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玉祁:童眼觅乡韵 行走育新苗
2025-09-01 16:49:00  来源:江南时报网  作者:玉宣  
1
听新闻

  2024年,依托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无锡市惠山区玉祁街道推出“古艺新苗 织梦非遗——校家社协同‘未来工匠’三年培育计划”。统战、妇联与学校联合,共同启动育人计划,为辖区青少年成长成才营造良好氛围。今年夏天,这一计划迎来了生动的实践,孩子们踏上“童眼看家乡”文化探索之旅,他们以“探、品、寻、追”的形式,体验家乡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俗技艺,在行走的课堂中播种文化传承的种子。

  探:探秘“天上村前”,指尖传承线装书香

  清晨的阳光洒在“天上村前”古村落的青石板路上,孩子们的第一站研学从这里开始。在讲解员生动的讲述中,胡氏兄弟筚路蓝缕、造福桑梓的感人事迹徐徐展开。随后,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亲手体验了国家级非遗——线装书的制作工艺。从宣纸折叠到穿针引线,孩子们全神贯注地完成每一道工序,当亲手装订的线装书成型时,那份独特的书香与质感让他们惊叹不已。这一针一线间,缝进的是对历史的尊重和对传统文化的初体验。

  品:品味“钱笼爷”小笼,巧手捏出家乡风味

  带着书墨余香,孩子们来到“钱笼爷”小笼包体验店。在这里,大家聆听了负责人李阿姨的介绍,了解到了小笼包源远流长的历史故事和独特的制作技艺,更感受到这小小的一笼包子背后蕴含的家乡饮食文化和匠人精神。在点心师傅的指导下,大家亲手体验了擀皮、包馅、捏褶等工序。品尝着自己亲手制作的小笼包,孩子们的脸上写满了自豪。这堂生动的劳动教育课,让家乡的味道深深地烙在了记忆里。

  寻:寻究麦秆画韵,匠心凝于方寸书签

  孩子们走进麦秆画大师陈惠平的工作室,陈大师现场展示了这项利用天然麦秆,通过熏、蒸、漂、染、烫、贴等多道复杂工序创作艺术品的独特技艺。当平凡的麦秆在她指尖化为灵动的花鸟画卷时,孩子们惊叹不已。在陈大师的指导下,大家尝试了麦秆画的基础技法,亲手制作麦秆画书签。挑选麦秆片、精心剪裁、细心拼贴、巧妙构图……当亲手完成的书签在阳光下泛着自然光泽时,孩子们不仅领略到“化草为艺”的匠人智慧,更在心底种下了传承非遗的种子。这场沉浸式体验,让传统工艺的种子在年轻心灵中生根发芽。

  追:追慕大师足迹,感悟深厚家国情怀

  文化之旅的最后一站,大家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进了冯其庸学术馆。在讲解员的介绍下,通过丰富的图文史料、实物展陈和多媒体展示,这位从无锡走出去的学术大师的形象渐渐清晰起来。孩子们专注地聆听,深刻感悟到冯老严谨治学的态度、坚韧不拔的探索精神以及对家乡、对祖国深厚的赤子情怀。这不仅是一次知识的扩充,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树立了文化大家的榜样,激发了对知识、对家乡、对国家的热爱之情。

  这场融合了历史探寻、非遗体验、劳动实践与文化熏陶的研学之旅,是玉祁街道“古艺新苗 织梦非遗——校家社协同‘未来工匠’”三年培育计划的特色活动。孩子们在行走的课堂中,用眼睛观察家乡风貌,用双手触摸文化脉搏,用心灵感受先贤精神,活动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暑期生活,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立志建设家乡的文化基因种子。

  自三年培育计划实施以来,玉祁街道统战部门积极联动社会资源,搭建优质传承平台;妇联聚焦家庭单元,促进亲子共同成长;学校坚持教育为本,为学生创造丰富学习机会。校家社各方紧密协作、凝聚合力,将非遗融入青少年成长教育,有效扩大了非遗传承的覆盖范围和育人实效,一系列沉浸式文化体验,不仅增强青少年对家乡文化的认同与热爱,更为培养兼具文化自信、工匠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接班人奠定了坚实基础。(玉宣)

标签:孩子;家乡;麦秆
责编:陈衍晖

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