高兴得不得了”。“我用最原始的操作,希望生产出来的东西品质好一点,这就足够了。”

  夏坚勇长期居于江阴写作。曾有机会调到省里搞专业创作,但他反复考虑后,还是没有去。“古今中外文学史上,有很多作家一辈子生活在小城镇里,仍写出了传世的不朽之作。”夏坚勇庆幸自己得以在小地方沉下心来,慢慢写出了一些自己还算满意的作品。“大地方信息太多,信息一多,人心就难免浮躁,看到别人写出什么作品、获了什么奖项,心里总要急的。”夏坚勇觉得,写东西时心不能太急,关起门慢慢打磨,总能写出好东西。

  (江南时报记者 张雅倩)

标签:书写;创作;想象力
责编: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