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波|留言簿
2025-09-28 22:50: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王海波  
1
听新闻

留言簿

□ 王海波

 

  有幸参加中国作家协会北戴河创作研讨活动,在“创作之家”住下的第二个晚上,我才注意到棕色长条桌上的留言簿。它只有巴掌大小,黄绒布封面,经作家们指尖摩挲,泛起温润的色泽。我拿在手上静静地看了看,好像它在等待我的打开。

  我也好奇,想知道在这里住过的作家,临走时留下了怎样的文字。我轻轻展开折叠的内页,仿若开启一部微缩的当代文学地图。青海作家留下的字迹率先跃入眼帘,他的诗句中,流淌着高原特有的苍劲豪迈:“三次错春盟,终闻渤海声。”钢笔字的附言里,我看到一个伏案疾书的身影,于工作会议的间隙,抬眼遥想远方的大海。他一次次被公务牵绊,直到第四次邀请,才终于挣脱束缚,奔赴这场与海的约定。

  有人写接待处那个负责人接过行李箱时,手指被提绳勒出深红的印痕,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眼中满是真情,极其暖心。“咱们‘创作之家’就是您的家。”说这话的女子,眼睛弯成月牙,发梢还沾着安顿房间时落下的薄灰,那抹灰尘,恰似她热情服务的勋章。食堂里那位师傅一边哼着悠扬的小调,一边把餐盘擦得锃亮,做的每一道家常菜,都是精心准备,算是献给作家们的珍贵食品。

  留言簿上,更多人热衷于与院中景物展开心灵对话。著名作家王蒙在“创作之家”院内题写的“清悦”石,好几位作家从不同角度描绘它。月光下,青石宛如一方砚台,静默地等待文人挥毫泼墨;雨中,刻字又似泪痕,诉说着无尽的情思。而我独爱黎明时分,当第一缕光轻轻掠过“清”字的最后一钩,总会惊起几只宿在核桃树上的小鸟,为这静谧的清晨增添灵动的色彩。

  我从未见过这样枝叶着地的核桃树,每天饭后,我在树下抽烟小憩,神清气爽。甘肃诗人幻想自己是被秋风摇落的果实,“裹着青涩的铠甲等待文字成熟”,字里行间满是对文学创作的执着与期待。吉林小说家愿化作虬曲的枝干,“替所有未完成的遮荫”,展现出对文学后辈的关怀与守护。最让我动容的,是四川那位女散文家,她将年轮比作“凝固的潮汐”,每个同心圆里,都封存着某位作家深夜踱步时迸发的意境碎屑,浪漫而富有诗意。

  翻到留言簿的最后几页,海的气息仿佛穿透纸背般扑面而来。多位作家不约而同地试图将海洋的片段珍藏:有人把浪花化作俏丽的形容词,巧妙地嵌入诗行;有人将礁石的斑纹拓印在留言簿的右上角,留下海的独特印记;还有人伫立在亮着橘色路灯的转角,守着黑夜——他们称这个转角是“幽静拐角”。是的,我最喜欢拐角处的这条路,无论多么心神不宁,踏上这条路,所有的烦恼、不安随之拋却。

  合上留言簿时,核桃树的树影正缓缓漫过窗台。我忽然懂得,这些留言为何总是避开人间烟火,执着于草木海石。在文学这条充满崎岖与挑战的道路上艰难前行的旅人,需要将那些缥缈的创作之梦,锚定在这些具象的美好事物之上。宛如此刻掠过窗台的风,正轻轻翻动着屋内那些厚厚的书,那些散乱的稿纸。小小一本留言簿,既有食堂飘来的袅袅炊烟,充满生活的气息,也有素笺上流淌的星辉絮语,闪耀着文学的光芒。

  此时,我翻开留言簿写下:要离开了,才发现自己早已把灵魂留在了这里,藏在鸽子窝的日出里,揉进老虎石的海浪里,这温柔的海滨小城,把浪漫种进了我心里。愿每一位在此停留的人,都带着温暖与灵感走向更远的文学征程。

标签:留言簿;作家;创作
责编: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