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篇
初见巴渝
雨落山城,刚下飞机,迎接我们的便是扑面的大雾与淅沥的小雨。接机的小姐姐兴奋地说:这是重庆在欢迎我们,一场雨让42度的重庆一下就凉爽了许多!站在路边等车,闭上眼睛感受着,山城的雾,带着江水的湿意与山岩的呼吸,欢迎着每一位忽忽而行的旅客。
山城的山别具一格,站在高处俯瞰,山势就如同巨兽的脊骨一般趴在巴渝大地上。房屋如同顽强的树藤一般,层层叠叠,在看似不可能的地方生根,缠绕住山体,盘旋、折叠,又陡然升降,就像是这座城市,对这个世界不屈而又倔强的宣言。
重庆的道路极富科幻色彩,汽车在宛如银色巨龙般高达五层的立交桥中穿梭。穿过一个隧道,你本以为会到达百米外的对面,谁知却出现在了半山腰。坐在车里我痴痴地看着雾中的重庆,轨道、桥梁、索道、立交与楼房相互交错,如同悬浮在古老巴渝大地上的钢铁迷宫,在都市霓虹灯的映照下,尽显8D都市的魔幻与浪漫。
经验丰富的司机开着车在纵横交错的地下停车场穿梭,避开了地面上川流不息的车流和人流,很快便到了我们的第一站—解放碑。我立于解放碑下,这座高约27.4米的方碑如利剑般刺向苍穹,似在诉说着那一段字字泣血的往事。摩挲着被岁月侵蚀而变得粗糙的碑身,仰望着碑上铲掉又重新刻画的碑文,思绪仿佛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曾经的解放碑始建于1941年,是黑色木塔结构,高约26米暨七丈七尺,喻意不忘“七七事变”之耻,塔上有数个盛满燃油的瓷缸,每逢大型集会,便点起火焰,市民围塔高呼“宁可家破人亡,也绝不低头!”。塔基下是当年重庆大轰炸留下的巨坑,罗斯福也曾为此题文:“重庆人民之坚韧,将永垂不朽!”。解放碑在抗战胜利后被重建,又在重庆解放后再次修缮,便有了如今的解放碑。
“冰粉,老冰棍,来点不……”背着木箱叫卖的老嬢嬢那沙哑的川音将我从历史中拉回现代繁华都市。放眼望去,游人如梭,夜色如常,繁华依旧。历史的伤痕似乎都已在时光中磨去,看着相机里定格的解放碑,我知道它在告诉我们压在每一代人肩头的责任不能忘却,我们不应沉溺于历史的伤痛,但我们需在铭记中以更炽热的姿态活着。
沿着江边慢慢向前走,当暮色如砚的墨汁在江面洇开,洪崖洞便洒下万千灯火,金黄色的暖光从每一座雕梁画栋中倾泻而下,沿着古城墙,顺着十一屋的斗拱洒下,将整个山崖化作宫崎骏漫画中的场景。倒影在嘉陵江的水波中荡漾,仿佛水下藏有另一座宫殿。然而这繁华的背后,却隐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过往。洪崖洞曾是清代的贸易港口洪崖门,后在战争中被炸毁,当地的民族企业家便自发依山建起吊脚楼,以容纳灾民。解放后经过多次修缮、翻新、重建,这才形成了如今的网红打卡地。沿着木栈道,直达顶端,向远处眺望,灯光与江面以及对面的摩天大楼交相辉映。空气中传来复杂的香气,美酒的醇香,火锅的辛香,江湖菜的油香……构成了最深沉的人间烟火气。洪崖洞是重庆献给世界的宣言:纵使生于峭壁绝境,也会活得热辣滚烫!
历史叠影
翌日,似乎是为了应景,雨势渐大,雨水密密匝匝地从天空中降下,又顺着由石块临时搭建的楼梯流下,汇聚成一道道细流,在石阶上蜿蜒而下。远处山雾弥漫,仿佛历史的尘埃被雨水冲刷,重新浮现在眼前。歌乐山,这片曾见证无数革命英烈奋斗与牺牲的土地,此刻更显肃穆。脚下潮湿而滑腻,每一步都似在穿越时间的褶皱。雨声与风声交织成一首低沉的挽歌,仿佛诉说着曾经的苦难与不屈。我紧了紧伞柄,继续拾阶而上,愈行林木愈密,山气愈“寒”,直至挂着“香山别院”牌匾的大门出现在眼前,这便是白公馆了,这栋中西合璧的建筑是当初特意钦定用于关押政治犯的。青砖灰瓦、雕花门楣犹在,却难掩庭院渗透出的那份森然死寂。那一刻,周遭的空气仿佛在历史的长河中凝固,带着铁锈与血痂的滞重。
走进那一个个囚室,5平见方的小屋关押着四名以上的英雄,墙上悬挂着一张张黑白照片,他们面庞上充满希望的笑脸深深地刺痛着我的心。最令人窒息的还是在后院山洞的审讯室,走进山洞,一股逼人的寒意让身处盛夏的我打了个寒战,洞内的滴水声清晰可闻。石室黑暗逼仄,仅在高处开了个一尺见方的小窗,光线透过投下惨白的矩形,刚好落在老虎凳、刑架上,那一瞬我像是被人掐住了咽喉,无法呼吸,下意识抓住了铁栏杆,黏腻、刺骨仿佛要吸走我全身的血液,我落荒而逃,离开审讯室才发现自己早已泪如雨下。我久久无法平静,站在一楼院落中扔掉雨伞,任凭雨水落在自己的身上,好半响我才缓过劲来。再度睁开眼映入眼帘的恰是院子角落那一株79年前英雄们种下的石榴树,树枝上挂满了火红的石榴,如绽放的血液,如凝固的火焰,在这森白的墙壁下灼灼燃烧。这红,是烈士们鲜血的红,是他们用被面缝制的国旗的红,更是他们赤子之心的红!这红是生命的绽放,是对信仰的献祭。这红给这段历史染上了一个底色,唤作赤诚,在时间的长河里经久不息。历史不语,却处处在诉说,交织成永不消散的歌乐山的魂。
走下歌乐山的石阶时,鞋底还沾着雨水与松针。那些嵌在岩壁里的枪眼、囚室铁栅栏投下的阴影,以及无名烈士碑前未干的新鲜泪痕,仍在胸腔里凝成铅块。我低着头跟着家人下意识向前迈着脚步,忽然有芝麻糖的焦香飘来,猛地抬头,磁器口的牌楼已经伫立在眼前,喧嚣的市集声就像是凭空涌起的浪潮,一下把我卷回了人间。脚下的青石板路已被千年以来的人流打磨得光可鉴人,在细雨的滋润下泛着油光。两侧的店铺鳞次栉比,麻花的油香、火锅底料霸道的辛香、盖碗茶的清香和小贩的吆喝、茶楼里的川剧锣鼓,交汇成最是温暖的人间烟火气。
步行其间,仿佛回到了百年前那个码头,那个繁华的市街。唐宋的石阶,明清的院落,民国的茶楼,那沙哑的说书声穿透了时间的壁障,一直说到了现在。这里的特色小吃令人垂涎,可以说磁器口是美食的天堂,陈建平麻花、手工糍粑、花生酥、怪味豆、葛根酥、酸辣粉等特色小吃琳琅满目,店员都热情地招呼着免费品尝。这里的文艺小店更是别具一格,古镇里有许多文艺小店、书店、手工艺品店等。这些小店装修精致,充满了独特的艺术氛围。当夜幕降临,磁器口的灯光亮起来时,与江水相互映衬,形成了一幅迷人的夜景图。走累了,在街边的茶馆里,点一杯盖碗茶,坐在窗边,透过小吃店里冒出的蒸汽看着过往的行人,欣赏着灯火璀璨的古镇和波光粼粼的江水,远处山崖上轻轨飞驰而过,嘉陵江面上游船缓缓而行,时间在这里失去了线性,变成了可触摸的褶皱,这不是割裂,而是这片土地特有的时空织锦。磁器口,是时间的驿站,生活的道场。古重庆,新都市,在此汇合,浑然一体,时间在此交叠,一同向远方奔去。
藏在石头里的史诗(一)
世人只知道敦煌莫高窟,却不知与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齐名的重庆大足石刻。相比之下,大足石刻同为世遗却并不出名。我是从哪里得知大足,早已记不得了。也许是某个纪录片穿插提及过,也许是在同学的朋友圈,总之我知道大足,我既然来了重庆就一定要来大足石刻看一看。第三日一早,在我的强烈要求下驱车前往位于重庆主城区西南方向90km的大足区,我们没有在游客中心下车,车抄近道一直行至半山腰,停在刻有“天下大足”四个大字的牌坊下,这名满天下的大足石刻近在眼前了。据碑文记载“大足”这两个字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武则天所设年号而得名,另一种是在北山佛礼池边有巨大的佛的足印而得名。
由于时间关系,今天主要参观的是大足石刻群中的宝顶山石刻群,也是大足石刻的技艺巅峰所在,在出发之前,我曾查阅过大足的资料,大足石刻是由南宋高僧赵智凤主持修建的,(少年时期的赵智凤因母亲得病所以发愿如果母亲康复便身入佛门,终生传法),前后历经70多年,后因战乱所阻,未成而竟,留下一段遗憾。带着对历史的敬畏与探寻,我踏入了那弯马蹄形的山谷。蝉鸣织成了一张巨大的声网,裹挟着昨日大雨留下的水气扑面而来,崖壁前有一条垂下来的藤蔓,枝条盘虬错节,崖顶的水攒成一颗珠子顺着藤蔓重重滴落,仿佛是一个按钮,激活了千年的时光。这是我与大足石刻的初遇,惊鸿一瞥,漫天神佛,石雕的佛身在苔痕下沉默。宝顶山从不是天造地就的佛国,而是一场从千年前延续至今,由赵智凤集万千愿力与血肉之躯同山岩的对话,让这整个山壁化为流动的经书长卷。
走了一段下坡路,猛然抬头,长达三十一米的巨型卧佛像躺在崖窟上,是仿照印度的释迦牟尼涅槃圣迹图而建。在“卧佛”身前,躬身肃立着声闻、菩萨、帝释和护法等群像十四尊,他们即是闻佛“涅槃”先后来到佛身旁的弟子。供桌上方的数尊立像代表了自天宫而来的释迦摩尼的母亲和妻子,还有天女等,或持花或献果或捧香炉。窟后半部分的两根立柱表现的是佛陀涅槃时的两棵娑罗树,这样的安排既丰富了画面的维度,又能起到支撑崖壁的作用。更具匠心的是一旁以巧心将排水工程设计为九龙浴太子图,使整个画面新生与涅槃相对,印照了佛家的“轮回”一说。
顺着山路往前便是圆觉洞,十二尊菩萨环洞而坐,法相庄严,又怜悯慈悲。洞顶开一小窗,阳光自此洒入照在佛前跪坐求法的菩萨身上,光柱中飞尘舞动,彷佛天光洒下智慧的金碎在梵唱中旋舞。此洞意为十二尊菩萨轮流向释迦牟尼求法问道,而这一场问道一求便持续了千年。洞顶的水珠顺着钟乳石低落,注入了下方承接的石钵。这清冷之声打破了此刻的寂静,在山洞中无限放大,仿佛是从天穹深处传来的梵音。
继续沿着山势向上而行,在绿荫下牧牛图显出了它的华章。那牛,细看,非牛!而是人的妄念,牧童收束的缰绳分明是僧人们所咏唱的佛门戒律。最后的两忘,笛声入梵空,则陈述了佛性从不在渺渺西天,而在众生心中,众生皆佛,佛心自在,这便是大乘佛法之精妙。山路弯折,转过一个弯映入眼帘的便是父母恩重经变相,内容从怀胎受苦恩至推干就湿恩,浸润着亘古不变、深沉如水的父母之爱。最令人动容的还数远行忆念恩,石像本无言,却留下万千叮咛萦绕于石壁。
华章终奏谢幕于千手观音,在面积88平方米的岩石上,以主尊观音造像为中心,顺着整面山崖呈辐射状在岩面上雕凿千只手,有资料说这尊千手观音像足足有有1007只姿态各异的手,光彩夺目,蔚为壮观。整龛造像布局严谨,气势恢弘,千手如莲瓣在身后绽放,千手千眼,慈悲无量,石胎肌理在金箔下展开,斑驳,露出朱砂的暗红,那是时光沉淀的底色。佛从不主动渡人,却以慈悲激发万千众生的千般善行,万种悲心。
行至出口,从圣寿寺传来悠悠的钟声,我才突然醒悟,大足石刻原是一部以天地为纸、岁月为墨的永恒梵经。它从不提供虚幻的彼岸之塔,只在这石壁上镌刻下荆棘红尘中最后的那抹梵光,又化作一声钟鸣,回荡至今。
藏在石头里的史诗(二)
第四日,我们选择向位于重庆的东南部武隆县出发,车子在山间隧道里穿行,当眼前光明忽现,武隆群山已如青黑色的波浪一般汹涌而来。道路两侧的石壁也显现出峥嵘的骨相—山峰似剑直插苍穹,岩壁在多年风雨的冲刷下裸露出灰白的岩石,仿佛造物主在此撕开了一道道难以痊愈的伤口。
弃车步行,石阶湿冷地向下方延伸,林带的绿意逐渐被山岩的嶙峋所侵占。行至入口,一条大峡谷便出现在眼前,走到栈道边鼓足勇气向下俯瞰,眩晕感如潮水弥漫四肢,峡壁近乎垂直地直插深处,如被巨斧劈砍而成。石壁上雨水、泉水冲刷留下的褶皱清晰可见—灰白、褚红、铁青的岩带互相缠绕、折叠、交错,如鳞甲覆盖于山壁,镌刻着海洋涨落与造山成峰的时间印记。山下一队红帽游客穿谷而过,渺小如蚁行走于巨兽的骨架。
可是让我万万没想到的是,首当其冲让我震撼的不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是天生三桥景区依着悬崖修建的悬崖360度旋转电梯——天龙旋梯,天龙旋梯是从德国引进的,垂直高度135.85米,运行高度115米,采用三台双层全景观光电梯并列分体运行,运行速度为每秒3米。电梯在运行过程中呈360度自动缓慢旋转,游客可以从不同角度欣赏世界自然遗产重庆武隆天生三桥的喀斯特自然风光。身处其中,不仅让我感叹武隆天坑的神奇,也体会到现代科技与景巧妙吻合的让人叹为观止。来到谷底走出电梯,向上看去,我再一次为这科技的力量深深叹服,电梯的钢架如巨型钢铁猛兽攀附于崖壁之上,阳光下泛起的银色幽光,附上了一层科幻般的神秘色彩,心中不免感叹,难怪好莱坞《变形金刚》会在这取景。
沿着山边极窄的小路继续下行,光线越来越暗,天光乍破,巨大的石桥出现在眼前,天然形成的巨大桥拱似张开的巨大的咽喉,吞噬着那一抹天光。岩顶垂落千万根钟乳石,恍若凝固的暴雨。立于桥下仰望,拱洞上方烟雾环绕,石壁耸立,只剩下一个如刀般的孔洞,让天光洒下。细细看去,岩壁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如蜂窝状的小洞,那是千百年水以柔克刚的勋章。
黑龙桥极具深邃,藤蔓如巨蛇般蜿蜒,缠绕桥身。岩壁黑竣,桥洞深处终日不见天光,石缝渗出山泉,在坑底汇成呜咽的暗河。远处天光洒下的洞口,一条白链当空,水雾弥漫,虹光飞溅。忽然从空中悬挂的钟乳石上滴下一滴冰冷的水在我的掌心,这滴水可能从空中滴落时原始人正在打制着石矛,形成时,李白正于长江畔豪饮醉吟《将进酒》……但无论如何,它已带着无数年的时光所包含的孤寂旅途落入了我的掌心,又即将转身,奔赴下一瞬的时光之旅。山,是地球的年轮之书,以石头镌刻时光,以静默启示永恒。
转入龙水峡地缝,洪荒的威严骤增。栈道嵌入山壁,以Z字形弯折而下,直入幽深的谷底,消失于黑暗。石壁覆盖苔绿,触手沁凉入骨,仿佛触摸着地球皮肤下的肌理。头顶的山岩几乎闭合,只透入几分微光,悬挂的钟乳石直指崖底。“叮~”,水珠从石笋尖滴落坠入缝底的深潭。单调的滴水声,在山谷中不断回响,放大,似从缝底深处传来的梵音,敲打着每一个闯入者的心灵。
如果说大足石刻是匠人以手刻石,将佛性注入岩壁,那武隆的山就是以水为刃,将时空刻入深渊。两者皆是用最柔软的存在,将沧海桑田、世事变迁镌刻进最坚硬的材质——当千年的风霜蚀尽碑铭,当文明的灯火熄灭,唯有大地深处的滴水声依旧清晰,那是地球的心跳,是生命在洪荒中书写的倔强诗行。
山水诗意
乌江是长江三峡库区最大支流,横贯武隆全境。江水湍急、山峦雄奇,一里一景,风光旖旎,有“天险乌江,千里画廊”之美誉。既然已经来了武隆,自是不能错过这样的美景。
第五日一早我便登上了乌江游船,船在江上走,我在船里坐,看着窗外水波荡漾,一时间不禁痴了,我仿佛乘着一片落叶飘向时间长河的深处。
离开船舱,踏上顶层的甲板,风就带着水汽扑过来,两岸的青山青翠连绵,远处的山,薄雾缠绕,让人看不真切。近处,绿意朦胧,带着几分夏日的慵懒,就像被泼了浓墨的画轴,正顺着水流缓缓展开——这一刻突然懂了,为什么说坐一次乌江游船,像走进了《千里江山图》里。
走到船头,凭栏眺望,清风拂过,衣角微掀,相机快门随意定格便是一幅人与山水相融的画卷。船行渐深,两岸的峡谷越来越近,两岸山崖直插云霄,倒映在澄澈江水中,分不清是山在水里,还是水在山上。阳光穿过云层洒向江面波光粼粼。偶尔能看见山坳里藏着青瓦白墙的村落,像从画里掉出来的一角。
江水无声,呈现出一种沉甸甸的绿,如同一块巨大的青铜器。那绿绝非一尘不变,时而深沉如墨,时而澈如翡翠,映着蓝天白云,变幻莫测。船所过之处,江水被船头犁过,又迅速合拢,形成一道道白色的浪花,如无数银鳞在绿波中跳跃。这绿意沉沉浮浮,载着我们向远处驶去,发出哗哗的响声,在山谷间反复回响,随即又被更深沉的沉默吞噬殆尽。
船移景换,江对面,出现一道半圆形山梁,绝壁靠近江面的地方有一条人工开凿的凹进石壁的羊肠小路,远远望去,像是刀刃在石壁上划开的一道狰狞的伤痕,那就是乌江古纤道。窄窄的一道石痕,是一代代纤夫用双手凿出,用双脚丈量的生命线。船驶近,石壁上纤绳的痕迹至今仍清晰可见。忽而,有如一道闪电划破云层,又有如一声闷雷炸响山岗,一种充满雄性力量和狂野之气的声音从游船的喇叭里传出,这就是纤夫拉纤时唱起的“川江号子”。这一刻我似乎看到了一队纤夫正在古纤道上拉着纤绳,唱着号子,纤夫们弯曲着腰,好似背负着这身后沉重的山,双脚有节奏地移动,微微颤抖却注满力量。他们以雄性的律动与原始的交响,演绎一曲石破天惊、贯通天地的号子,这一刻,他们是行吟乌江的诗人,他们是狂野哀号的战士,他们演绎的是人类与自然搏斗的铮鸣,嘶吼的声音里充斥着苍凉与悲壮!
前方的山向两侧转开去,江面开阔了不少,江水变得平静而清澈,据导游说,这是因为新世纪初彭水县建起了水电站,让奔腾千年的乌江水在这里戛然静止,变得绿水依依,碧若琉璃,静若古镜。这一段乌江沉静如少女,若不是船在动,我会产生时空凝滞的错觉。我甚至不敢大声说话,生怕惊醒这宁静的江水,揉碎了倒映在江中的峰峦画廊。
船渐渐靠岸,乌江画廊的行程也到了终点,这几个小时乌江画廊游船的时光,是一场与自然的深情对话。这里的山山水水,都已化作我记忆中最珍贵的篇章,无论时光如何流转,这份美好都将永远留存。
印象武隆 川江号子
其实从车进了武隆区,我就看见了在路边安放的巨幅广告牌,“印象武隆”四个大字格外醒目,上面还有这台大型实景演出的主创人员的大照片,张艺谋的头像排在第一个。这也就成为了我武隆行程的心心念念,总算是在友人小姐姐的帮助下购买到了这场大型实景表演的门票。
进入大门,便是一条200多米长的彩色灯光铺就的“时光隧道”,隧道旁的墙壁上闪过一幅幅赤身露体的川江纤夫在激流险滩中艰难地匍匐前行的画面。当我们落座后,环顾四周,阶梯形排列的近3000个座位已经坐满了观众。看台往下延伸到谷底,这就是这场表演的舞台。舞台被峡谷呈“U”形环绕, 暮色如铁,四周矗立在暗处的山峰的在微弱的光线下的剪影,显得是那样伟岸雄奇。山风裹挟着草木的清香和谷底的雾气,掠过耳畔,镭射激光投射到对面的悬崖峭壁上,呈现出壮美的天然舞台背景。
一束明黄的灯光照在舞台中央盘腿坐着的佝偻的背影上,他突然撕开上衣,爆发出一声泣血的呐喊“呦呵——”剧情就这样在第九代老船夫和儿子娓娓道来的述说中展开。父亲的故事以川江号子为主线,一段一段承接着每个场景。“嘿咻,嘿咻……开船咯!”一声雄浑的号子,唤亮了山谷里氤氲的灯光;一队队搭着手巾、扯扯儿的“纤夫”,把手里的纤绳,扽直成了指向前方的长枪,他们沉重的脚步声踏出铿锵有力的节奏,似战鼓如雷,和高亢的音乐声一起震荡着山谷。每一队纤夫匍匐着身体共同拉着一根纤绳,他们有节奏地喊着号子,齐心协力,一步一步从舞台沿着顺山而建的台阶,穿过灯光的江流,穿过如潮的观众,穿过历史的时光,渐渐地,观众们也情不自禁地跟着喊起了号子,演员的号子与观众的号子合为一体,几千人在山谷里异口同声:“跨险滩呦,嘿奏嘿奏,越激流呦,嘿奏嘿奏……”在变幻的光影中,一个个健壮而坚实的脊梁被映照得黝黑发亮。
一声穿透山谷的“太阳出来喽喂,喜洋洋喽郎喽喂,挑起扁担浪浪淬上山岗喽郎罗……”这声高亢的呐喊,唤醒了太阳,唤出了缕缕霞光,随着火红的太阳在高高的山岗上冉冉升起,给天边的山巅和山林都披上了一层亮闪闪的金光,金光映照下的远山、近水,太美了!“嘿呀奏,嘿奏,嘿呀奏,嘿奏……”川江号子由远及近地回荡在峡谷里,随着音乐在耳畔响起,远处闪耀着一片深蓝色的灯光,那是翻腾的江水,眼前漫山遍野耀眼的红彤彤,那是无遮无拦的太阳在当头照耀。老纤夫说道:“太阳呦,你让汗水在我身上流哇,大山呐,你陡哇,山上的路,要用一辈子去走……”那沙哑嗓音一下子击中了我。
“没得喽,消失喽……”随着老纤夫苍凉的叹息,谢幕的音乐响起,多个聚光灯照向主舞台。那位赤膊佝偻的老纤夫似用生命在呐喊:“把我们忘了吧!把川江号子忘了吧!!忘了吧!忘了…吧……”
话外音响起:“随着国家的飞速发展,川江上渐渐鸣响更多汽笛,川江号子,也渐渐成了绝响。今天,乌江的纤夫,仅存11位,长江上的纤夫,也仅剩下八人。”舞台的灯光次第隐去,川江号子再次响起:“哟呵嘿!川江的兄弟们哟!弓起腰嘿!用力挣唉!莫回头啊!嘿作嘿作!!!……”
我的泪水再也忍不住了,夺眶而出,我思绪万千,此时儿子的道白也道出了我们的心声:“这就是我父亲的声音,您听见了吗?他从未走远!”我想对着舞台呐喊:“忘了吗?忘得了吗?忘不了啊!”老去的是纤夫,永不消失的,是中华民族奋进的精神;沉寂的是川江号子,永不屈服的,是中华儿女钢铁的脊梁!川江号子代表的这种齐心协力团结抗争的精神,一定会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翌日,我迫不及待赶去三峡博物馆,就为了更深一步地探寻那让我热血沸腾的“川江号子”。进了博物馆,我没做停留直奔壮丽三峡的展厅,甫一进门,二十米长的三峡纤夫群像就伫立在眼前。十四尊钢铁人像筋肉虬结,纤绳深深陷入脖颈的肌肉之中,脚趾也嵌入底下的石块。雕塑家还将部分古船和纤道的石块嵌入雕塑中——船板残破,道尽时光,纤石深凹,盛满江水的呜咽。纤夫们神情痛苦狰狞,领头的老纤夫身体近乎与地面平行,张大嘴似乎在无声地呐喊“川江号子”。
川江号子,一个被称为长江史诗的民歌种类,却从来不是艺术创作,而是在生死之间的生存密码。老纤夫曾说过:号子见山唱山,见水唱水,明礁暗滩皆是曲调的一部分。号子头不是谁都能做的,他胸中要有川江全图,脚下要知每处激流险滩,江水处处是暗流,处处有尖石,一句唱错,整队踏错,顷刻间绳断人亡。
出博物馆时,江上灯火早已连成一片星空,江轮鸣笛驶过,雄浑的声波在江面久久回响。恍惚间,我似乎看到了那十四位老纤夫,从博物馆中走出,列队江岸,与甲板上的游客隔江相望,古老的川江号子在夜空中散播开来……
川江号子从未离去,川江号子仍在!因为这不是悲歌,是生命对逆境的呼号,是生命对现实的不屈,是见山翻山的勇猛,是遇水渡水的倔强,这声声呐喊早已融入每一个巴渝人的心中,化作这群山的肌理,化作城市的灯火,化作每一个听过川江号子的人的精神脊梁。那一声声呼号,激励着我们也要在这学习的险滩中,唱响属于我们的号子:笔杆子握紧过险滩啰!嘿咗——题海斩浪不怕难啰!嘿咗——加把劲呀,嘿咗——嘿咗——莫要停呀,嘿咗——嘿咗——
有味篇
重庆火锅
重庆,一座充满魔力的城市,如果说长江索道、洪崖洞、李子坝穿楼轻轨……是重庆的地标名片,那重庆火锅,便是这座城市最生动的味觉名片。
来重庆吃火锅千万不要去装修豪华的大店,一定要去巷子深处的社区火锅、防空洞火锅,那才是真正的老重庆火锅,真正够劲够味!
那天我们去的有点早,店里还没有多少客人,坐着等火锅端上桌的功夫,热情的老板闲来没事,操着一口川普给我讲起了重庆火锅的由来。“小伙子,要说起这重庆火锅的历史,那可要追溯至千年前的巴蜀时期。那时,纤夫、船工们下了工噻,在港口聚集,都没得啥吃滴,就去富人家临江的后门那打捞他们不要的动物下水(内脏),加上辣椒、花椒,支一口大锅一起丢在里面煮,既驱寒祛湿,又饱腹果腹。那个时候,这都是穷人家的吃法。现在重庆火锅已经风靡全球咯!”老板脸上漾起了属于重庆人的自豪!大概是看我一直拿着相机在店里拍照,老板拍了拍我:“小伙子,要不要带你去看看锅底制作?”我真是求之不得!
后厨是位老嬢嬢在做锅底,她说她这家店是祖上传下来的,她在这熬了快60年的锅底了。重庆火锅的魅力,灵魂就在于其独特的锅底。只见老嬢嬢拿出一块早已熬制好放在冰柜里的牛油,直接放入热锅,待牛油的香气四溢的,再丢入适量的干辣椒、花椒、姜片,瞬间油锅沸腾,最后再注入一壶滚水,便成就了那红艳似火的汤底。
回到位置上,我们这一桌的火锅早已上桌,店里的客人也多了起来,看着锅里沸腾的锅底,我好奇地用勺尖盛了一点点尝了尝,刚入口并没有想象中的辣,辣而不燥,麻而不烈,辣中带香,麻中带甜,似各种调料在我的舌尖上狂欢。“毛肚七上八下,鹅肠15秒,鸭血、猪脑多煮会……”我一边听着老板的介绍,一边迫不及待开始大快朵颐。毛肚鲜嫩生脆,鹅肠爽滑弹牙,鸭血软糯可口,脑花细腻绵密……麻辣鲜爽直冲天灵盖,无论是荤是素,皆能在麻辣汤底中焕发出独特的魅力。可是没吃一会,这锅底越发的上劲了,我似乎被这麻辣封印住了,全身大汗淋漓,想吃又下不了口,看着我这窘迫的模样,当地的小姐姐贴心的告诉我可以用桌上给的香油搭配蒜泥、葱花调制蘸料,尝试发现既能缓解辣意,又能增添别样风味。
等我吃差不多的时候抬头发现,华灯初上,店里坐满了食客,看着桌面食材在锅中翻滚,香气四溢,仿佛还在对我诉说着重庆人的热情与豪爽。火锅,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生活方式。重庆不是有句话说:没什么是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一家人围坐一桌,筷子在锅中穿梭,笑声在空气中回荡。这一刻,没有拘束,没有距离,只有纯粹的快乐与团聚。火锅的热辣,驱散了重庆的潮湿,也拉进了人们的心灵。重庆火锅,是这座城市的灵魂。它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传递着生活的温度,更展现了重庆人热情似火、豪爽不羁的性格。若你来到重庆,不妨走街串巷选择一家地道的社区火锅,让麻辣鲜香在舌尖绽放,感受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鱼香肉丝
鱼香肉丝,一道色香味俱全的川菜经典,要是评选川菜界的“伪装大师”,这鱼香肉丝绝对稳坐头把交椅。这道菜名里带鱼却不见鱼影,尝起来却让人恍惚间仿佛咬到了鲜嫩的鱼肉——网络上经常看到这一句调侃“鱼香肉丝没有鱼,老婆饼里没老婆”说的就是这个。来到重庆,我自然是不会放过品尝一下正宗的鱼香肉丝的机会,现在写着这道菜,咂咂嘴,回想起那滋味,仍让我回味无穷。
当鱼香肉丝被端上桌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它那五彩斑斓的色彩。鲜嫩的肉丝裹满了浓郁的鱼香汁,油亮亮的,搭配着红红的辣椒丝、翠绿的青椒丝,还有金黄的笋丝、黑色的木耳丝,宛如一幅色彩艳丽的油画。让人光是看着就忍不住垂涎欲滴。端起相机凑近了想要拍照,却被一股浓郁的香气勾去了魂魄。那是一种混合了酸、甜、辣、香的独特气息,既有辣椒的辛辣,又有醋的酸爽,还有糖的甜蜜,以及姜蒜的浓郁香味。这股香气仿佛在召唤着我的味蕾,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品尝。放下相机,我赶紧夹起一筷子鱼香肉丝送入口中,肉丝在口中滑嫩可口,仿佛一下就顺着喉咙滑了下去。辣椒的辣味和鱼香汁的酸甜味交织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美味。那酸甜的味道恰到好处,既不会过于酸涩,也不会过于甜腻;辣味则恰似一场热烈的舞蹈,刺激着我的味蕾,却又不会像火锅那样让人感到太过刺激。此外,鲜笋的脆嫩和青椒的清爽也为这道菜增添了不少层次感,好吃得让我根本停不下来。
停箸细品,我看到了饭店墙面上对鱼香肉丝这道菜来历的介绍,相传很久以前在四川有一户生意人家,他们家里晚上要招待贵客,客人很喜欢吃鱼,对调味也很讲究,可是时间已晚女主人没能买到鲜活的鱼,就把之前烧鱼时用剩的料汁拿来应急,一家人惴惴不安,谁知贵客品尝连连称奇,没有发现半点鱼肉,却吃出了鱼肉的鲜美,非常好吃,称之为“鱼香肉丝”,这无心插柳的“改造计划”,就此揭开一场持续150年的味觉骗局。
如果你来四川一定要来尝尝这地道的鱼香肉丝,保准你尝完会跟我一样直呼:“原来我被骗得这么爽!”。
辣子鸡丁
要说来重庆几日最让我食之有味、有趣的当属辣子鸡丁了,如今我闭上眼,似乎仍能看见那满满一大盆火红的辣椒。刚端上桌时,我不禁傻了眼,满眼彤红辣子堆积如山,我一时间愣在了那,不知从何下箸。妈妈拿起公筷在辣椒山上划了几下,金黄酥脆的鸡肉丁露了出来,与红彤彤的干辣椒相互映衬,色彩对比强烈。随着表面的辣椒被拨开,花椒与辣椒的香气也随之扑鼻而来,令人垂涎欲滴。我鼓起勇气夹了一块鸡肉,入口先是干辣椒的香气,随后鸡肉的鲜美在口中散开,最后留下让人沉醉的麻香余韵,麻、辣、鲜、香四味在口腔里碰撞又完美融合,让人欲罢不能。
可是当我再想细品时,去发现只剩下堆成山的辣椒了,我不禁嘟囔起来:这饭店也太坑了吧,这么大一盆,全是辣椒!上菜的阿姨并没有生气,笑出了声,“我们重庆人吃辣子鸡,享受的就是那个寻宝的过程,你再扒开看看!”拿起公筷在辣椒堆里翻找,又寻得几块蚕豆大小的鸡丁,如获至宝,这哪里是在吃菜,分明是视觉与心理的博弈。
肯定有人要问,就不能把鸡丁多一些,大块一些,辣椒少一些吗?那就要听重庆人给你说道说道,重庆辣子鸡丁的魅力就在于那种“众里寻他千百度”的乐趣。鸡肉、辣椒都要切成约莫1.5厘米见方的小丁,辣椒花椒要多过鸡肉几倍方能显出这道菜的韵味,菜一上桌便“以色示人”,未入口,眼睛先遭遇攻击,入口,便是整个人被那带着三分辣味七分香味的鸡丁,夺了魂魄。一边吃一边笑骂“这辣椒也太多了吧”,结果筷子就没停过。
辣子鸡丁之趣,不在于大吃大喝,就在一个字“寻”!当你从红艳艳的辣椒堆里翻出一块金黄酥脆的鸡丁时,那种惊喜感,大概就是重庆人想传达的生活情趣吧。
宴席将散,我犹以筷子拨之,仍能寻得几粒鸡丁,这种不舍与期待,方是其最动人之处。
重庆小面
提到面,作为一个在无锡出生的人,首先想到的自然是惠山脚下的银丝面,苏式浇头面给人的印象是精致、优雅、好看、好吃。还有就是热干面,拌面之王;学校食堂的西北拉面,冬日里来上一碗,驱寒保暖也是顶好的。今天我要推荐给大家的则是重庆小面。一个“小”字道尽其出身,来自市井难登大雅之堂,然而随重庆的历史发展、麦作普及、面类饮食的兴起,重庆小面传承、创新、发展至今,融入到重庆人民的生活和生命里,也融入到重庆城市的历史血脉和地域文化里。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重庆小面如今已成为重庆城市生命和重庆人民生活的一部分。
小面之小,不在分量,在于随意,没有繁文缛节,不讲究浇头,是只存在于重庆地区的一个名词,是重庆人对本地口味面条的总称。临街的小面馆,一只小小的土碗,或一只绝不起眼的搪瓷缸子,一只手便能抓扯出的面条,几茎青菜,三两分钟煮毕,就着店里的几方小桌,或站或坐,五六分钟下肚,小面之小,就在于此。
重庆小面不仅是重庆人日常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重庆地域文化的生动体现。它承载着重庆人的豪爽、热情和坚韧的性格特点,反映了重庆人务实、不做作的生活态度。无论是在繁华的市区,还是在偏远的乡镇,小面摊和小面馆随处可见,成为重庆城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想这小面就该在这山城才算是小面,出了重庆即便是味道再像,也还是少了几分滋味,并非是做面的手艺不正宗,而是这山城的雾、这江、这景、这城,分明也是这面的一部分。吃小面就是要在这山城的巷巷子里,坡坎坎上,伴着乡音,轮船的鸣笛,就着几分江湖气“勒是雾都”,才够那味!
豆花饭
作为重庆旅游最后一顿饭,我定是要去尝一尝重庆人午餐绕不过的一碗豆花饭。
这豆花饭以其鲜嫩的豆花、香辣的蘸水和清爽的米饭在辛辣重口的川渝美食中脱颖而出。豆花饭之妙,首先就在那豆花,选用优质黄豆,经石磨磨出,卤水轻轻点就才能得到那质地细腻滑嫩而不散,入口即化的豆花。豆花饭之灵魂则在那蘸水,常见的蘸水以红油辣椒为主,搭配花椒粉、蒜泥、葱花、榨菜、酥黄豆等调料,麻辣鲜香,层次丰富。
根据当地的大爷热心介绍,豆花饭最好吃的,还得是古镇桥头这家开了二十年的老店!坐下后喊一声,老板,来一份豆花饭,微辣!5分钟不到,一位嬢嬢端着颤巍巍的豆花过来,蘸水往小碟子里一浇,红油混着海椒的香直冲我而来。初品之下是平淡,豆花嫩得跟蒸蛋有一拼,卤水味点到为止。再品悠长,灵魂蘸水是拿鲜椒现舂,混着芝麻酱香而不燥!这豆花饭虽没有川菜惯有的麻辣带来的轰烈,却有着那醇柔绵长的豆香。店门口坐的全是赶场的来吃饭的周围上班的人,背包往墙角一靠,端着斗碗豆花刨三碗饭是基本操作,这情这景混着豆花饭的清香,汇成了一方人挥之不去的乡愁。
就要离开重庆了,站在鹅岭公园的塔顶眺望,朝天门下,两江汇流,古今交错,江山如画,江水浑浑地流,到底将我的眼波也带了去。山城的霓虹灯此刻汇成了一条溪流,江水倒映着洪崖洞的吊脚楼李子坝穿楼而过的轻轨,渝中半岛的楼宇如笋般耸立,不知从哪钻出的薄雾,这些景色竟也渐渐消隐于视野之外了,这般奇景,别处再无。耳畔似乎又传来了川江号子的呐喊声,磁器口的叫卖声,闭上眼,我想起小巷深处那重庆火锅的麻与辣,重庆小面的烟火气、辣子鸡丁的“寻”味、豆花饭的清香,这般美食,别处难寻。
一阵微风吹过,眼前的薄雾散开,吹不走的是重庆美景的绚烂,吹不散的是重庆美食的香气,吹不掉的是我对重庆的留恋。
人间有味,是清欢,人间有味,道巴渝!唐业翔(作者系无锡市辅仁高级中学高二(1)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