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产头条】强化四种效应 实现文化强省新跃升
2022-03-25 16:57:00  来源:新华日报文化产业周刊  
1
听新闻

  江苏文化强省建设面临的新形势

  1.文化强成为鲜明导向:文化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布局中的战略性地位日益提升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了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发展目标。中国共产党江苏省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报告将“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作为未来五年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的目标任务之一,明确提出“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先行区”。对于文化强省建设而言,必须把握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推动文化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以文化赋能区域高质量发展,以文明构筑区域核心竞争力,自觉践行国家战略,不断丰富和扩充“文化强省”建设的时代内涵。

  2.生活美构筑发展价值:发挥文化消费需求对文化高质量供给的牵引作用

  伴随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比重不断提高,“需求侧改革”不仅关乎整体国民经济的运行效率,构成中国深化改革的重要牵引点,也是不断增进文化民生福祉、涵养公民素养的重要支撑。对于文化强省建设而言,应持续加快培育完整的文化内需体系,全面发挥文化消费在提振传统消费、发展新型消费、拓展下沉市场、培育生活方式方面的多重效用,以文化建设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的弹性增长空间,以业态升级、体验丰富、场景多元的文化消费为居民提供更多的优质文化生活供给。

  3.大融合带来巨大机遇:文化生态圈建设实现多重效益倍增

  近年来,推动文化政策与经济政策、社会政策相互融合,深化文化和体育、旅游、科技等领域的融合发展,实现从文化资源单列向产业链化、从政府主导向协作多元、从碎片发展向共享共建转变,构建“共生共建、共融共创、共享共赢”的文化生态圈,是各地谋求文化新动能、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多维度谐振式发展共赢的重要举措。对于文化强省建设而言,应致力于挖掘文化政策与战略作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经济带动战略、价值整合战略的功能,从而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动力。

  江苏文化强省建设新跃升的主要路径

  “十四五”时期,江苏文化强省建设应紧紧围绕“三大光荣使命”“六个显著提升”,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在现代化建设新实践中打造文明程度更高、文化国际化步伐更快、文化产业更强、文化民生更优的文化江苏,当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探路者、先行军,不断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彰显江苏在全球范围内的文化能见度。

  1.强化示范效应:增强全国文化版图中的江苏能见度

  一是探索现代化城市治理与可持续发展模式,打造一批文明典范城市。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应拔高站位、提高标准,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建成全国文明城市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全域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用红色文化凝聚人,让红色资源进一步“活”起来、“火”起来;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社会化、专业化,打造志愿城市群。

  二是立足示范区建设,形成国家级示范城市、示范区、示范项目系列。应在文化示范性建设上进一步发力,积极对接各类国家战略与倡议,制定“文化示范省级创建行动计划”,推动新型智慧城市、全域红色文化示范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全国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世界知名文化旅游城市、全国数字创意产业引领区、国际文化金融中心示范区建设。推动文化创意、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文化贸易、知识产权定价和交易体系等方面取得新突破。进一步做好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打造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新时代江苏文化地标。

  2.强化融合效应:打造文化跨界发展中的江苏新模式

  一是深化推动科技创新链与文化产业链的有效对接,形成江苏文化产业的高精尖体系。结合江苏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领域,发挥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超高清、区块链、虚拟/增强现实等新技术对文化产业的支撑作用。引导数字科技企业面向核心文化产业和重点文化领域进行研发,增加数字化转型的技术供给,推动文化产业全链条数字化。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着力培育VR游戏、4D动漫、全息秀场、互动视频、网络直播等细分行业新业态,打造文化产业集聚“长链”,培育更多的高能级增长极。继续加强文化领域的核心技术、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项目研发,开展联合攻关促进重点产业技术升级,在国家文化技术标准制定方面发出“江苏声音”。

  二是推动“文化+”向“+文化”拓展,实现产业融合的迭代升级。一方面,以“文化+”增强经济效益,促进文化科技成果在其他产业的价值外溢,通过功能重组和价值创新,发挥文化对于旅游、农业、商业、生态等实体经济的价值引领与智力支撑作用,壮大“文化+现代农业”“文化+制造业”“文化+体育”“文化+生态”“文化+旅游”等涵盖相关产业核心价值的发展业态。另一方面,以“+文化”增强社会效益,强化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发展导向,把江苏精神、时代气象注入文化产品之中,打造新时代江苏文化IP,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

  3.强化叠加效应:构筑文化创新发展中的江苏增长极

  一是对接“新基建”,加快江苏文化产业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把握江苏在华东区域文化专网建设中先行探索的优势,紧扣国家实施“互联网+”战略的重大机遇,探索5G通信、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基础设施反哺文化产业发展的具体应用场景。统筹推动5G网络、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型基础设施布局,加大文化制造领域新材料、新设备的研发应用,多渠道提供数字化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塑造文化强省的增长新动能。

  二是做强“新业态”,构建江苏的数字内容产业体系。依托国家级和省级重点文化科技园区,孵化一批以数字化内容、数字化生产和数字化传输为特征的新型文化业态,在数字娱乐、数字传媒、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领域进一步放大江苏优势,挂牌新一批国家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支持省内高校与龙头文化企业共建一批数字创意产业研究中心,将数字艺术、创新设计等相关学科纳入江苏省重点学科。发挥“ABCD”数字技术在江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的作用,推动江苏省传统国有文化企业进行业态创新,介入数字创意、智慧城市、版权授权等新兴文化业态领域。

  4.强化品牌效应:在讲好文化故事中传播江苏正能量

  一是擦亮江苏长江文化品牌,在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中走在前列。扛起长江经济带上文化强省的使命担当,围绕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等重大国家战略,努力发挥地域特色和资源优势,全面把握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的要求,紧扣文化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文化长江建设,促进文化要素更好流通、文化感情更好沟通,文化资源更好传承,文化产业更好发展。高品质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通过文化表达、景观呈现、创意导入等多种方式,在江苏的江海门户区形成能够生动阐释长江文化、集聚江海特色的具有深度文化体验功能的标识性文化空间。

  二是打响江苏运河文化品牌,进一步发挥好江苏示范段的引领作用。实施“江苏大运河文化解读工程”,建立“江苏大运河文化资源数据库”,推出大运河主题的文化读本、影视作品、文艺精品,以“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为龙头,打造一批弘扬大运河文化的节庆、会展、民俗活动,让广大居民能够切实感知、触碰、体验运河文化。打造“最运河、最江苏”的空间文化标识,以大运河为轴,将沿线8市的临河区域作为文化识别的重点区域,通过特色街区、特色景观打造全景展示沿线8市各具特色的大运河文化风情,通过专题博物馆、遗址公园、文化馆、展示馆的设置延续运河文脉。

  三是打造江苏文化民生品牌,回应居民的美好生活需求。打造“水韵江苏”文旅品牌,以长江文化、运河文化、丝路文化等文化优势为基础打造一批全域旅游项目,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打造夜间消费品牌,推动省内各市打造一批能够代表地方形象的地标性夜间消费区,推动影院、剧场、书店、博物馆等延长开放时间、策划主题性夜间活动。建设智慧便捷的城乡文化生活圈,进一步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文化精准服务效度,实现“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全覆盖。

  (本文作者叶南客系雨花台红色文化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江苏省文化强省建设基地首席专家,李惠芬、何淼分别系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副研究员)

  刊发于《新华日报文化产业周刊》第13期 (2022年3月11日)

标签:文化;江苏;文化强省
责编:张姣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