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澄:让淮剧之花在传承中绽放
“自从你那年上京邦,家乡连年遭干荒……”清晨的江苏省淮剧团排练厅里,一段婉转悲怆的淮剧唱腔“老自由调”穿过窗棂。淮剧名家陈澄正在给徒弟蔡娟、征慧、张泠、唐晓云示范《赵五娘·书房会》的核心表演。陈澄以指尖轻点她们的腰侧说:“这里要含着劲儿,身段要稳,以情出韵。这段唱腔对气息吐字要求相对有难度,因为其中有长时间的老自由调‘连弹’。”随着她的指导,徒弟们的眼神渐渐亮了起来,对这段表演的领悟愈发深刻。
记者了解到,今年是陈澄投身江苏文艺“名师带徒”计划的第六个年头。作为淮剧名家,陈澄的艺术生涯有着清晰的进阶轨迹:从舞台上深受观众喜爱的淮剧演员,到幕后排练场里手把手教戏的“陈老师”,她始终与淮剧艺术深度绑定。如今,她带领着一群年轻徒弟,在日复一日的排练与汗水付出中,让有着百年历史的淮剧艺术如同老树抽新芽,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师父陈澄与徒弟蔡娟(左一)、张泠(右一)
破茧:从“舞台明星”到“传承园丁”
2019年收徒时,陈澄既为能传承所学艺术而高兴,又因担心教不好、辜负前辈嘱托而紧张。
这位出身淮剧世家的艺术家,自幼在父母——淮剧表演艺术家陈德林、黄素萍的化妆镜前长大。她5岁登台,12岁以《赵五娘·书房会》崭露头角,28岁获得原文化部中青年演员精品赛事一等奖,30岁荣获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奖,31岁摘取中国戏剧梅花奖。其传承父母辈的《赵五娘》、自身代表作《祥林嫂》等经典剧目已成为淮剧舞台艺术剧种的特色标杆。
2019年陈澄入选首批“名师”后,首先选择“清零”自己。“我带徒弟,会从聆听老一辈艺术家的传统唱腔开始,一段唱词、一个眼神、一举手、一投足,都要细细揣摩学习……”说着,她打开手机里的音频文件夹,一段夹杂着电流声的老艺人唱段缓缓流出。“你听,筱文艳大师这段‘自由调’的润腔,不仅委婉动听,而且吐字韵味十足,现在很少有人能唱到这个境界了。”
师父陈澄携徒弟蔡娟(左一)出演《王玉莲》
为让徒弟感受淮剧的乡土烟火气,陈澄常常带着徒弟走进建湖淮剧小镇,在她个人传习所里举办和当地戏友的联动演出,和老艺人接触,挖掘资料。
在几位徒弟中,蔡娟年长一些。“她身上有股‘钉子’劲儿,为人也比较质朴。”提起蔡娟,陈澄的语气里满是赞许。
记者了解到,蔡娟跟随陈澄学戏12年后,于2019年正式拜师。她深知,虽然陈澄与自己是同辈人,但在戏曲不景气的艰难时期,正是陈澄让她通过扎实学习重新燃起了攀登的希望。
在学习《赵五娘·书房会》时,蔡娟一度因数板的气息不足而困扰。“师父就教我上下爬楼梯,然后再唱,这样能有效控制和运用气息。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我的唱腔真的有了很大的进步。”蔡娟回忆说。
为了学好淮剧剧目,蔡娟在学习中不断克服困难,努力掌握技艺。她甚至把唱段录音设成手机铃声,走路、吃饭都在哼唱,嗓子唱哑了就含润喉片接着练。
这种“钉子”精神,让蔡娟在传承路上一步步走得很扎实。如今,蔡娟不仅入选首批江苏文艺“名师带徒”计划和文旅部“名家传戏”工程,还晋升为一级演员。她在古装戏《王玉莲·宝剑记》中成功扮演吴母,在现代戏《小白杨》里将援疆儿科医生秦梅的爽朗与坚定诠释得淋漓尽致。“师父总说,‘传承不是复制,是让老戏有新的呼吸。’”蔡娟说,“她教我的不只是唱腔,而是怎么让角色站在当下的舞台上,要以工匠精神去雕琢!”
传艺:以匠心雕琢新芽
征慧是江苏省淮剧团通过人才引进吸纳的演员,也是团里唯一一位未经过科班系统学习的演员,此前毫无形体身段方面的基础。进团后,她便跟随师父陈澄学习。由于起点特殊,学习过程格外困难,陈澄只能从一个身段、一个眼神这样的基础细节教起,采用“以戏压功”的方式帮她打牢功底。十多年来,征慧在师父的指导下,一折一折地传承淮剧经典,到后期攻克《狸猫换太子》中李妃这一女主大戏时,更是倾注了大量心血。
左一徒弟征慧右一师父陈澄
作为第二批“名师带徒”计划的徒弟,征慧始终保持着勤奋好学的态度。她专注学习陈派传承剧目《天要落雨娘要嫁·羞母》与《莲花庵·劝归》,坚持每月投入6天时间、累计12个课时进行系统训练;同时还学习了传统剧目《探寒窑》,在剧中饰演陈氏,并带着这个角色登上惠民演出的舞台;此外,她还在惠民演出剧目《打金枝》里饰演皇后,在基层演出中不断锤炼演技。
不仅如此,征慧还积极参与各类高规格文化活动与演出,先后在央视“非遗过大年”“文化进万家”等活动中亮相,表演《马前泼水》《牙痕记》等剧目,在更广阔的平台上积累经验、提升自我。作为剧团重点培养的老旦行当演员,她在不同剧目中展现出扎实的表演功底:在青年版《天要落雨娘要嫁·羞母》一折中,她将下半场的林氏演绎得既厚重又慈祥,精准把握角色特质;在荣获国家文华大奖的现代原创淮剧《小镇》东北三省一区巡演中,即便饰演的是配角姚瑶,她那细腻生动的表演依然赢得了观众的好评。如今,凭借多年的努力与积累,征慧已如愿晋升为二级演员。
回忆过往的学习岁月,征慧眼中满是对师父陈澄的感激:“师父真的特别有耐心。我不是科班出身,一个简单的动作可能要练上成百上千遍,师父从来不会不耐烦,总是一遍遍地给我示范、纠正。”她还记得,当初学习《狸猫换太子》里李妃的一个悲情眼神时,自己总是找不到感觉,师父便带她去观察生活中真正悲伤之人的状态,一点点帮她揣摩、寻找表演的突破口,“那种被悉心教导的温暖,我一辈子都忘不了”。
左一徒弟张泠右一师父陈澄
在征慧心中,师父陈澄始终和蔼可亲,面对她的困惑与不足,从未有过一句责骂,永远是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示范,耐心十足。也正因如此,征慧对待每一个角色都格外认真,全力以赴去学习、去塑造。她深知,师父教给自己的不只是淮剧表演的技巧,更有对戏曲行业的敬畏之心。正如老话常说的“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征慧始终以虚心的态度接纳知识,以刻苦钻研的精神攻克难关,坚守尊师重道的准则,对自己严格要求,最终在淮剧艺术的道路上收获了属于自己的成长与认可。
“师父从不允许我们照搬她的表演。”徒弟张泠展示着手机里的排练视频,画面中陈澄正用红笔在剧本上标注,“这段‘老自由调’要加入盐城方言的语气词,年轻人才能听懂”。在陈澄看来,传承并非守旧,更重要的是要让淮剧能与时代对话。
张泠是大家眼中踏实勤奋的青年优秀人才。进团以来,她从师父陈澄那里传承了《牙痕记》《白蛇传·断桥》《赵五娘·书房会》《莲花庵·见丈夫》等剧目,其中《赵五娘·书房会》一折在第九届江苏戏剧奖中荣获银奖。看到张泠的成长和出色表现,陈澄欣慰地表示,比自己获奖还开心。
左一师父陈澄右一徒弟唐晓云参加江苏戏曲晚会
优秀青年演员唐晓云是陈澄的小徒弟,与张泠同批进团,天资聪颖,进步很快。陈澄教她的首出折子戏《赵五娘·书房会》在“上海戏曲广播会”演出时收效颇佳。此后每年皆有新戏传授,如《牙痕记》《小城》等,她在整本《赵五娘》中饰牛桂香,还出演了《小城》青春版肖悦华。这些年,唐晓云随师父陈澄参加过“江苏中秋戏曲晚会”、央视“非遗里的中国”等活动,获得过省“红梅杯”表演奖、市文华新人奖等。
从陈澄的讲述中可见,她对培养工程与自身艺术创作同等重视,年轻徒弟们的进步时刻牵动着她的心。
陈澄出演新版淮剧《太阳花》
绽放:薪火相传的艺术之路
进入新时代,在江淮大地的艺术沃土上,淮剧这门古老艺术已焕发出新的光彩,全国首批新时代中国戏剧(旦行)领军人才、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陈澄及其团队,正以创新之力推动着这门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陈澄与徒弟们在艺术创作中大胆探索,致力于将传统淮剧精髓与现代审美完美结合。从《小镇》到《小城》,再到对经典剧目《祥林嫂》的全新演绎,一系列充满时代气息的作品,不仅赢得了老戏迷的持续青睐,而且成功吸引了大批年轻观众走进剧场,为淮剧注入了新鲜活力。陈澄认为,“名师带徒”计划能让徒弟直接汲取师父的经验,师父可以通过一对一教学助力徒弟少走弯路,既延续了行业经验,又为艺术人才梯队建设提供了支撑。
2019年江苏省艺术基金资助项目“陈派澄腔艺术人才培训班”传承演唱会
为了让淮剧艺术薪火相传,陈澄在苏州大学、盐城师范学院、南京理工大学等多所高校开展艺术讲座,这些讲座像一粒粒种子,在年轻学子心中散发着传统艺术的芬芳。令人欣喜的是,许多年轻人通过《祥林嫂》《小镇》《王玉莲》等经典淮剧剧目,逐渐爱上了这门古老艺术,成为淮剧艺术的新生代观众。
淮剧名家陈澄正以一言一行生动诠释着“德艺双馨”的深刻内涵。在她看来,淮剧的传承远不止技艺的简单传授,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如今,陈澄工作室已成功培养出30多名优秀青年传承人。蔡娟、征慧、张泠和唐晓云等徒弟,正怀着对淮剧的赤诚之心,接过前辈递来的“艺术火种”,在新时代的舞台上,在基层的土壤里,继续书写着淮剧的新篇章。
或许传承的意义,就在于让淮剧的每一句唱词都带着前人的温度,每一次亮相都向着未来的光亮。淮剧的故事,永远有人执笔续写,永远有人登台传唱,这门古老艺术的生命力,也将在一代代人的传承中不断延续。
(江南时报记者 孙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