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不晚
2025-07-07 07:49:00  作者:卞毓方  
1
听新闻

认识重庆作家徐重俊,始于2019年长沙的第四届华夏散文颁奖典礼。那一次,他获“散文精锐奖”,我为他加了微信。此后数年,他多次参赛投稿、报刊发文、网络分享,笔耕不辍,热忱如初。但彼时我未曾深入读他的文章,对其为人也知之有限。

所以,当他请我为新书《俊哥文采》作序时,我有些踌躇。不是因为拒绝,而是不敢轻许。一篇序文,若不能发自肺腑,便成了空洞的辞令。我说:“您先写一篇初稿,我参考看看。”他当晚通宵写就,次日即传来全文。这份执着,打动了我,却仍不足以让我落笔。因为我总觉得,写序不只是为文立言,更是一次“相知”的仪式。

于是我试探着提出:“要不,您来北京一趟,我们好好聊聊?或我去重庆,也行。”不曾想,这一句,他当了真。

7月5日,78岁的徐老坐飞机来了北京。没有犹豫,没有托辞,只是一种纯粹的赴约,一份厚重的情意。

我早已踩好点,约在北京国贸大酒店八十楼的餐厅。那是京城开放餐厅的最高点,立于此地,四望苍茫,帝都山河如展图徐舒。我们一边喝茶,一边谈人生,谈文学。云在窗外飘,心在对话中沉。我看着眼前这位年近八秩但头发犹青的山城汉子,心里顿生敬意。

他不是科班出身的作家,也并不追逐名利场上的喧哗。他当过知青,做过工人,当过企业领导,又下海经商。人生如河,有急有缓,但他始终在默默写着。他说:“我不是写给谁看,我只是不能不写。”他把写作当饭吃,也当心事说。他不争一时之评说,只守一寸之真实。

这一点,最可贵。

我翻阅他的新书,《俊哥文采》并不以技巧见长,也没有标榜“先锋”之意。但从字里行间,能读出一个人对生活的凝视、对人情的体察、对文字的热爱。他写山水,写人情,写往昔风雨,也写今日光明。文风质朴而有温度,像他本人一样:敦厚,执着,不轻易动声色,却心有光芒。

在一个被速成和算法裹挟的时代,还有人愿意坐下来,写字、修心、看天光云影、听人间悲喜,这样的人,不该被忽略;这本书,也不该被小看。它是他人生的一部分,也可能是我们某一刻共鸣的倒影。

他以“俊哥”自称,网络世界里,这个名字很接地气,也很温暖。我愿称他为“俊哥”,不仅因为他有文采,更因为他有一颗认真生活、认真写作的赤子之心。

因此,我掩卷之余,写下后面这一段话,为俊哥这书,也为他这一份不晚的热爱,不倦的坚持:

当你过了古稀,仍愿意提笔写诗,记录清晨四点钟街头的雾,记录初冬桂花残香在衣角停驻的温柔,记录人情薄如纸,仍愿意深信“纸薄情深”,那么你就赢了。

不是赢在名利场,而是赢在人世间。

你对生活,还有好奇;你对世界,还有敬畏;你对写作,还有热忱。

人这一生,不怕走得慢,怕的是,走着走着,便坐下来,不肯动了。怕的是,眼睛还睁着,灵魂却合了盖。

写字的人,总有点傻。写别人看不见的情绪,写别人不屑记的细节。像傍晚的老马,还在小路上踢踏前行,哪怕暮色沉沉,哪怕四顾无人。

有人说这叫执念。

我却说,这是光。

光,不耀眼,但照人;不跳动,却长存。

所以啊——

浮生不晚,只要你还愿意写。

标签:
责编:杜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