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超”明信片:从绿茵场到明信片的文体共鸣
2025-10-16 22:57: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徐曦  
1
听新闻


从绿茵场到明信片的文体共鸣

  当足球的激情邂逅书法的风骨,当摄影的光影交融楹联的韵致,一张张别具特色的明信片,成为传递“人民的足球,纯粹的快乐”的绝佳媒介。今日,由新华报业传媒集团联合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江苏省分公司等多家单位共同打造的“苏超”明信片正式首发。这套集合了楹联、书法、摄影等多种元素的明信片,让传统文化底蕴与现代体育精神交相辉映,熠熠生辉。

“苏超”明信片(综合联)效果图(正面)

  “足底争辉,江鼓铿铿激虎跃;球心聚力,苏潮滚滚助龙腾。”江苏省楹联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魏艳鸣为“苏超”创作的这副综合联,将赛事与地域文化精神完美融合。

  魏艳鸣介绍,该联上下联分别嵌入“足球”“江苏”四字,自然引出赛事主题及地域关联;“江鼓铿铿”与“苏潮滚滚”形成视听通感,使人仿佛置身赛场热烈氛围中;“虎跃龙腾”既展现球员矫健身姿,又寄托腾飞寓意。“江鼓”一词常出现于古诗中。此处的“江鼓”既指大江中浪涛声鸣如鼓响,融合了江苏地域特色,又暗喻“苏超”赛事的激昂氛围。“苏潮”则一语双关,既谐音“苏超”,又暗指江苏引领潮流,特别是借助赛事更能凝心聚力,助力各项事业发展。全联采用“四七结构”,好处是结构经典,读起来铿锵有力、朗朗上口。总共22字的对联短小精悍,却包罗万象,既契合斗志昂扬的体育精神,又能为“苏超”助力。

  “以楹联写足球写体育,写江苏历史文化积淀和独特的风情风物,再将楹联内容以书法形式展现出来,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楹联与书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二者的融合,能够以‘文字艺术+视觉艺术’的双重魅力提升‘苏超’赛事的文化附加值。这种结合既展示了江苏深厚的人文底蕴,又为体育赛事注入了独特的文化符号。”魏艳鸣说。

  魏艳鸣还指出,此次活动对楹联文化的推广将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楹联在古代的传播载体很少,但近年来通过与新华报业传媒集团的合作,楹联挂上城墙、走进地铁和高铁、印在明信片上……这些方式都大大增加了楹联的传播载体。而明信片具有大众性,与楹联的实用性相契合,相信这次活动将进一步扩大楹联文化在社会大众心中的影响力。”

  楹联意蕴绵长,书法气象万千。在江苏省文联主席章剑华的挥毫泼墨下,这副“苏超”综合联在宣纸上焕发新生,行笔或疾或徐、刚柔并济,简洁中蕴含力量,令人回味无穷。

  “‘苏超’的意义大大超出了其本身,它带动文旅产业,促进了大众消费和经济发展。同时,它更具有文化意义。它是传统文化与时代文化相融合的产物,体现了竞争意识和拼搏精神,为社会增添了正能量和新活力。”章剑华表示。

  在章剑华看来,中国书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之一,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艺术瑰宝和文化标识,也是中国精神的典型象征。它既具有实用性、艺术性和独特性的自身特征,又具有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共同特征,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传承和发展书法艺术,是广大文艺工作者重要的文化使命。所以,当他收到书写“苏超”楹联的邀请后便立刻答应,在繁忙工作之余完成了楹联的书写。

“苏超”明信片(综合联)效果图(反面) 章剑华 书 魏艳鸣 撰

  摄影家张峰拍摄的一幅无人机夜空表演照片也为这张明信片增添了震撼视效——2025架无人机于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上空组成燃烧的足球造型,“苏超的热度 低空的未来”十个大字点亮夜空,极具视觉冲击力与文化象征意义。

  此次面向全社会公开发行的“苏超”明信片套装,每套14枚,其中13枚分别对应江苏13市球队,另1枚正是这张对整个“苏超”赛事发出礼赞的综合联明信片。

  “‘苏超’已经超越了足球,成为当今的一种文化现象。而新闻媒体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推手,尤其是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发挥了主流媒体的积极作用。与中国邮政合作,将‘苏超’主题楹联、书法、摄影与明信片结合,设计出一系列‘苏超’明信片,就是一个成功的创意,既宣传了‘苏超’、传播了文化,又记录了发生在江苏大地上的当代盛事,一举多得。”章剑华期待,未来新华报业持续推动此类创新,实现系列化、规模化与品牌化发展,创造更广泛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江南时报记者 徐曦)

标签:楹联;明信片;书法
责编:滕方

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