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排整洁明亮的教室,每当周五,课堂里总是座无虚席,来到这个教室,你会发现教室里除了老师在讲课,学员们不是在沙沙记笔记,就在全神贯注地屏息聆听。讲台下寂静无声,然而却涌动着一种求知若渴的强烈欲望。让人意外的是,在那里孜孜不倦学习的竟然是一群60岁上下的白发人。而他们学习的,却是当下最为时尚,也最为流行的智能手机电脑知识。
这就是六合区的老年大学和学校里的学生。
在班上授课的老师叫孙世海,他的学生基本上都是智能手机电脑知识的门外汉,虽然理解能力都很强,记忆却远不如青少年,然而他们与青少年一样,对新知识充满渴望。学员中不乏前说后忘的人,对他们,孙老师总是诲人不倦,把每一步操作都解拆得细之又细,教学仿佛生怕哪一步走得快了,会落下这些重新学步的“老孩子”。
孙老师的认真从他的讲义上也看得出来,我见过他的教案写得细致工整,在讲台上,他耐心讲解,一步步演示着智能手机的操作;很多时候还会手把手地指教。老年大学和老师们所点亮的不只是手机的屏幕,更是银发学生心中的灯盏和他们对生活充满热爱的明灯,也为老年人提供了一个充满温情与智慧的范本。
孙老师讲的内容属现代科技知识,但由浅入深讲得通俗生动、伴着生动的譬喻,让学生听得兴致勃勃,毫无枯燥乏味的感觉。 “这‘Wi-Fi’啊,就像咱们屋子里的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但你得连上它,手机才能活起来,才能飞到外面去。” 孙老师说。
“哦哦,原来是这样的。“讲台下,随之响起茅塞顿开似的。仿佛开了窍,被一句巧妙的譬喻,“咔哒”一声打开了。
座位上,数十位“银发学生”戴着老花镜,身子微微前倾,谁也不说话,眼睛紧紧地盯着前方演示的屏幕,那神情,不像是在学习一件寻常的物事,倒像是在举行一种极其庄重而又满怀希冀的仪式。有一种我许久未见的、属于少年人的清亮与专注。
我尤其记得一位坐在角落里的老婆婆,她总是最早来,最晚走。有一次,她在练习如何发送照片,枯瘦的手指在屏幕上点了许久,却总是不对。她有些急了,额上渗出细密的汗珠。孙老师走下讲台,俯下身,手把手地将她的手指引到那个绿色的箭头上。终于,照片成功地发送了出去。那一刻,老婆婆脸上的皱纹倏地舒展开来,开心得像一个得了可口糖果的孩子,眼里闪烁着纯粹的、几乎要溢出来的喜悦。她转过头,对邻座的老伴低声说,带着一丝藏不住的炫耀:“瞧,我发过去了!回头,就能给孙子发照片了。”
我忽然明白了,那屏幕上冰冷的“发送”二字,于她而言,是一条温暖的脐带,她在这头,她的血脉与牵挂,与那头联结起来了。
今年72岁的常阿姨是班上的“积极分子”。她最初因为无法和在外地工作的女儿视频而倍感失落,于是下定决心来学习。
“刚开始,觉得这智能手机像个烫手山芋,碰都不敢碰,怕按错了弄坏东西。”常阿姨笑着说,“现在不一样了,孙老师讲得明白,我不仅会和女儿视频了,还学会了网上买菜、看天气预报,昨天还在群里抢了个红包呢!”
窗外,是车水马龙川流不息的都市;窗内,是老年学员皓首穷经般的执着,是指尖对新时代小心翼翼的叩问。他们在这里,从“不懂”到“懂”,从“不敢碰”到“熟练操作”。这其间的跨越,对这些老人来说,却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他们的手指或许因岁月而不再灵活,记忆也不再如年轻时那般深刻,一个简单的“返回”手势或“确认”点击,都可能要练习很多遍。但在这里,没有人会嘲笑他们的笨拙,只有老师的鼓励和同学之间的互相帮助。常常能看到,先学会的学员主动充当起“小教员”,耐心地帮助身旁还在困惑的“同桌”。
金杯银杯,不如学员的口碑。智能手机电脑班能从一个二十多人的小班,发展到如今四十多人的大规模,靠的正是学员们口口相传的“品牌效应”。
“我是听老伙计介绍来的,他说这儿老师教得好,学了真有用!” 八旬的新学员张先生说。老学员们的“现身说法”,无疑是最具说服力的招生广告。他们不仅自己坚持学习,还主动将课程推荐给身边的亲朋好友,形成了“滚雪球”般的效应。
班级规模的扩大,也对教学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学校和老师也采取了更多措施,比如实行分小组互助学习,建立班级微信群方便课后答疑,还将教学资料打印成字号更大的讲义发放给有需要的学员,确保教学质量不因人数增加而打折扣。
银发课堂里散发着“青春”气息。走进这个班的课堂,一种强烈的反差感会扑面而来:满头的银发与充满科技感的智能设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然而,学员们眼中那种如饥似渴的专注,却又与少年学子别无二致。课堂气氛总是格外安静,只听见孙老师的声音和偶尔的鼠标点击声。每一位学员都神情专注,有的在笔记本上工工整整地记下每一步操作,有的则紧跟老师的演示,在自己的手机上同步尝试。那紧盯着屏幕的眼神里,有困惑、有思考,更有一种不服输的韧劲。
教老年人学智能设备,远非想象中那么简单。这要求授课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有极大的耐心、同理心和独特的教学方法。承担这一重任的孙世海老师,为此倾注了大量心血。
“孙老师备课,那不是一般的认真。”这是学员们对老师的高度评价。所我所知,孙老师的教案,从来不是教材的照本宣科,而是完全基于老年学员的认知习惯和实际需求重新设计。他将复杂的智能机操作,分解成一个个形象生动的“生活步骤”。
今天笔者这里讲述的,不仅是知识传递的故事,更是一群年长者用求知欲与勇气,主动融入数字时代、跨越“数字鸿沟”的动人诗篇。这教室仿佛一块磁石,吸引着更多不甘落伍的灵魂。这其间的路程,其艰辛,或许不亚于他们年轻时走过的任何一段。同时,区老年大学开设的这门课,也为他们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社交圈和精神家园。班级群里,大家会分享生活趣事、健康知识、风景美照;课后,他们会相约一起“研究”新功能,讨论网上看到的新鲜事。在这里,他们不仅学到了技能,更找到了归属感和认同感,晚年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充满活力。
而老年大学和她的学员让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没有人仅仅因为岁月的流逝而变得衰老,只是随着理想的毁灭,人类才出现了老人,有所追求和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人永远年轻。
李尚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