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苗圩提出“汽车产业,新能源是上半场、智能网联是下半场”的行业研判时,或许未曾预料到下半场的竞争会以如此迅猛的节奏展开。2025年8月华为乾崑智驾装机量达成百万里程碑,标志着中国汽车智能化正在完成从“追赶者”到“规则制定者”的身份跃迁。透过高阶辅助驾驶(城区领航辅助)这面棱镜,我们得以窥见智能汽车时代最核心的产业逻辑变革。
深不可测的护城河,源自于全栈自研
城区领航辅助驾驶被称为“皇冠上的明珠”,其技术复杂度远超高速、快速路领航场景。在传感器融合层面,需要同时处理激光雷达点云、毫米波雷达信号、视觉图像等多模态数据;在决策算法层面,要应对无保护左转、突发横穿、施工路段等数千种Corner case;在系统响应层面,毫秒级的延迟可能直接关乎安全。
回溯过往,去年10月华为乾崑智驾装机量仅30万辆,到如今短短10个月内,搭载量如火箭般蹿升至100万,增长幅度超230%,增速之迅猛令人惊叹。今年上半年,华为乾崑智驾的总搭载量255,488辆,在行业前十大供应商总量份额中占比28.3%,稳坐城区领航辅助装车量供应商的头把交椅,超过了第二名和第三名(小米和蔚来)的总和。
究其原因,华为乾崑的核心竞争力源于持续十年的全栈自研投入。从2012年车联网实验室奠基到2024年车BU超200亿研发投入,华为乾崑构建了从硬件到软件的完整技术闭环,并在多维度形成差异化优势:其一,传感器层面首发量产高精度固态激光雷达,将点云密度大幅提升;其二,高算力优势在行业中也是一骑绝尘;其三,算法层面独创 WEWA 世界模型,通过AI生成极端场景训练,对突发状况的识别响应速度大幅提升。
华为乾崑智驾的技术纵深直接体现在用户数据上。据华为乾崑官方公布的最新月度报告,截止7月华为乾崑累计辅助驾驶里程突破40.5亿公里,相当于绕地球10万圈,海量的真实路跑数据让乾崑智驾的算法迭代速度形成“数据飞轮”效应。7月人均699公里的辅助驾驶里程,是行业平均水平的2-4倍,而“用户敢用、爱用”的现象级数据,也恰好印证了技术成熟度已跨越用户信任临界点。
从豪车、好车标配到全民普及的技术平权之路
汽车行业先进技术的渗透历来遵循“豪华车试水-中端车放量”的路径,华为乾崑则正在这条路径上书写新篇,不仅以硬核技术成为豪车、好车的 “必选项”,更通过技术平权让先进智能体验触达每一个消费层级。
在国内中高端市场,华为乾崑已成品质车型的核心竞争力。从至尊界、问界、享界等自主高端品牌,到猛士M817、岚图梦想家等豪华品类,再到方程豹、阿维塔等新能源高端车型。毫无意外,市场认可度高、销量表现亮眼的车型,均把华为乾崑智驾作为核心配置。行业数据显示:在35万元以上豪华车市场,华为乾崑智驾以53.2%的份额形成压倒性优势,超过了第2至第7名供应商的份额总和。如此显著的市场地位,绝非偶然,搭载乾崑智驾的豪华车型,凭借“好用、爱用”的用户体验,持续收获市场热捧,形成“好车配好智驾,好智驾带火好车”的正向循环,更在行业内建立起“豪车、好车必配乾崑智驾”的共识。
这种技术认可度也打动了百年豪华品牌奥迪。随着一汽奥迪A5L、Q6L e-tron家族等车型与华为乾崑的深度合作,更一举打破了“燃油车无法实现高端智能化”的行业偏见。作为全球豪华车领域的标杆企业,奥迪在智能化转型中选择华为乾崑作为核心伙伴,本质上是对其全栈自研技术能力的肯定。诚然,从传感器融合到算法决策,从硬件平台到系统整合,乾崑智驾的技术纵深足以支撑豪华品牌对智能化体验的严苛要求。
在豪华市场奠定技术标杆后,华为乾崑并未止步于此,而是践行“把智能带入每一辆车”的愿景,将先进技术向大众市场延伸。近期全新上市的 2026款深蓝L07便是典型例证,作为行业内15万级别唯一全系标配华为乾崑智驾的车型,它将行业领先的辅助驾驶技术准入门槛拉低近50%。背后是华为乾崑式“技术下放”策略的精准落地:通过ADS 4 SE与ADS 4的架构同源设计实现核心技术复用,以更加亲民的价格,让大众用户也能享受到同价位段天花板级的辅助驾驶体验。
新能源汽车从2009年推广到2018年百万销量用了9年,而智能辅助驾驶从2023年高速领航放量到2025年百万装车仅用2年,增速差异的背后,正是华为乾崑在技术普惠上的持续发力, 让智能体验不再是豪华车的专属,而是成为每个消费者都能触及的科技福利。
产业重构:数据驱动时代的竞争新逻辑
辅助驾驶的竞争本质是数据积累与应用能力的比拼。华为乾崑40.5亿公里的数据,形成了难以复制的技术壁垒。40.5亿公里绝非简单的里程叠加,而是经过结构化处理的“场景资产”, 包含雨雪雾等特殊天气、施工路段等复杂路况、外卖车横穿等突发场景的多维数据库,持续训练辅助驾驶在极端场景中的“应变”能力。
华为乾崑的数据优势正在转化为行业标准话语权。当多数厂商还在依赖高精地图时,华为乾崑率先实现“无图化”技术量产;当行业纠结于BEV视觉方案优劣时,乾崑智驾已通过“激光雷达+视觉”融合方案将感知准确率提升至99.97%;当端到端技术成为新热点时,华为乾崑的WEWA架构下的世界模型已实现决策逻辑自主进化,以AI来训练AI……这种技术代差的背后,是十年研发投入积累的专利护城河。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产业协作模式的变革。华为乾崑 25款合作车型覆盖15万-百万价位、燃油/新能源多品类的产品矩阵,构建了“技术输出-车型落地-数据回流-算法迭代”的正向循环。不同于特斯拉的封闭生态,也区别于传统Tier1的被动供应,华为乾崑通过“军团化作战”深度介入车企研发环节,形成“你中有我”的共生关系。奥迪“油电同智”的突破、猛士“智能越野”新品类的诞生,正是这种协作模式的创新成果。
辅助驾驶领域的竞争已进入新阶段。当前,城区领航辅助月装车量已突破20万辆,华为乾崑在豪华车市场更占据半壁江山。随着下半年15-20万元主流市场的放量,辅助驾驶领域或将重现2021年插混技术引爆新能源车市的历史。
但繁荣背后隐忧犹存。4月以来的恶性事件提醒行业:技术迭代速度必须与安全冗余同步提升。华为乾崑CAS 4.0全维防碰撞系统将AEB刹停速度提升至130km/h,这种安全技术的投入力度,恰是应对质疑的最佳回应。当技术能持续兑现“安全省心”的承诺,消费者自然会用脚投票,这也是40亿公里安全行驶数据背后的产业信心。
辅助驾驶的下半场,或许不是简单的市场份额争夺,而是技术标准的定义权之战。华为乾崑百万搭载量的意义,在于证明本土企业有能力在汽车智能化这一战略领域建立技术优势。当全栈自研的技术红利、数据飞轮的迭代优势、生态协同的网络效应形成合力,我们正在见证一个新产业时代的开启 。在这个时代里,软件定义汽车不再是口号,而是华为乾崑用技术硬实力书写的产业新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