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鞠冬琴
近年来,泰兴市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着力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专业化,全市志愿服务工作稳步推进。
现状与成效:
组织架构逐步健全,网络覆盖城乡。全市成立了由市文明委统一领导,市文明办牵头,各有关单位分头指导的志愿服务协调小组,先后制定下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志愿者服务活动的意见》和《泰兴市志愿者礼遇办法(试行)》,为各乡镇(街道)、部门和基层单位志愿服务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基本遵循。初步形成了总队—志愿服务大队—乡镇(街道)、部门志愿服务队—村(居)志愿服务分队四级志愿服务网络,建成33个志愿服务基地,67个志愿服务站,共760余支志愿服务队,基本实现了城乡社区全覆盖。
志愿者队伍日益壮大,活动常态开展。全市志愿服务总队下设党员义工、青年志愿者、巾帼志愿者、社区志愿者、五老志愿者等5个服务大队,民政、卫生、教育、环保、消防、交警等部门和团体纷纷成立了有专业服务特色的志愿服务组织。每年3·5学雷锋日、12·5国际志愿者日以及其他重要时间节点开展集中志愿服务行动,长年围绕“三关爱”主题,志愿服务“四进”活动形成常态。
品牌活动纷纷涌现,影响不断深入。全市先后涌现出何健忠、戴恒毅、杨德政、徐锁等全国、省市优秀志愿者,“高玲爱心”志愿服务队“守望麻风村”项目获得第二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大赛银奖,济川街道“帮忙零距离·爱之家”当选省优秀志愿服务项目,市邮政公司、检察院联办的“预防邮路”志愿服务入选省优秀案例,被省高院在全省推广。目前,社会各界热心公益人士自发成立的“美丽泰兴”义工队、“一生有你”爱心商家联盟、泰兴8090爱心车队等打造出了“春风行动”“暖冬行动”“阳光圆梦”“青春红丝带”“银团金纽带”等一批志愿服务标志性品牌活动,形成了一座座传播文明、传递爱心、传承正能量的广阔平台。
问题与不足:
有“数字化”但未能实现“自动化”。近两年,全市志愿者注册和组织注册个数增速喜人,总量在泰州三市四区中遥遥领先,但志愿者招募主要依靠组织发动,多数志愿服务组织社会化水平较低,具体活动沿用行政指派,服务项目依赖组织安排,自觉、自主空间不足。
有“短期效益”但未能形成“社会效应”。一些单位组织志愿服务活动功利性强,短期行为明显,甚至弄虚作假走过场。久而久之,打击了志愿者的参与热情,给社会公众形成志愿服务活动是搞形式主义、作秀的负面印象,影响了志愿服务的公信力。
有“盆景”但未能打破“瓶颈”。虽然已经培育了一批在省市有影响的志愿服务品牌,但多数单位受资金缺乏、工作繁重、人力不足等因素约束,加上普遍存在“重使用、轻支持,重付出、轻资助”的工作观念和思维方式,缺乏对志愿者的科学培训和有效管理,志愿服务组织缺乏活力,缺少创新,不能形成凝聚力、战斗力。
有“体制”但未能生成“机制”。目前,依托“志愿江苏·泰兴”网络平台,全市志愿者组织网络已初步架构,相应管理制度也在逐步完善,但由于部门之间沟通体制不顺、各单位重视程度不一、人员水平参差不齐,供需信息对接不畅等原因,全市志愿服务工作管理相对比较粗放,工作运作机制仍在不断磨合之中。
思考与建议:
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氛围。在市各新闻媒体开设志愿服务工作专题专栏,加强志愿精神和志愿服务理念的宣传普及,大力推介优秀志愿者组织和个人先进事迹,播发志愿服务公益广告,不断提高公众的社会责任意识,提升市民对志愿服务的关注度、支持度和参与度。
充实骨干人才,培育服务组织。培养一批志愿者骨干和志愿服务组织管理人才,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头作用,倡导鼓励广大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公众人物等积极加入志愿服务组织,发挥专业特长,利用工作之余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不断优化志愿服务组织人才结构。
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服务能力。筹建市志愿服务工作站(市志愿者活动中心),为志愿者提供相互学习交流平台,建立培训制度,组织专业知识培训,不断提高志愿者的服务水平和服务技能。同时,兼具志愿服务组织孵化基地功能,吸纳志愿服务组织进驻,在项目开发、能力培养、合作交流、业务支持等方面提供有针对性的扶持。
强化激励机制,吸引公众参与。进一步落实《泰兴市志愿者礼遇办法》(试行),对从事志愿服务满一定时长的志愿者分别授予相应星级和荣誉奖项,并给予相应礼遇;探索建立由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激励机制,将志愿服务活动与个人成才就业等切身利益挂起钩来。
实行多元投入,落实经费保障。将志愿服务工作经费纳入市财政预算,每年提供一定资金,通过以奖代补形式,保证志愿服务组织的运行和重点项目的开展;采取政府向公益组织购买服务的方式,支持志愿服务组织立足自身优势,承接相关领域的志愿服务;建立由市财政主导,企业、民间组织和个人自愿捐赠参与的志愿服务活动基金,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支持志愿服务组织发展;督促各单位、社区对内部志愿服务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给予经费支持。
(作者单位:泰兴市舆情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