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江南 品味古镇|邵伯:在运河涛声中走来的千年古镇
2025-09-01 22:17: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张永祎  
1
听新闻


邵伯:在运河涛声中走来的千年古镇

□ 张永祎

  那年,受邀担任央视科教频道(CCTV10)《跟着书本去旅行》栏目“南京印象——《背影》”的主讲嘉宾,借此机会,进一步深入研读了朱自清的许多著作,发现他曾在江苏扬州的邵伯古镇度过一段童年时光。

  邵伯,东晋始兴,古称“步邱”,后谢安为民造福,当地百姓将他比作西周的召公而改名(古时“召”“邵”相通)。北宋《太平寰宇记》载,东晋太元十一年(386),“谢安镇广陵,于城东北二十里筑垒,名曰新城;城北二十里筑堰,名邵伯。”清人张文端在《运河图说》中详述:“邵伯,步邱也。谢安镇广陵,见步邱地势西高东下,每春夏湖水涨溢,辄东侵民田,而西隅复苦抗旱。安遂筑埭界分水势,自此高下两利,故名邵伯埭。”

  如今,在古镇的甘棠广场上矗立着一座谢安的大理石雕像,庄严巍峨。这位昔日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三军统帅,左手垂于腰间,右手平伸指向前方,仿佛正在诉说着当年筑埭治水的壮阔历史。至此,古镇已历经1600余载沧桑。

  运河文化:流淌的千年血脉

  作为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节点,邵伯镇素有“运河第一渡”之称。从瓜洲北上的船只当夜即可抵达邵伯;从北方南下的船只忌惮江上风浪,行至邵伯便停泊转运。邵伯因古运河之利,地处要冲,南来北往商贾云集,漕粮、煤炭、油麻、布匹等货物皆经此流转,昔为扬州后花园,繁盛至极。古镇内,保存完好的明清运河故道、古运河堤、“大马头”、镇水铁牛以及邵伯船闸等,犹如一部敞开的历史书卷,让后人触摸到古人驯服江河的胆识与敬畏自然的谦卑,在时光潮汐中续写着千年不息的运河传奇。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下令于扬州西北蜀冈修筑邗城作为据点;同时自城下向北开凿人工河——邗沟,连通长江与淮河,供运送兵员粮草,为北上伐齐进而与晋争霸提供便利。这条长约150公里的邗沟,便是京杭大运河最早开凿的河段。如今留下的明清运河故道,就像一列躺在大地上的古老诗行。它不似江河奔涌,带着野性的咆哮,却自有其绵长深沉的韵律,如一部缓缓展开的泛黄卷轴,沉淀在温润的水波里,每一道涟漪都仿佛刻录着千年的时光。那静卧于古镇一侧的古运河堤,块石垒砌,蜿蜒曲折,如同一条沉睡的巨龙,不仅是邵伯作为大运河关键节点的无言证物,也是千年时光在此沉淀出的具象丰碑。

  邵伯是运河上南来北往的重要转徙地,清康熙乾隆二帝南巡,都来过邵伯,乾隆曾六次驻跸邵伯。因此,古镇沿线布有许多码头,如竹巷口码头、朱家巷码头、庙巷口码头等,尤以“大马头”最负盛名。“大马头”曾是当年威名赫赫的御码头,上面一座石桥,下面一个码头,30多级青石台阶又宽又长,素有“镇江小码头,邵伯大马头”的说法。当人们从船上下来,走上一级级石阶,抬头就能看到牌楼上“大马头”三个字,据说这是乾隆所题,也有人认为出自乡贤邱正襄之手。随着运河的改道,古运河与现在的运河基本呈“丁”字形,虽然这里早已不再有水运通衢的繁忙景象,却仍以一种深沉的方式承载着历史的重量。

  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六月,邵伯镇南更楼决堤,决口长达180米,水深13米多,波涛汹涌,难以堵塞,被阻的漕船达4000余艘,来往船只不得不绕道邵伯湖而行。康熙帝见奏章,大为震惊,责令漕河总督张鹏翮到邵伯治水。张鹏翮遂令动工筑土,堵塞决口。因决口太深,一时难堵,故开越河一道,自仓巷口向西折南至南大王庙接运河,又筑南北二坝。康熙四十年(1701),铸铁牛镇之。

  现在古运河南边铁牛湾内汇集的九头铁牛,都是当年扬州境内运河不同地段的镇水神兽。至于为何镇水神兽由开始的石牛演变为后来的铁牛,当地人也给出了答案。民间广泛流传“蛟龙畏铁”之说,认为铁器(尤其是生铁)能震慑、克制乃至降伏水怪。因此,以铁铸造牛形,安放于水势要冲,以期驱邪镇煞。唐代高僧僧伽便有“铁牛镇水”的传说。事实上,随着冶炼铸造技术的日益精进,铁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后世众多治水工程都将铁牛奉为重要的镇水设施与不可或缺的象征之物。

  现置于斗野园内的“邵伯铁牛”,原置于铁牛湾。它四蹄深陷石基,静伏于斗野亭水畔,身形雄健,筋骨虬结,昂首怒目,仿佛正欲发出震彻湖河的嘶吼。数百年来,它默默俯视着运河的波涛与帆影,聆听着纤夫的号子与商旅的喧嚣,见证了漕运的兴衰与古镇的变迁,稳稳地镇守着这方水域。它黝黑的躯体在时光的摩挲下泛着温润幽光,那沉默而坚韧的姿态早已超越了单纯的镇水功能,凝固为一种精神的图腾,象征着运河儿女与水患不断抗争的坚强意志和对安宁生活的永恒祈愿。

  古镇地处京杭大运河与邵伯湖交汇处,自古就是南北漕运咽喉。因为水位的差异,东晋谢安筑埭时,就有牵引装置拖船过埭,可谓邵伯船闸的雏形。历经唐代斗门、宋代二代门、清代人字门等形态演变,如今邵伯船闸已成为横跨运河的现代水利枢纽。钢铁闸门如巨人的臂膀,沉稳地启闭,吞吐着南来北往的舟船。每一次闸室水位的升降,都仿佛在调节着时光的流速,让满载货物的大小船只,经过短暂的停留,在这片古老的水域完成穿越古今的仪式。当我们站在闸桥上俯瞰,闸门开合间,汽笛长鸣,帆樯次第,水波激荡,举闸翻腾,一幅水船交响的壮阔图景在眼前铺展,千年运河的磅礴气韵与当代生活的蓬勃活力也在此刻水乳交融。

  诗意栖居:恬淡的烟火气息

  我们抵达邵伯后,总觉得这里弥漫着一种别样的诗意,却又难以立刻指明具体在何处。当我们在古镇的街巷间几度穿行,心中那份朦胧的感受也渐渐明朗起来。那难以名状的意境,慢慢沉淀为可述说的言语。水乡古镇的诗意,总在意想不到的角落悄然浮现,但这并非单一景象的叠加,而是由时空、光影、人文与自然,乃至某个审美瞬间共同编织而成的流动画卷。

  邵伯地区地势西高东低,湖泊星罗棋布,36个大小湖泊在此连绵不绝。清人何俊《登三十六湖楼》诗云:“望中唯一别,风露浣清秋。三十六湖水,苍茫吞一楼。波平鸥鸟适,滩远荻花稠。此境红尘隔,萧间称雅游。”古镇周边可谓“东西南北四湖通”:东有艾菱湖、星荡湖,南有新城湖,西有武广湖(后称邵伯湖)、白茆湖,北有甓社湖、荇丝湖、渌洋湖等。清代蒲松龄在《泛邵伯湖》中描绘了邵伯湖的绝佳风光:“湖水清碧如春水,渔舟棹过沧溟开。夕阳光翻玛瑙瓮,片帆影射琉璃堆。游人对此心眼豁,拍案叫绝倾金垒。湖风习习入窗牖,开襟鼓楫歌落梅。”碧波澄澈,帆影点点,鸥鹭翩跹,几度夕阳,令人思古幽情沛然涌动。所谓“三十六陂帆落尽,只留一片好湖光”,正是对邵伯湖至美的赞叹。

  时光的墨线勾勒出镇内外的湖泊脉络,镇中河道如工笔引路,将石桥廊棚、驳岸埠头温柔收拢。水是天空的明镜,亦是古镇吐纳的胸膛。摇橹划过,桨声欸乃,这水乡最古老的韵律缓慢而笃定,轻轻揉碎倒影,复又归于澄澈,仿佛一场永不倦怠的虚实戏码。青砖洇染岁月斑驳,黛瓦层叠如鳞,梵行寺、方公馆、老邮局、王树本住宅等,都依水而生,因水而活,这份“水上人家”鳞次栉比的烟火气象,本身便是一首生生不息的流动诗篇。

  明清时期,这里有“灯火万家、行旅如织、百货囤积、市廛鳞次”之说。目前,保存较好的有南大街、中大街、北大街,旧称“青云”“甘棠”“蟾宫”,从南到北1500多米,有“弯弯曲曲一条街,从南到北三里长”之称。据记载,老街原为土路,雨天泥沼没足。清康熙年间,镇民集资、乡绅解囊,改铺石板。因不沾淤泥、不滞积水,历经数百年步履打磨,青条石早已光滑如鉴。

  据说古镇有70多条小巷,如鱼骨般延伸至运河边,在“柳暗”与“花明”的交错中,将曲径通幽的巷陌魅力演绎到极致。蔡家巷、潘家巷、长生巷、蟾宫巷、张家巷、邱家巷、赵家巷、长春巷、庙巷、蒋家巷、通轩巷、竹巷……有仅容一人侧身而过的逼仄,也有可容两三人并行的宽敞;有尽头豁然开朗的惊喜,也有转角遇见小桥流水的雅致。行走其间,在虚与实、古与今的交织中,仿佛步入光影交错的舞台,踏入想象驰骋的广阔空间。

  清嘉庆四年进士姚文田曾在《斗野亭记》中描摹了古镇“积水涵虚,菰蒲掩映,朝烟夕霏,顷刻变态”的胜景。当地人告诉我们,邵伯古有八景,分别是运河春晓、棠湖夕照、梵行茶花、斗野唱晚、甘棠义井、铁犀拜月、棠树三异、来鹤昏鸦,还有“云川阁十六景”之说,包括远岫胜岚、平湖春色、高阁留云、群峰叠翠、小山丛桂、幽径疏篁、花榭香风、桐阶新月、蕉窗夜雨、石室书灯等。这些精雕细刻的核心意象与美感经营,虽不能在现实中一一寻觅,却在感觉里准确对位。它们如同神奇的酵母,不仅将古镇化作瞬息万变的剧场,也凝成最温柔的诗行,借由心神的魔法,为我们点染出魂牵梦萦的风景,如梦似幻,美不胜收。

  来到古镇,眼前就自然浮现“小桥流水人家”;遇到景点,心头总想起“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是古诗词在古镇与审美之间建立的默契,文人的墨痕,经典的诗句,为眼前景致注入了更深厚的意蕴。王安石《邵伯埭》中的“春风生野水,落日映沧波”,简笔勾勒了春风骀荡,野水生纹,落日余晖将沧波晕染成瑰丽诗行;查慎行《过邵伯镇》中的“漕船千艘聚津亭,灯火沿流夜不扃”,描绘了漕船云集、灯火彻夜不熄的盛况,将夏日般的喧嚣烘托得酣畅淋漓;梅尧臣《邵伯堰下》中的“秋水落横塘,晚荷犹自香”,写尽秋水盈塘,残荷亭亭,碧叶如翠玉铺展,幽香阵阵浮动;苏轼《邵伯梵行寺山茶》中的“说似与君君不见,烂红如火雪中开”,则定格了银装素裹间凌寒怒放的山茶,如火如荼点亮冬日……古镇的四季流转,在他们笔下化为一幅幅流动的画卷,眼前景,诗中意,心中情,让人在字里行间穿越时空,与流水共听潺湲。

  邵伯古镇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整体画卷,如同涟漪般层层荡开。无论是“慢下来”,还是“静下来”,也无论是“看到的”,还是“悟到的”,对于我们而言,都有一种“何曾是两乡”的感觉,那种与自然和谐共生、邻里相亲、节奏舒缓、宁静致远的生活方式,突然唤醒了记忆深处的归属感,也在不经意中勾起了乡愁的缕缕情怀。

  名流人杰:闪耀的人文星光

  古镇钟灵毓秀,人才辈出。这里有“邵伯才子”邱育卿与其两位举人儿子邱正襄、邱正夔并称的“邱氏三杰”,也有深受孙中山器重、与康有为梁启超过从甚密的“铁嘴白头翁”张鹤第,还有为光绪帝诊脉的御医杜钟骏、担任宋教仁秘书的杨士香、中国科学院院士徐芝纶、扬剧名宿华素琴等等。当地人向我们着重介绍了董恂。

  董恂(1807—1892),原名醇,避同治讳改名恂,乃地地道道的邵伯人。清道光二十年(1840)进士,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元老,官至户部、兵部尚书,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全权大臣。他在与俄、美、英、比利时签订通商条约的过程中,忠于职守,不辱使命。同治十年(1871),镇江海关查获漏税英国商船,根据规定,应予驱逐。可狡猾的洋人更名易主,妄图逃避惩罚。董恂闻之,怒不可遏,遂召见英驻华使节,严词斥责,据理力争。在无可辩驳的事实面前,英使“气夺语塞”,被迫按章办事,英国商船狼狈而去。国人闻讯,朝野上下无不欢欣鼓舞。董恂去世后,光绪皇帝称赞其“性行纯良,才能称职”。此外,董恂还是一位大学者,有生之年,笔耕不辍,著作等身,名篇迭出。据说安徒生童话《皇帝的新装》等就是他最早翻译的佳作。

  在古镇深处,一座青砖砌成的幽静院落悄然矗立,门旁悬挂着“董恂读书处”的标识。这里原是齐氏宅邸,因为董齐联姻,董恂成了油商齐晓楼的女婿,他离京返乡后就在这里定居。据乡人所述,整座建筑由门厅、轿厅、大厅、卧室、两幢楼房、花厅与书楼错落构成。

  历代邵伯都吸引名士望族、文人骚客纷至沓来,缔结下不解之缘。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在此留下《甘棠庙碑》墨宝;北宋著名词人苏东坡为古法华寺青铜钟题写铭文,大文豪欧阳修任扬州太守时曾酩酊大醉于邵伯湖“荷花酒筵”中,书法家米芾途经露筋祠挥毫写就飘逸行草《露筋之碑》;南宋文学家文天祥经邵伯时留下了瑰丽诗篇《过邵伯镇》;清代戏剧家孔尚任“扁舟孤棹,暮海朝湖”,专门到邵伯拜访江南名士蒋继轼;张恨水在自传体回忆录《我的写作生涯》中记述了他在邵伯的一段难忘旅程……正是这些镌刻着历史的印记,令诸多轶事广为流芳,而最令我们神往的,当数散文大师朱自清。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县。1901年,父亲朱鸿钧从东海赴邵伯巡检司任职,将3岁的朱自清与母亲接至任所,寓居万寿宫。朱自清曾在其名篇《我是扬州人》中忆及这段童年岁月。记忆中的万寿宫庭院阔大幽静,出门便是举世闻名的大运河。课业之余,他常独自在河畔徜徉,凝望流水,向河中投掷瓦片。最欢愉的时光当数父亲随从带他去铁牛湾玩耍,他最爱做的事儿就是爬上铁牛背轻抚牛身。在私塾中结识的同窗江家振最令他难忘。暮色四合之际,两人并坐于江家荒园倾倒的枯树干上交谈,每每流连忘返。可惜江家振体弱早夭,40年后追忆童稚岁月,朱自清仍深深怀念这人生的“第一个好朋友”。1905年,朱自清随家迁往扬州。

  朱自清在邵伯的岁月,除江家振外,万寿宫与铁牛湾的印记最为深刻。这些童年意象不仅成为他生命中的珍藏,而且积淀为邵伯古镇宝贵的文化记忆与人文地标。今日邵伯进行历史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时,位于明清运河故道南岸的铁牛湾依然是古镇闪亮的文化名片。但万寿宫早已湮没无存,据说旧址就在老轮船码头处,现在码头也弃之不用。说实话,我们都是奔着万寿宫去的,未能一见,心中不免隐隐失落。尽管古运河间有一段荷塘月色,河畔矗立的朱自清塑像也令人浮想联翩,但万寿宫在我们心目中早已是古镇不可或缺的存在,真想看到朱自清笔下万寿宫的真实样子。

  历史遗迹:镌刻的岁月史诗

  邵伯镇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2处。古镇于1985年修建了邵伯保卫战烈士陵园,并在2001年至2016年间陆续修缮恢复了斗野亭、巡检司、四角楼等古迹,既保留了历史风貌,又焕发出新的神韵。

  董恂编纂的地方志《甘棠小志》载:“邵伯巡检司明洪武元年(1368)设,民国元年(1912)废巡检司建邵伯市公所,历544年。”司署位于邵伯镇前东街西段北侧,俗称“司门口”。首任邵伯司巡检为范天成,顺天宛平(今属北京)人,清雍正十年(1732)上任。第二任为陈绍兴,顺天三河(今属河北)人。自乾隆二年(1737)至光绪年间,邵伯巡检更迭30余任,多为外省籍人士,仅有一位名叫童尔珍的苏北人曾担任此职。童尔珍为人正直,踏实本分,原以为到任后能为百姓做些实事,然邵伯地处运河要冲,往来官员络绎不绝,其疲于迎送,应接不暇。“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童尔珍决意辞官。乾隆帝闻知,深感其才难得,迅即下旨:邵伯司往来官员,一律免予迎送。自此,邵伯巡检不再迎送过往官员便成定例,这就是所谓的“邵伯司舅舅理”,童尔珍也因此成了“邵伯舅舅”。

  2001年,邵伯镇政府斥资60万元,于邵伯节制闸西侧探入河心的三角形半岛之上,建起一座古色古香的仿宋亭园。高大的园门上,“斗野园”三字金辉熠熠。斗野园的中心建筑便是斗野亭,其翘角飞檐似水鸟掠波,流光溢彩若云霞落人间。斗野亭始建于北宋熙宁二年(1069)。之所以取名“斗野”,是因古人将天上星宿分为四象二十八宿与地上的九州一一对应,邵伯属于斗星和牛星的分野之地,时人元居中遂取“斗野”为亭名,呼应“江淮天设险,星斗地分维”之意境。斗野亭有一段“宋七贤和诗咏怀”的文坛佳话。首位造访斗野亭的北宋御史中丞、高邮人孙觉(孙莘老),登亭远眺,心旷神怡,不禁挥毫写下五言古诗《题邵伯斗野亭》:“淮海无林邱,旷泽千里平。一渠闲防潴,物色故不清。老僧喜穿筑,北户延朱甍。檐楯斗杓落,帘帷河汉倾。平湖杳无涯,湛湛春波生。结缆嗟已晚,不见芙蓉城。尚想紫芡盘,明珠出新烹。平生有微尚,一舟聊寄行。遇胜辄偃蹇,霜须刷澄明。可待齿牙豁,归欤谢浮荣。”此诗气象恢弘,既描绘了大地无垠、湖波浩渺、水色清澈的壮阔景象,也抒发了超脱尘世浮华、归返自然的畅然心境。诗成之后,苏东坡、苏辙、秦少游、黄庭坚、张舜民、张耒等名家纷纷应和,为邵伯留下了不朽的“宋七贤诗”。他们虽在不同时节登临邵伯斗野亭,所见之景各异,但皆由景入情,由外而内,从自然风物感怀人生际遇。这些诗人大多仕途坎坷,屡遭贬谪,深感宦海沉浮。“同是天涯沦落人”,相似的境遇与共同的感慨,使他们在此共鸣,触景生情,或抒怀才不遇之郁,或发愤世嫉俗之叹,或生归隐田园之思。邵伯斗野亭因此文人雅集,兴盛一时,被列为北宋五大名亭之一。

  抵达四角楼前,我们原以为它是一座四角房屋,看后才恍然,原来是四座房屋的檐角在老街天空中悄然聚首。抬头仰望,湛蓝天幕映衬下,四个飞檐翘角隔街相望。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去,它们都在静默中幻化出不同的天空图案,既充满美感,又引人玩味。据说四角楼始建于清末,已有百余年历史,其中凝结着岁月层叠累积的生命力,宛如一部“立体的地方史书”。其独特之处还在于西北侧房屋在道路拐弯处特意抹去了棱角,形成“拐弯抹角”之态,这是房主人为方便往来行人、拓宽视野而匠心独运的设计,生动体现了中华民族谦恭礼让的传统美德。

  邵伯保卫战烈士陵园坐落于邵伯镇邵伯湖畔。1946年7月中旬,盘踞在南通的国民党第一绥靖区司令汤恩伯,指挥5个整编师共12万兵力,向苏中解放区发动大规模进攻。华中野战军遵照中央军委“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的指示,在粟裕司令员指挥下,以3万将士奋起迎敌,发起苏中战役,并赢得七战七捷的辉煌胜利,共歼敌5万余人,沉重打击了猖狂进犯的国民党军队。其中8月23日到26日,华中野战军取得苏中战役第六战——邵伯保卫战的胜利。此役歼敌2000余人,华中野战军伤亡1000余人。

  目光所及,英名永存。这里于1993年被江都县委、县政府命名为“江都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非遗代表性项目:鲜活的文化传承

  邵伯地处里下河地区,独特的地理风貌孕育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如今,“邵伯锣鼓小牌子”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邵伯秧号子”和“露筋娘娘传说”均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邵伯锣鼓小牌子”据说源于明清漕运时期的船工号子,经代代传承,演变为一种丝竹与锣鼓相间的民间器乐合奏形式。那天我们恰好赶上乐队排练。只见老艺人们身着传统服饰,精神抖擞,围坐成圈,在领奏的指挥下,娴熟而默契地演绎着不同曲目,时而激昂如惊涛拍岸,时而轻快似春风拂柳,时而急促若马蹄疾驰,时而舒缓像流水潺潺。演奏至跌宕起伏处,领奏老者振臂挥落檀板,鼓点骤如暴雨倾盆,锣声恰似惊雷炸响,整个场面瞬间沸腾。我们击掌应和着这古老而鲜活的节奏,沉醉忘我。高潮甫歇,乐声戛然而止,我们丝毫不觉突兀,因所有余韵仍在心头蔓延。表演结束后,我们上前探寻文化传承的故事,得知这技艺已绵延数百年。每逢节庆或运河开闸,锣鼓小牌子便成为古镇最动人的心跳,仿佛将运河的魂魄融入每个音符,永续不灭。

  “邵伯秧号子”最早是人们在栽种水稻时边劳作边吟唱的地方小调,通常采用领唱与和唱相结合的形式,先由富有经验的栽秧能手“打头号子”,随后众人齐声“吆号子”。领唱者声调高亢明亮,旋律优美动听;众和者节拍规整,节奏鲜明有力。“一唱众和”间起伏跌宕、铿锵激昂,完美应和着插秧的韵律,使劳动场面洋溢着热烈欢快的气氛,深受当地人喜爱。正如一首民歌所唱:“号子一打声气开,顺风刮到九条街。兴化高邮穿城过,扬州邵伯传过来。”邵伯秧号子从田间唱到舞台,实现了从乡土气息到艺术殿堂的升华。其演唱曲目十分丰富,经典作品曾在20世纪50年代参加全国文艺调演,受到周总理的充分肯定。其代表作《拔根芦柴花》被收录于《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江苏卷》开篇之首,《沙囊子撂在外》则在20世纪80年代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亚洲民歌代表。

  “露筋娘娘传说”在邵伯地区流传久远。北宋欧阳修在《憎蚊》诗中最早提及:“伤哉露筋女,万劫讎不复。”南宋祝穆的《方舆胜览》对此作了具体阐释:“旧传有女子夜过此,天阴蚊盛,有耕夫田舍在焉。其嫂止宿。女云:‘吾宁处死,不可失节。’遂以蚊死,其筋见焉。”大意是说,相传,一位女子与嫂子外出,黄昏时分行至荒郊野外。嫂子决定投宿附近农舍,而该女子为恪守贞节,坚持独坐草丛之中。因草丛蚊虫肆虐,她被叮咬至筋骨显露,鲜血枯竭,最终在剧痛中离世。这件事在“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理学观念盛行的宋代,被视为贞烈的典范,后人感叹景仰,遂专门建祠祭祀。

  露筋祠地处运河与邵伯湖之间,漕舟、商舶和渔船常在庙前穿梭。不知何时起,人们开始入庙虔心祭拜,祈求航行平安,关键是每每灵验,人们遂乐此不疲,露筋女也由贞女形象演变为大运河的守护之神“露筋娘娘”。当年清王朝的漕粮、赋税皆仰赖大运河的转运,运河上能有一位如妈祖般的露筋娘娘保驾护航,正是民众乃至朝廷梦寐以求之事。故康熙帝南巡时,虽日理万机,但仍躬亲题写“节媛芳躅”匾额悬于祠中;乾隆帝两次入祠,两度题诗,更特旨钦定“露筋为唐时烈女,其冰霜之操万古增辉”(嘉庆《高邮州志》)。这种自上而下的推崇,一呼百应,令露筋娘娘的故事名闻遐迩,露筋祠香火鼎盛,绵延不绝。

  邵伯古镇还拥有诸多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民间文学类包括《邵伯“天升馆”的传说》《艾菱的传说》《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游邵伯》《秦少游行吟邵伯湖》《宋七贤邵伯赛诗斗野亭》《乾隆皇帝南巡与邵伯》《董恂与〈甘棠小志〉》等脍炙人口的篇章;传统技艺类则涵盖邵伯焖鱼技艺、邵伯香肠技艺、邵伯龙虾技艺等令人垂涎的特色美食制作工艺。

  邵伯焖鱼作为正宗的清代宫廷菜,色香形味气皆备,食者无不赞叹其绝妙。邵伯香肠肉质鲜嫩,轻咬一口,鲜香满溢,回味绵长。邵伯龙虾风味更是独特,馨香四溢,麻、辣、鲜、香一应俱全,入口唇齿留香。这些舌尖上的乡愁,都满是妈妈的味道。我们落座品尝,也深感盛情之下无虚名,唇齿留香久不散。

  邵伯,这座从运河波光里走来的千年古镇,将辉煌的过往与鲜活的当下、宏大的历史叙事与琐碎的市井生活交织融合。运河之水,载得动千钧漕粮,也吟咏着被流水带走的光阴。它是活的史书,是流动的命脉,也是丝丝缕缕氤氲的人间烟火。在那涓滴成河的时光褶皱里,运河早已渗入古镇的血脉与骨髓,每一缕炊烟,每一声桨响,每一处微光,皆水灵波动,生生不息,默默地篆刻着水与人共生共荣的永恒诗篇。

标签:古镇;运河;朱自清
责编:滕方

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