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将“文化蓝图”化作美好现实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对未来五年发展作出顶层设计和战略擘画,在江苏大地引发热烈反响。大家纷纷表示,要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担当实干,奋楫争先,一步一个脚印把全会描绘的“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不断开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新局面。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这对于民间文艺和手作非遗而言,提出了更高的海外传播要求。需要从叙事方式、传播渠道、产业生态和人才培养等多个维度进行系统化、创新性升级。”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陈国欢表示,要转变叙事方式,从“猎奇展示”到“价值共鸣”,从非遗展示的“古老”和“奇特”转向现代叙事,强调其与当代世界的关联,将中国非遗中的“惜物”“环保”“慢生活”等理念与全球关注的环保、碳中和、心理健康等议题相结合并引发共鸣,同时挖掘“当代应用”与“设计美学”,让非遗图案成为现代创意的一部分,并塑造好明星匠人IP,推广有魅力、有故事的非遗传承人;要拓展传播渠道,从“单向输出”到“沉浸互动”。利用多元化、科技化的渠道,打造可感知、可参与的文化体验;要构建产业生态,从“文化礼品”到“品牌价值”,利用国际品牌的成熟渠道,让非遗“借船出海”;要强化人才培养,从“传统传承”到“国际运营”,培养既懂非遗技艺和内涵,又通国际商业规划、跨文化沟通的复合型人才;要宣推在地文化,从“技艺展示”到“生活方式”,尤其结合江南生活方式、习俗、自然生态等,提升中国手作非遗的海外影响力。“这本质上是一次‘现代化转译’和‘全球化对话’的过程,要求我们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讲好中国故事;用世界习惯的渠道,触达目标人群;用世界认可的价值,证明自身实力;用世界级的运营,保障持续发展。通过这样一套组合拳,中国民艺、手作非遗才能从被欣赏的‘文化标本’,转变为被渴望、被使用、被尊敬的‘活态文明’,真正实现国际影响力的提升。”
作为中华文脉璀璨瑰宝的楹联艺术,其魅力与形式独特,如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肩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为时代添彩、为人民抒怀?“广大楹联工作者必须要认真学习领会全会公报中关于‘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等方面的部署要求和深邃内涵,自觉肩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江苏省楹联研究会副会长魏艳鸣表示,要将创作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火热生活实践中,努力创作出更多贴近生活、反映时代、传递心声的精品力作。这要求楹联创作者走出书斋,深入生活,将目光投向波澜壮阔的改革发展实践,投向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无论是描绘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还是记录科技创新的时代强音;无论是抒发对家国天下的深沉热爱,还是表达对平凡幸福的真切感悟,楹联都应成为时代的记录者、人民心声的传递者。“要发挥楹联独特优势,使其能与理论宣传、廉政建设、乡村振兴、节日庆典等各个主题紧密结合,在服务大局中展现新作为。要积极探索‘楹联+旅游’‘楹联+文创’等融合发展新模式,让楹联文化在助力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发展中进一步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为“十五五”时期擘画了宏伟蓝图,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指明了方向,也为影评人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指导原则和价值坐标。江苏省电影家协会电影理论与评论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张永祎表示,要努力把学深悟透的思想成果转化为影评实践的“指南针”和“压舱石”,积极投身于一个更为宏大和激情澎湃的时代语境之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批评智慧,努力形成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的评价标准和美学原则。“要敢于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鼓掌喝彩,深入剖析其成功之道,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同时要对那些价值观含混、审美低俗、粗制滥造的作品,进行鞭辟入里、实事求是的批评,激浊扬清、正本清源,始终坚持正确的创作导向。我们要通过手中的笔为时代立言,为精品护航,为观众导航,牢固树立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不断激发创新创造的活力。”张永祎认为,在中国电影和江苏电影迈向高峰的征程中,应褒贬臧否、大胆探索,积极履行好作为影评人的使命担当和时代责任。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的召开令文艺工作者备受鼓舞,淮剧国家级传承人陈澄深感使命在肩。作为淮剧世家传人,她与先生扎根江苏省淮剧团三十余载,携主创团队打造出多部精品:现代淮剧《小镇》巡演240余场、覆盖20余省市、340万人次观看,姊妹篇《小城》屡获大奖,两部作品均已传承青年演员;《祥林嫂》常演常新,名段《问天》被多剧种移植;陈(德林)派经典《赵五娘》等入选文旅部中国戏曲“像音像”工程。借助网络传播,“陈澄淮剧”抖音获赞424.9万、粉丝35万+,B站《神女劈观》翻唱点击359.1万次,圈粉众多青年戏迷。以《小镇》为契机的九龙口“淮剧小镇”,实现文旅深度融合。未来,陈澄将带领青年接班人,在淮剧传承发展之路上坚定前行。
“全会精神为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指明了方向。牛首山的使命,不仅是守护千年禅意山水,更是让文脉‘活’起来。”江苏牛首山人文研究院研究员、执行院长周学介绍。佛顶圣境、牛头樱雨、郑和景行、丹心映垒……近日,“牛首新十景”揭晓,该命名工程以当代视角创新融汇十大新景致,充分尊重历史渊源,强调自然景观与人文底蕴的深度融合,将散落的历史珠玉串联成链,赋予其新的时代价值和文化价值,让游客在沉浸体验中感知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此外,面对信息技术浪潮,牛首山率先启动“国际传播计划”,将牛首山建设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故事地和能量场。“文化生命力在于跨越山海引发共鸣。我们近日还与中国艺术研究院、敦煌研究院、南京博物院达成战略合作,与云冈、敦煌等石窟遗产地的专家开展对话。未来,我们将与文博机构深化合作,在遗产研究、数字保护、人才培养等领域共建共享,让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生根发芽。”
(江南时报记者 徐曦 张梓扬 张姣姣 孙海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