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非遗农民画 绘出江南乡村新图景
2023-06-01 21:16: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张姣姣  
1
听新闻


非遗农民画 绘出江南乡村新图景

  乡村振兴,文化铸魂。近年来,我省强力推进农民画与乡风文明建设深度融合,努力探索特色文化引领兴村富民的新路子,以文化点亮文明,助推乡村振兴。

  文艺兴村 农民画里看变化

  走进苏州市吴江区八坼街道黑龙村,一股清新亮丽之风扑面而来——民宅墙上一幅幅构图饱满、色彩鲜艳的乡土农民画,让人目不暇接。民俗风情、自然风光、乡村建设……这些都出自本地农民画“非遗”传承人周鑫华之手,他用画笔见证乡村美丽蝶变,将丰富的农民生活通过艺术形式展现,描绘乡村振兴新画卷。

  周鑫华告诉江南时报记者,他从1988年开始接触民间绘画创作,基于对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的喜爱,坚持到今天,也画出一批深得群众肯定的作品。“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广大农民提升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日趋迫切,农村文化艺术活动日益繁荣,我自小就是个画画迷,良好的文化氛围促使我拿起画笔,尽情为时代讴歌。”

  粉墙黛瓦的民居、红绿相间的果园、荡舟撒网的渔民与河中牧鸭少年……这是周鑫华创作的《乡村振兴》所描绘的场景,画面以农林牧渔诸业丰收为主要场景,87位人物布满画面,聚分有致,整个丰收场景忙碌壮观。

  “画中隐藏林间的凉亭象征宜居,果林边农产品冷链车喻指销往远方,湖荡欲飞之鹭暗喻河湖长制下农村水生态已进入良性循环。农机和挥镰收割喻指农业现代化的有力推进。”周鑫华解释道。

  家乡发展变迁、民俗风貌,都成为周鑫华创作的源泉。从上世纪80年代的瓦房到现在的楼房,从当时的泥土路到如今的康庄大道,周鑫华以村路两侧田野作背景,以头顶蓝天白云为画布,笔调大胆夸张、色块渲染瑰丽多彩,不仅接地气,又紧跟时代反映江南水乡农村生活巨变。

  只有培养更多的农民画作者,才能让这门艺术更好地传承下去,让农民画走向产业化,在丰富农村文化、推动乡村振兴中发挥重要作用。周鑫华说,多年来他受聘进入中小学校、企业、社区等场所进行农民画辅导、演讲,开设井盖画、扇画、蛋画、蟹壳画、灶头画等民间工艺类体验课等,积极推动农民画传承和创新。

  去年苏州市吴江区融媒体购物节农展会上,周鑫华受邀创作一幅舞台背景图;其农民画作品《大运河流进新时代》,用于地铁四号线的灯箱广告;《春分》《荷塘月色》《秋分》等作品用于文创产品的设计图……如今,周鑫华正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探索农民画走向更广的领域,努力推动文化兴村,文化富民。

  农文旅融合 激发非遗新活力

  62岁的张国良,是六合农民画省级非遗传承人。他的背后,有一个当地农民画群体,传承多年,蔚然成风。他们既拿锄头又拿笔头,贴近生活又反映生活,乡村题材在他们的笔下经过配色、造型,焕发出新的活力,成了当地乡村振兴的一张名片。

  “一直以来,我们都把六合农民画作为区域特色文化品牌来抓,每年举办农民画文化艺术节,近年又与六合文旅集团合作,推出一批设计精美的农民画文创产品。”六合区冶山街道党工委宣传统战委员陈艳说。

  从乡村艺术变身文化名片,六合在挖掘农民画价值的同时,也更为注重农民画的传承。如今,当地将农民画传统文化融入到了学校教育中,开发校本课程《娃娃农民画》,并与爱国主义教育、法治教育等相融合,引导少年儿童学习、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张国良每周都要去学校教授农民画课程。

  据了解,六合每年都会开展全国农民画艺术节等大型活动,部分活动还与当地的茶业、果业等特色产业相结合,通过文旅消费拉动产业发展。如今,六合区新建农民画美术馆,500多平方米的新馆融合了观展、读书、创作交流、非遗体验等功能。“这为我们农民画提供了新的对外开放和交流平台。”陈艳说。

  六合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加大对特色非遗六合农民画扶持力度,深入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不断激发六合农民画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的新活力。

  (江南时报记者 张姣姣)

标签:农民画;乡村;传承
责编: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