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无石破也天惊——狂草书法本源初探
2025-09-01 16:09: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何济洲 何东昱  
1
听新闻

  狂草是中国书法的瑰宝之一,受到历代书法家的青睐。当今,狂草书法更是受到空前关注,许多书法家加入到狂草书法的创作之中,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狂草书法的繁荣与发展。但狂草书法至今还没有成熟的理论体系,因此,在创作实践中出现了一些混乱的现象,所以有必要对狂草进行寻本探源。

  狂草始于汉,盛于唐、宋、明和现代。历代狂草书法作品,其慷慨激昂的点画条线、宽博正大的雄肆结体、诗书并茂的磅礴气势和傲视群雄的博大精神,无不闪烁着书法家的感性情怀和知性思辨。

  狂草的独特魅力蕴含在笔法笔势的多元、点画形态的多姿之中。狂草书法的笔法要娴熟多姿,以狂草名世的大家,无一不是楷行隶篆草五体俱佳者。虽然张芝、“二王”等书法家因为年代久远没有留下楷行篆隶等书作,但从他们具有篆籀气质的线条中可以读出个中原委。黄庭坚、祝允明、徐渭、王铎、傅山等几位狂草大家在留下狂草墨迹的同时,都有大量楷行篆隶等书体的作品面世。他们将诸体笔法作为狂草书法创作的艺术元素加以灵活运用,以丰富多彩的点画形态,赋予作品以真性情、真精神和强悍的生命张力。

  于线条而言,狂草往往需要线条钩连往复、上下贯通一气、左右穿插呼应等。因此,在线条的长短、粗细、大小、直曲、流畅、拙涩、错落、开合、起伏、穿插等轨迹运动中,通过中锋、侧锋、藏锋、露锋的用笔和疾、徐节奏的把握确保线条的质量,是检验书法家用笔、行笔、收笔、转折等控笔能力强弱的试金石,也是评判一件狂草作品艺术水平高低的重要条件。狂草书法线条的灵动与否体现着书者掌握行笔速度、节奏的能力,它是根据创作时情绪的需要,经过长期严格训练形成的。

  草书是符号化的汉字书写,狂草书法家只有对草法烂熟于心,对每幅作品的章法布局了然于胸,在狂草创作时才能得心应手。章法是指书法作品中字内关系、字间关系、行间关系和整体与局部关系,及墨法巧妙应用的视角呈现。狂草的章法最能反映狂草书法家的才情、气度、胸怀,是决定一件作品高下、衡量其艺术素养的重要因素。历代狂草书法经典作品都有各自的章法特色,他们用不同的笔法、字法、章法、墨法营造出不同的艺术氛围,有的气势磅礴,有不可一世之状;有的水墨飞溅,若巨龙翻腾跳跃之势等。这种将内容与形式高度和谐统一的艺术风格,体现了狂草的独特魅力所在。

  由于狂草独特的字法、线条和章法等创作要求,狂草书法家必须达到一定的知识储备和能力才能驾驭狂草的创作。

  狂草书法家,一方面要精通各种书体之笔法,将各种笔法熟练而自然地应用于创作之中,并根据需要形成自己独特的用笔、结字、墨法及章法等书法语言;另一方面,要积蓄书内之功和外化之能,以笔势和笔意彰显狂草书法的万千气象。张旭从“孤蓬自振、惊沙坐飞”的自然景象中悟出笔法,观孙公大娘舞剑器而草书大进;怀素观夏云飞渡、变化莫测、奇峰多变等景象,悟狂草之章法真谛;毛泽东在常年征战中,观队伍精气神和战场、景物的变化而得诗句,并将诗书相融,创作出狂草作品。

  书法作品是书法家文化修养、审美涵养、艺术感悟和创造能力的综合反映,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书体演进的认知是书法家的基本追求。于狂草书法家而言,应崇尚经典、饱读诗书,以饱学之士的文化标签,时刻体现对传统文化的温情与敬意;应知古鉴今,树立气象,以拓荒之士的创造标志,不断丰富狂草的本体内涵与外延造像。张芝被誉为“文为儒宗、武为将表”的有道之士;王羲之不仅是一代书法大家,更是一位文学大家,他在散文、诗词等方面的造诣,同样冠绝于他生活的时代;一代伟人毛泽东是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杰出的诗人、书法家,他通古博今、集中外思想文化之大成,具通达识变之能,在政治、文化、艺术上知变求变。

  (毛泽东草书局部)

  书法艺术是时代精神风貌的反映。颜真卿的书法反映了大唐博大雄伟的时代风貌,张旭、怀素的狂草书法折射出大唐高度自由和繁荣强盛的时代精神。而东汉末年、南北朝时期、北宋及明清各代都有狂草大家出现,但时代不同,其狂草书法的艺术风格难有大唐的气势磅礴、雄伟壮阔的景象,这无不是时代精神风貌的反映。近代中国,百年的奋起抗争及百年的革命和建设历史,与毛泽东的书法艺术发展息息相关。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狂草书法作品,亦是时代强音的反映。

  狂草书法家还要有旷达胸襟和豪放情怀。狂草书法是书法家气度、胸怀、胆识的高度浓缩和集中体现,其高远境界和济世情怀是鲜明标识。书法家的广阔胸襟决定作品的艺术高度,纵观历代狂草大家,无一不是气度非凡、胸襟开阔的书法圣手。书法家的家国情怀决定了狂草书法的温度,只有情操高尚、心系天下者,方可成就大作为。张芝协助父亲镇守大汉北方边陲,苦撑东汉王朝将倾之大厦,其爱国情怀让人敬佩;怀素出家为僧,慈悲为怀,以文字般若之能量普度众生;黄庭坚和傅山胸有道义,熟读圣贤之书,以修、齐、治、平的文士情操而昭示天下,其狂草书法胸中有丘壑、笔下有千秋,为世所景仰。

  当前,书法家对狂草的理解和认知还在探索之中。狂草书法作为书法家文化素养的外化,如果没有“文心”作为支撑,其“雕龙”也定难有肌理的绚烂。所以,凡从事狂草创作者,必以雄厚的文化为底色,或长于赋、赞、词、颂,或擅写诗词文章,哲思敏捷、华章迭出,才能信手拈来,借狂草之笔抒胸中块垒。

  (何济洲 何东昱)

标签:书法家;书法;狂草书法
责编:江南

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