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6日,常州工学院理学院“数字跃迁精准测度,统计赋能乡村振兴”实践团队赴常州纬途流体科技有限公司进行参观学习。此次活动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流体控制领域的前沿技术及智能化生产流程,将课堂理论知识与工业实践相结合。
智能车间里的数字密码
跟随主管的带领,实践团队首先步入纬途流体科技的智能生产车间,映入眼帘的是整齐排列的自动化设备,电子显示屏上实时跳动着流量、压力等参数。在装配区最醒目的就是一块工艺流程图展板,主管介绍,我们的生产工作严格遵循标准化生产流程图进行,确保每个环节都符合规范要求。从原料入库到成品出库,所有操作步骤均按照流程图规定的工序、参数和质量控制点执行。生产前由工艺工程师对流程进行可视化交底,过程中由质检人员对照流程图节点进行三次工序核查(首检、巡检、终检),同时通过系统实时监控流程合规性。任何偏离流程的操作都将触发自动报警机制,确保生产流程的标准化执行率达到100%。我们特别强调关键控制点的流程衔接,通过双人复核制度保证工序转换的准确性,使整个生产过程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图为生产车间工艺流程图。刘雨晴 供图
在参观企业的智能化生产流程后,实践团成员深刻体会到数字化与精准统计对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统计赋能的意义,就在于将经验决策转化为数据决策,让每一分投入都能精准测度其成效。”实践团成员表示,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认为更应掌握数字技术,用统计思维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让乡村振兴的步伐迈得更加稳健、高效。
数据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对话
在随后的座谈会上,在专题研讨环节,企业负责人详细介绍了企业在数字化转型升级中的创新实践,重点分享了智能流体测控技术在农业水利、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应用成果。实践团成员结合“数字跃进精准测度,统计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主题,就自身专业围绕数据采集提升、乡村产业统计模型优化等核心问题与企业方展开深入交流。
图为企业负责人与实践团成员进行专题谈论。刘雨晴供图
在交流中,实践团成员结合统计学、数据科学等专业知识,针对企业在乡村场景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出了创新性建议。有成员提出“基于物联网的分布式数据采集方案”,通过低功耗传感网络解决偏远地区监测设备供电难题;还有成员展示了“多源数据融合算法”,能够整合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和地面传感器数据,显著提升农业水利设施的监测精度。
企业技术总监对此表现出浓厚兴趣,特别点赞了“动态权重统计模型”的构想:“这种能根据作物生长周期自动调整指标权重的算法,正是我们智慧农业系统需要的核心技术!”双方随即决定成立联合课题小组,计划将高校的理论研究成果与企业的工程经验相结合,共同开发新一代智能测控系统。
座谈会尾声,实践团指导教师总结道:“这次产学研对话充分证明,统计学科在乡村振兴中大有可为。从数据采集的‘最后一公里’到决策支持的‘最初一公里’,都需要我们创新统计方法。”企业方则表示,后续将开放部分真实场景作为大学生实训基地,推动“数字技术+统计科学”在乡村振兴中的深度融合。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企业门口合影留念。刘雨晴供图
定格实践收获的瞬间
活动尾声,全体参访人员在厂区门口的“V-TORK”标志前合影留念。阳光透过玻璃幕墙洒在年轻的面庞上,映照出他们眼中跃动的思考与憧憬。许多学生仍沉浸在数字化生产线的震撼中——智能传感器实时采集数据、自动化系统精准调控流程、大数据分析优化决策效率……这一幕幕场景,生动诠释了“数字跃进,精准测度”的现代产业图景。
本次参观不仅让成员们近距离了解了现代化生产流程与企业运营模式,更通过实地观摩与技术人员关于“工业大数据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的专题交流,深化了统计技术赋能产业发展的认知。企业负责人举例道:“就像我们通过数据建模提升农机具的生产精度一样,农村电商的物流优化、特色农产品的产销预测、农业合作社的资源调配,同样需要统计分析和数字化工具的支撑。”这番话让在场师生深受启发,统计学不再只是课本上的公式,而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实践利器。
带队老师总结:“统计是数字时代的语言,乡村振兴更需要数据驱动。希望大家将今天的见闻转化为跨学科实践,用精准测度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通讯员:邵锦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