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子赴江宁佘村进行社会调研:探寻协同共治视角下乡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密码”
2025-09-29 10:49:00  来源:江南时报网  
1
听新闻

  在乡村振兴的春风里,一座拥有64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正悄然完成着跨越时空的蝶变——它曾因长期开山采石沦为“灰头土脸”的“采石村”,如今却凭借着生态修复与文化赋能,成为被誉为“金陵古风第一村”的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省级传统村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社区,用绿水青山书写着的乡土传奇。

  2025年9月下旬,南京林业大人文社会科院农村发展专业研究生“绿意拾光”实践团队深入南京市江宁区东山街道佘村社区,开展为期五天的社会调研,对佘村的村容村貌进行实地观察并对参与乡村环境治理的各体进行了访谈。用脚步丈量绿水青山,以青春对话乡土中国,探寻协同共治视角下乡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密码”。

  从“采石伤疤”到“诗意栖居”:一场用十年换回来的生态重生

  “以前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车子开过去像坐摇摇车。”这是2016年前佘村村民最深刻的记忆。彼时的佘村,山间采石场轰鸣不断,裸露的山体如同大地的“伤疤”,尘土飞扬的道路让村民连门窗都不敢轻易打开。为了彻底改变这种状况,佘村从2004年开始陆续关停了6家采石场、3家石灰厂,动按下了传统发展模式的“暂停键”,毅然开启了生态修复的漫长征程。十余年间,村民们在宕口种下万余株林木,昔日的荒山逐渐重披绿装;2016年底,美丽乡村建设程正式启动,2017年又入选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试点,政府累计投入超千万元,用于雨污水管网铺设、道路硬化、公厕改造、垃圾分类设施建设等基础设施升级。一场由表及里的“环境革命”,让佘村的面貌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如今的佘村,三山环抱两湖,青砖黛瓦的古民居错落有致,古祠老宅在岁月里静默诉说着过往,街平坦整洁,巷陌间绿意盎然,连空气中都弥漫着草木的清香。

团队成员访谈佘村村民

  环境焕颜的背后:多方协同织就的“洁净治理网”

  干净整洁的村容并非偶然,而是一套日益成熟的治理体系在高效运转。队员们分别向村书记,村民,保洁员和商户询问并了解了佘村的人居环境管理全过程。在佘村的环境治理中,“政府导、村集体组织、村民参与、企业助力”的多方协同模式发挥了关键作用。政府层面,江宁区政府与东山街道办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与专项资金,协调江宁环卫集团统一管理保洁队伍;村集体层面,村两委牵头制定了《村规民约》,设立“门前三包”责任制、“美丽庭院”“星级户”评选机制,通过微信群、网格员实现日常沟通与问题响应,让环境治理有了制度保障;村民层面,90%以上的村民动做到“垃圾入桶”,老年群体积极参与“全村大扫除”活动,特殊家庭还能享受志愿者上门打扫服务,人文关怀与环境治理实现了有机融合;企业层面,入驻佘村的4家要企业(南京双龙溪有限公司、小厨娘青龙山庄、东山街道林场、刘梅艺术馆)均积极参与环境治理。

团队访谈佘村团委书记

  好环境催生“经济”:从“生态修复”到“产业振兴”的良性循环

  环境的改善不仅让村民的生活更舒适,更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如今的佘村,已不再是单一的农业村落,而是转型成为集文化、旅游、咖啡、民宿、非遗体验于一体的“网红打卡地”。全村拥有23家风格各异的咖啡馆,其中“路边边书咖”融合了阅读与咖啡教,近9个月营业额突破53万元;12家民宿应运而生,客房数达111间,通过“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民”的模式,让村民共享产业发展成果;“刘梅艺术馆”传承着南京市级非遗“苎麻编织”,开展扎染、拓染等研项目,年接待生超2000人次;“不止有田”稻田露营、“禾佳米”生态农场等农旅融合项目,更是吸引了大批亲子家庭前来体验。更令人欣喜的是,商户们动参与到环境治理中来——根据经营规模,每月缴纳50–300元不等的垃圾清运费,用于反哺保洁服务。“环境好了,客人多了,们也愿意多出一份力。”一位咖啡店的话,道出了商户们的共同心声。这种“环境改善—游客涌入—商户增收—反哺治理”的良性循环,正在佘村稳步形成,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真正落地生根。

团队访谈佘村农家乐老板

  结语:一座村庄的蝶变,一段关于乡村振兴的思考

  佘村的故事,是中国千万个乡村在乡村振兴战略下蜕变的缩影。它告诉们:乡村振兴,从来不是简单的“风景美化”,而是制度设计、文化唤醒、人心凝聚的系统程。它没有惊天动地的口号,只有一步一个脚印的坚持——修一条路、清一池塘、种一棵树、办一家民宿、开一间咖啡馆……无数微小的努力,终会汇成时代的洪流。作为的青年,当们走进佘村的田野,倾听泥土的声音,触摸治理的温度,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座村庄的蜕变,更是一种关于乡村未来的可能性:当古韵遇见生,当生态链接产业,当个体融入共同体,乡村真的可以不一样。

  佘村的蝶变,是绿水青山的胜利,是文化传承的胜利,更是协同共治的胜利。它用实践证明:只要们尊重自然、尊重传统、尊重人民,乡村振兴的梦想就一定能照进现实。让们以脚步丈量大地,以思考回应时代,在绿水青山间,书写属于这一代人的乡土答卷。( 叶舒婷 孙懿凡 黄雅琦 )

标签:团队成员;乡村;绿水青山
责编:王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