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企业前三季度营收增长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3%
江苏文化产业厚积薄发实现新跃升
江南时报讯 记者从省委宣传部、省统计局获悉,2022年前三季度,江苏文化产业克服疫情多发散发等多重超预期因素影响,继续保持总体向好态势。9665家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9088.5亿元,同比增长3.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
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塑(苏州泥塑)”代表性传承人王开亚制作的《浮生六记》等昆曲泥人彩绘作品,从身段、服装皱褶等方面再现人物场景。杭兴微 摄 视觉江苏网供图
七个行业大类经营正增长
前三季度,九个文化行业类别中实现正增长的有文化投资运营、新闻信息服务、内容创作生产、文化装备生产、文化传播渠道、文化消费终端生产、文化辅助生产和中介服务,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18.1%、11.8%、8.6%、4.8%、4.2%、3.0%和2.1%。前三季度,文化娱乐休闲服务行业虽受疫情影响营业收入增速仍然为负,但与上半年相比降幅收窄17.2个百分点;创意设计服务行业受广告业营业收入下滑影响,首次出现负增长,同比下降2.7个百分点。
多数设区市文化企业营业收入同比正增长。前三季度,11个设区市文化企业营业收入均实现正增长,扬州、连云港、盐城、泰州等地实现两位数增长,分别为26.6%、23.4%、17.2%、12.1%;10个设区市文化企业营业收入规模高于上年同期,扬州、连云港、泰州、盐城增速较高,分别为31.3%、27.2%、22.2%、18.6%。
产业发展,需要在实体空间上落地。全省强化生产要素汇集,强化主导产业、领军企业带动作用。苏州依托千年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不断创新思路,积极打造“文化高地”“旅游胜地”和全域旅游“大景区”,文化消费终端生产不断创新,首个线下公共体验空间《浮生六记》集非遗体验、浮生IP展示等功能于一体,将城市记忆、生活场景、文化片段、街巷空间融为一体,推进文旅融合、城景融合,彰显“城区即景区,旅游即生活”新理念,让城市文脉“可感受”“可阅读”,让城市生活“可触摸”“可融入”,不断扩大的优质文化产品供给,更好地满足了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文化需求。
紧紧围绕全国汉文化集聚区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地域文明探源工程建设等重要部署,徐州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布局,突出重点区域、文化内涵和产业基础,构建了“一轴两带多片区”的文化产业空间格局。
南通、盐城、连云港在内的沿海特色文化产业集聚区将作为我省文化产业的新增长极,彰显海洋文化特色,深化文旅融合,塑造沿海文化开发新优势。
文化新业态增势良好
前三季度,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实现营业收入2290.1亿元,同比增长6.8%,快于全部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从细分行业看:与上年同期相比,数字出版、互联网游戏、动漫游戏数字内容服务、其他数字内容服务、互联网其他信息服务、文化应用软件开发、其他电信服务7个行业实现两位数增长,分别为45.4%、45.3%、38.8%、21.1%、17.1%、14.8%和14.0%。
文化与科技、文化与金融、文化与旅游跨界融合持续深化,文化引领赋能作用日益凸显。近年来,常州原创动漫作品相继登顶“星光奖”“白玉兰奖”“美猴奖”,一批极具特色的IP深入人心。常州恐龙园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开始创作原创动漫,先后完成《恐龙宝贝》系列、《小龙甜品工房》等6部原创动画片,均在央视少儿及省市级电视台播出,获得了全国十佳优秀动漫生产商等荣誉,“动漫+文旅”融合发展之路,推动了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南京网觉软件有限公司是中国最大的游戏发行商之一,已助力150多款精品游戏落地至100多个国家和市场,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实现商业化运营的闭环;南京元宇宙产业的标杆领军企业硅基智能打造的众多虚拟数字人,硅基智能已创造100多万“数字劳动力”,服务于咨询、娱乐、教育、医疗、旅游、政务、交通等40多个行业4万多家企事业机构;原力数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打造的“金陵图数字艺术展”,则带领游客们走进清代宫廷画师冯宁笔下的风俗画长卷《金陵图》,体验宋代金陵生活。
江苏着力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坚持社会效益优先,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把目标内涵由“三强两高”拓展为“三强三高”、发展要求由“迈上新台阶”提升到“高质量走在前列”,为全省上下扛起新使命,不断谱写新篇章提供了强大文化支撑。
(江南时报记者 戴鸣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