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君|平望初秋风物记
2025-09-01 15:01: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王慧君  
1
听新闻

  秋风启幕

  处暑踮着脚收走了夏末最后一丝黏腻的燥热,风就换了模样——不再是裹挟着暑气的热浪,而是带着运河水汽的微凉,轻轻掠过青灰瓦檐,拂过斑驳砖墙。

  它像个温柔的摄影师,给平望这方运河小镇,开启了一层浪漫滤镜,檐角的枯草染了浅黄,窗棂的藤蔓缀了秋露,连石板路上的光影,都变得柔和起来。

  我想,你不必等待霜叶红透,此时此刻便可约上三五好友,把鞋尖对准巷弄深处。

  脚步不必来去匆匆,踩过被岁月磨亮的青石板,听鞋底与路面碰出清脆的声响;路过半开的木窗,闻见窗内飘出的淡淡饭菜香;偶尔驻足,看老人们坐在门口摇着文创产品的折叠扇,话里话外都是平望的家常。

  风里藏着秋的预告,街巷间满是期待的气息。

  或许下一个转角,就能遇见爬满墙的凌霄花还剩最后一抹艳红;或许在某座桥的栏杆上,能捡到一片刚被风吹落的银杏叶,金灿灿的黄。

  每一步都在与秋日靠近,每一眼都是平望初秋最鲜活的模样,连空气里,都飘着即将与浪漫撞个满怀的甜蜜。

  水韵桥语

  莺脰湖的水波,是流淌千年的澄澈。它向南收纳烂溪的柔婉,往西承接頔塘的清浅,再折转向东,循着京杭运河的脉络汇入太浦河,将一汪碧色晕染成平望的底色。

  湖面漾着“莺脰空明”的灵秀,也藏着“鳜鱼肥美”的秋趣,连过往的风都被浸润,带着水的温润拂过堤岸。

  精致的莺湖园紧挨着莺脰湖,像嵌在岸边的诗意拼图。连片的荷叶浮在水面,偶有蜻蜓点水掠过;曲曲折折的回廊绕着花木,廊下光影随日光流转。

  踏入园中,脚下是青石板的微凉,鼻尖是草木的清香,仿佛一脚踏进了江南的旧梦,每一步都踩着温柔的韵律。

  从莺湖园东门走出,望波桥、揽胜桥、晨莺桥三座石桥依次铺开,像三根纤细的丝线,一头连着湖的南岸,一头牵住湖的北边,也将岸边的烟火与平波台的水光轻轻系在一起。

  站在桥上远眺,湖水泛着粼粼波光,岸边的新世纪文化广场满是生活气息——有人伴着晨光散步,有人迎着暮色闲谈,看日出时云霞染红湖面,看日落时云朵漫过天际,连时光都似放慢了脚步,只留一份惬意在心头。

  安德桥是平望的老地标,立在那里已逾千年。

  当年颜真卿途经平望,登桥远眺时的感慨,至今仍在桥畔流转。它与一旁的小九华寺相伴相守,石桥渡人过河,古寺传递安宁,历经风雨却始终屹立,那份跨越时光的默契,成了平望人心中难忘的风景。

  街巷时光

  安德桥的北侧,老粮仓静静矗立。

  它的前身是平望城隍庙与巡检司署的旧址,墙面还留着岁月的痕迹,斑驳的砖瓦、陈旧的木梁,都保持着最初的模样,像一位沉默的老者,默默诉说着过往的故事。

  走在粮仓旁,仿佛能听见旧时谷物晾晒的声响,感受到曾经的热闹与繁忙。

  顺着老粮仓往前,便是司前街。

  曾经,这里是平望的繁华所在——运河上船只往来,岸边商铺林立,声名远扬的群乐旅社,是南来北往客商的歇脚首选,木门上还留着无数人叩响的温度。夜晚时分,河面上渔火点点,街巷里歌声阵阵,旅社窗内偶尔传出的交谈声,也成了热闹图景里的一抹烟火气。

  如今走在街头,青石板路依旧,两旁的老房子透着古朴气息,群乐旅社的功能早已更改,成为文旅打卡的一景,但置身其间,总能从一块砖、一片瓦、一根柱子上,以及老人口中的故事或传说,仿佛还能寻到当年“一河渔火,十里歌声”的影子,也能想起过往旅人在此卸下疲惫、暂歇时光的模样。

  沿着司前街拐个弯,尽头处的平望百年酱园面馆格外显眼。

  门店明亮整洁,却又不失古色古香的韵味,木质的门窗、复古的招牌,与周边的老街景致相得益彰,像是从时光里走出来的老店,透着亲切与温暖。

  店内的招牌海鲜鲜爽可口,热炒鳝丝嫩滑入味,每一道菜都裹着百年古法酿造的酱香。

  那股醇厚的香气,是时光沉淀的味道,也是许多人记忆里的“儿时滋味”,一口下去,满是江南饮食的细腻与厚重。

  吃饱喝足后,还能到前台挑选几罐平望本地的酱菜。玻璃罐里的酱菜色泽鲜亮,透着酱香,将这份运河边的独特风味装进包里,便也算把平望的秋意与烟火,一同带回了家……

标签:运河;时光;旅社
责编:姬传涛

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