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江苏六城地铁挂春联|百名学子为南京书写“青春联”
2023-11-13 20:15: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钱海盈  
1
听新闻


百名学子为南京书写“青春联”

  楹联是中华民族的魁宝,学校则是培养人才的摇篮,继承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楹联等传统文化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由新华报业传媒集团联合江苏省书法家协会、江苏省楹联研究会和江苏六市地铁集团等单位共同举办的2024“龙腾神州”江苏六城地铁挂春联活动,正在火热征联中。记者惊喜地发现,来自南京市秦淮外国语学校(以下简称秦外)的百余名学生也发来他们的楹联作品。

 

  老师引路

  书中有妙联,生活皆学问

  秦外是南京市中小学诗词楹联教育基地,学校创办文学社十几年,学生们对传统文化充满浓厚兴趣。平日里,学校积极组织开展中小学生诗词楹联社团活动;定期组织开展符合中小学生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的诗词楹联教育活动。

  秦外老师张岱瑶对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楹联创作颇有心得:“我们会让学生进行广泛阅读,从而有文学的积累去支撑楹联的创作。我们还会建议学生读一些地域性书籍,比如《世界文学之都——南京》等。”

  记者了解到,秦外学生在初一入学后,很快就会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楹联进行系统学习,并且这样的课程贯穿初中三年,不只是一节课或一个阶段的学习。“现在,很多初一的学生已经可以把对联写得很好了,他们甚至会自发地和老师进行分享交流。” 张岱瑶说,“比如在清明祭扫的路上,学生看到石碑上刻印的对联,到校时他们就会跟老师分享观点,甚至有自己重新创作的想法。学生能够把这些知识延伸到课堂外,活用起来,我也觉得非常欣慰。”

  学生余晗告诉记者:“张老师在平时教学中就会带领我们去实地探访城门楹联背后的故事、研究传统古街巷等课题。”

  “从初一的时候,我带的两个班级的学生就开始研究南京地名起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了解了南京的很多街道、巷子、站点和它们名字的来源,以及相关历史故事。他们录制了很多视频,也做了一些故事性演讲,还进行了文字记录。”张岱瑶笑称,这次活动特别像为学生量身定制的,正好符合学情。

  这次投稿,每个学生都创作了一副通用联,另外选择哪个站点来创作,则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张岱瑶告诉记者:“我要求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绝对不可以借助网络上已经写过的资源。唯有源头活水来,绝不能用别人已经写过的不‘新鲜’的东西。”

 

  投稿激趣

  创作润心田,楹联颂家乡

  学生苏杭为南京地铁写的通用联:“金陵迎来客,纵横古今三千里;龙吟报春声,贯通南北一路歌”,体现南京城市地铁的四通八达,每天迎来送往八方来客,既方便了交通,又传递着南京深厚的历史文化,展现独特的城市魅力。“金陵”点明了地点,“龙吟”体现了即将迎来的龙年,“迎来客”和“报春声”,“纵横”和“贯通”,“古今”(时间跨度)和“南北”(空间跨度),“三千里”和“一路歌”等词都体现了对仗性,尾字仄起平收。

  “小时候学习书法,每到过年,老师都会带着我们写春联,挂春联,数万副春联装点着大街小巷,那时候我就爱上了对联。”程子渲为南京地铁创作的通用联“龙蟠虎踞千古韵,天开地辟六朝春”中,龙蟠虎踞表达了六朝古都南京的深厚历史底蕴。此外,程子渲还选择了夫子庙站作联“十里秦淮,观江南风韵;天下文枢,迎九州才俊”。

  初二学生陈可馨春节时经过家家户户的门口时,都会驻足观看门上的春联。“我喜欢词藻的对仗,喜欢平仄起伏的变化,喜欢有规律性的东西,所以我开始学习楹联。” 陈可馨说,“我认为楹联不是简单的句式对仗,好的楹联要有自己的灵魂,让人读起来就觉得妙。我喜欢观察别人没有留意到的东西,并用笔用心写下来。”

  “霜且至,梧桐染,饰古城面貌;号已吹,斗志昂,争大江风流。”陈可馨在创作南京地铁通用联时,采取了三段式的对仗格式,更加朗朗上口,上下起伏,希望能以金陵城的各种传统古典元素为意象,如寺庙、梧桐、城墙、长江等,通过平仄句式变换,书写出南京的气度与辉煌。

  不少学生对楹联的启蒙都来源于春节。邹羽从小就会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自己书写春联张贴在门上:“上初中后,老师给我们讲楹联赏析和创作。我才知道,原来楹联不仅形式美观,还包含着这么多知识。掌握了楹联创作的基本知识后,我也跃跃欲试,动笔尝试起来。”

  “南京是六朝古都,平日里我就喜欢跟父母去各个名胜古迹参观。这次通用联的创作,我想在上下联中分别选取一个能代表南京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在内容上也达到对仗的效果。”有了这个思路,夏日紫金山下高大挺拔的梧桐树和秋天栖霞寺中的枫叶,一绿一红两个美好的画面一下子就在邹羽脑海中浮现出来,将画面白描下来成了邹羽投稿的通用联“紫金山下桐荫碧,栖霞寺中枫叶红。”

  邹羽投稿城门联也采用了类似的创作思路,用巍峨的城门与围绕它的秦淮河水做对应,秦淮河水为古老的城门增添了灵秀之气,城门为秦淮河水提供了历史积淀,相互衬托、相得益彰。“南京众多的城门中,有名满天下的中华门,也有代表博爱之都的中山门,而我最有感情的要数武定门。我从小就生活在武定门外,武定门是我上学、放学的必经之路。”

  “组织学生投稿时我跟他们说,如果我们自己创作的对联悬挂在地铁上,那该是多么自豪、多么骄傲的一件事情,当时学生们的眼睛里就闪着粼粼的光,一到课间,他们就开始讨论。”张岱瑶觉得地铁挂春联活动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楹联的兴趣,他们真正地愿意主动学习和创作楹联。“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一定会增加对家乡的理解,热爱的情感也在研究过程中自然而然形成了。”

  (江南时报记者 钱海盈)

标签:楹联;学生;创作
责编: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