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地融合,“典范区”里故事多
2021-11-29 10:26:00  来源:新华日报  
1
听新闻

10月下旬,一场“江宁大学城千名大学生走进江宁”采风活动,让南京医科大学大一新生尤琪直言“意外”:“逛了特色景区,访了创新平台,看了龙头企业,江宁真是好地方!”

这片“好地方”,就在方山脚下。江宁高新区坐拥江宁大学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一边是菁菁学子放飞青春梦想,一边是高新园区追逐创新梦想。梦与梦的交集,共建“校地融合发展典范区”的愿景应运而生。

“系统推进校地融合,充分激活科教资源,全面塑造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高新优势’。”江宁区政府副区长、党组成员,江宁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王爱军表示,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区党代会决策部署,置身江宁“两区两地”总体目标,锚定打造“校地融合发展典范区”共同愿景,在激励青年创新创业、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先行示范、争做典范。

以校地融合为题,以“典范区”建设为序,方山脚下故事多。

“春风行动”送春风

3月,江宁高新区一场“春风行动”,给徐志翔和李伟这对师兄妹同时送来了“春风”。

“90后”徐志翔,三年前毕业于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得益于校企合作,他一毕业就进入国内格力电器(南京)有限公司,干起招聘经理,成了校企之间的“人才红娘”。去年底,南京格力中央空调智能制造基地发布任务书:3套班组生产线今年底“上满”。

产能爬坡,先要储备人才。徐志翔说,大年初一发布招聘启事,初五开始面试,但缺口依然很大。与此同时,南京交院应用电子专业应届毕业生李伟正为“前途”发愁。她在一家企业见习行政工作,苦于无法“学以致用”,又摸不清“路在何方”。

一头是“招聘难”,一头是“就业难”,一场园区春季招聘会解了两难。格力电器现场揽才近200人,李伟是其中之一。“先到产线实习,定了岗、再培训。”仅半年时间,她从检验员晋升为储备巡检员、正式巡检员。专业对口、待遇优厚、前途明朗。趁着回常州老家结婚,李伟把爱人也“劝”来了江宁,拉进了格力。

线上打造“智能招聘服务系统”,线下落地“宁萌就业中心”,今年以来,江宁高新区“织网连线”,把校与企紧紧联在一起。既要吸引来,更要留得住。园区在公共交通、功能配套、民生服务等方面不断加码。前不久,位于江宁大学城的南京首个大型租赁社区开业运营,首批房源推出即被“秒抢”。

大学生从象牙塔到工作岗位,理论与实操间的“距离”如何缩短?园区企业舍弗勒与江宁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联合开办“舍弗勒班”,从招生组班到教学考试再到实习就业,企业全程深度参与。去年7月2018届毕业生王浩宇入职,今年初转正,现在已经独立负责一条产线。他说,“定制培训方向更精准,出了校门就能上生产线。”多年来,400多人从“舍弗勒班”顺利毕业,迅速成长为企业骨干。去年3月,舍弗勒被认定为全省首批产教融合型试点企业。

企业开出“需求订单”,院校定制“培养模式”,打通“知识—技能—产能”人才供应链——在江宁高新区,“双元制”校企人才培育新模式不断深化。近日,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与格力电器“订单班”开班,双方将在“混编”教学团队组建等领域再探新路。

4人团队“变”出13家公司

从1个创意想法到13家创业公司,来自福建农村的黄木水,用7年时间做到了。

黄木水是南京工程学院“明星学长”。2014年,他在一场科普实践活动中找到方向:把公益团队做成专业机构,用科创教育服务惠及更多“山里娃”。趁着国家鼓励创新创业的东风,他牵头创立创翼科教,在当年大学生创业大赛中斩获全国铜奖。

荆棘丛生的创业路就此铺开——没有场地,学校无偿“借”出15平方米;技术遇到难题,导师联手帮忙攻克;政策项目申报,江宁高新区全程陪跑代办……如今,创翼科教成了全国连锁品牌“韩博士”,有了30多家创客中心;4人初创团队分化出3家上下游企业,学弟学妹纷纷跟进,又“变”出10家创业公司。回顾创业路,上了三次央视、登上了福布斯榜的黄木水说:“我是被学校和园区‘推’着往前走的。”

与黄木水相比,中国药科大学在读研究生章梦甜的“追梦之路”顺多了。今年3月,江宁高新区举办青年创客优秀项目评审。章梦甜团队“药韵琉香”项目夺冠,两个月后入驻“0”租金“创梦工场”。学校开放实验室,企业技术人员来加盟,园区首批5万元扶持资金即将到账。

疫情以来,“药韵琉香”主打产品“防疫香囊”推出市场,销量突破万件。在园区和院校支持下对各地药材分析品测,又将开发系列新产品。章梦甜说,园区双创政策真正把创新创业的要素集聚起来,让技术成果的价值加快释放出来。

体育场馆成了“青宁PARK”,集装箱盒子载着“创意种子”,运动地标变身“创梦工场”……江宁高新区创新打造江宁区大学生创业园,作为落实创业政策、开展创业培训、完善创业服务和提升孵化实效的“能量供给站”。随着《江宁高新区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扶持政策》出炉,更多“黄木水”“章梦甜”从这里出发,走向创新创业的“星辰大海”。

听,方山脚下正喊响:“想创新、要创业,就来江宁高新区!”

“导师成了领导,同学成了同事”

在江宁的第9年,缪应花有了个特别感受:“明明离开了学校,但好像又没有离开。”

去年6月,她从药大毕业后,进入导师尹鸿萍教授创办的艾洛特医药研究院,从事质粒构建、菌株构建相关实验。导师成了领导,同学成了同事,药大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校导师依旧“为我所用”,园区送来补贴政策和市场资源。研究院成立三年,拥有生物医药专利20多项。

坐拥江宁大学城,12所高校云集,在校师生超20万人,国家、省、市、区级人才700多人……江宁高新区深知,高新区是创新发展的主阵地,大学城是科技创新的发源地,校地融得深不深、实不实、紧不紧,直接关乎园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深挖家门口“资源富矿”,江宁高新区采取“一校一策”新打法——与药大共建“江宁药谷”,与南工程共建智能制造等协同创新中心,与金科院共建软件信息研究创新与产业化应用平台……今年3月,由园区企业前沿生物研发的中国首个原创抗艾新药成功“出海”。企业负责人说:“高新区产业基础和大学城科教优势叠加,助我们跑在生物医药产业的‘前沿’。”

还是这片“好地方”,校地融合的“好故事”不断续写——南京市第十五次党代会强调:“加快把丰富的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产业竞争优势”;江宁区党代会明确:“江宁高新区要聚力打造校地融合发展典范区。”“不仅要有融合成果、见发展成效,更要先行探路创新机制,形成可复制的经验模式,在更大区域更多领域充分释放典范效应。”江宁高新区负责人说。

成立发展专班、出台工作方案、制定五年计划……当前,园区从共建重大创新平台、激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等方向全面破题。创新创业有平台、专业服务有保障、宜居生活高品质的“青创生态”加紧构建,“大学城学习生活、高新区创新创业”成为更多青年学子的人生选择。

缪应花说,“家就安在江宁了”;黄木水说,“刚来时文鼎还在建,现在孩子已在家门口上起了幼稚园”;尤琪说,“不论走多远,我的医药梦从江宁高新区起航”……未来,这片青春沃土上,时时跃动着创新创造的时代脉搏,处处散发着醇厚隽永的人文气息,人人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发展机遇。一个个“逐梦故事”聚沙成塔,汇聚成高质量发展的“高新未来”!

本报记者 王世停 周敏  通讯员 张海洋

标签:江宁;新区;创新创业
责编:刘岩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