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二维码遇上老茧:草庙村丈量数字乡村的温度与距离
2025-07-07 08:56:00  
1
听新闻

  2025年7月1日至7月4日,常州工院“数字跃迁精准测度,统计赋能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队深入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西亭镇草庙村党群服务中心及周边农户。聚焦乡村数字化转型进程中的真实挑战与需求,队员们通过深度访谈、入户走访与集中问卷,力图倾听最基层的声音,探寻技术赋能乡村的可行路径。

  四天,在草庙村这片被数字浪潮轻轻拍打的土地上,触摸到的并非宏大的技术蓝图,而是嵌入生活褶皱里的具体渴望与隐隐阵痛。作为实践队长,带领团队设计的“务工人员数字能力深度访谈”、“农户数字需求入户访谈”和“乡村数字发展集中问卷”,本意是精准测度,最终却让们沉入了更深的思考——关于技术与人、理想与现实之间那道微妙的沟壑。

  在党群服务中心略显简陋的会议室里,务工者王叔布满老茧的手指悬停在智能手机屏幕上方,像面对一个陌生的精密仪器。他描述着在工厂操作智能面板时的无所适从:“那些跳动的数字和符号,像天书,手指点下去,心是慌的。”那份局促不安,瞬间刺穿了对“数字技能普及”的乐观想象。技术本应带来便利,但当它的复杂性与使用者既有的知识结构、操作惯产生巨大落差时,便利便成了的门槛。王叔需要的不是炫酷的功能,而是一根能让他握紧的“缆绳”——一份真正适配他认知水平的、化繁为简的操作指引。这让深刻领悟:数字赋能的核心,绝非技术单方面的“给予”,而是技术与使用者之间一场精准的“适配”与“对话”。再先进的技术,若不能俯下身段,理解那双沾满机油或泥土的手,所谓的“赋能”便如同空中楼阁。

图为实践队员成戚指导村民网上购物。孙梦雪供图

  顶着烈日,敲开农户李大娘家的院门,迎接们的是淳朴的热情和一份急切的求助。她小心翼翼捧出存着儿女照片的老人机,焦急询问如何使用手机完成社保认证。“娃儿们教过,一转头就忘了,怕耽误事。”大娘眼中的那份期待与无措,比任何数据报告都更直白地揭示了“数字覆盖”的另一面——覆盖率不等于获得感,真正的需求往往藏在那些被遗忘的操作步骤里,藏在面对“数字任务”时无声的焦虑中。科技普惠的深意,不在于信号覆盖了多少平方公里,而在于能否精准回应像李大娘这样最细微、最迫切的生活痛点,让每一道电波都承载起切实的温暖。

  当数百份问卷最终汇总,冰冷的数字背后是无数个“王叔”和“李大娘”无声的托付。“农产品销路拓展”成为近成受访农户的共同心声,这不再是一个抽象的选项,而是田间地头最真实的呐喊。这让们意识到,乡村对数字技术的期待,核心在于它能如何切实转化为增收致富、改善生活的可见路径。数字乡村的建设,其落脚点必须是可感、可知、可用的现实价值。

图为实践队员成戚开展调研活动。姜苏 供图

  草庙村的泥土沾满了们的鞋底,也沉淀了远比书本更深刻的认知。曾在课堂上勾勒的数字乡村图景,是理想化的线条;而草庙村人额头的汗水、指尖的迟疑、眼中的期盼,才真正为这幅图景注入了血肉与灵魂。数字是理性的、冰冷的代码;而乡村的脉搏是温热的、充满烟火气的。乡村振兴的宏大叙事,归根结底是由无数个体微小的需求和具体的困境编织而成。

  这次实践,像一把精准的标尺,丈量着们理想中“数字乡村”与现实之间的真实距离。它清晰地告诉们:技术可以飞跃,但人心的适应需要耐心与温度。统计图表可以精准测度覆盖率、使用率,却难以量化那份面对技术时的迷茫与渴望。要弥合数字鸿沟,推动乡村真正跃迁,不仅需要技术的“硬”支撑,更需要俯身倾听、细致体察的“软”功夫——去听见老茧划过屏幕时的沙沙声,去读懂皱纹里藏着的焦虑,去回应田间地头最朴素的生存智慧与发展诉求。只有当技术的齿轮,温柔而精准地咬合进乡村生活的肌理,数字的光芒才能真正照亮每一寸渴望发展的土地。草庙村的心跳声,正是们未来丈量所有乡村数字化步伐时,不可或缺的基准音。(通讯员:孙梦雪)

图为实践队员出发前大合照。孙梦雪 供图

标签:实践队员;网上购物;村民
责编:王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