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时报讯 当最后一块带着金黄“外衣”的凤梨酥从烤箱中取出,当孤独症孩子捧着自己亲手制作的甜蜜点心,笑着与小伙伴、家长分享,为期一年的“暖星童伴”孤独症儿童社会融入计划正式画上圆满句号。
该项目由苏州市民政局和“福彩公益金”立项资助,作为“党建引领千社联万家”社会组织公益服务项目的重要实践,苏州工业园区星宝计划青少年服务中心(下称“星儿计划”)以“适宜教育与融合”为引领,用自主生活营、研学实践营、普特共融营三大特色活动板块、30余场暖星活动,为“星星的孩子”搭建起通往社会的桥梁,让他们在自主成长、眼界拓展与同伴共融中,收获了勇气、友谊与成长的力量。
自主生活营:在“小日子”里学会“自己来”
“我能自己炒蛋炒饭啦!”在星艺空间的暑期自主生活营里,16岁的孤独症少年小晴举着刚炒好的蛋炒饭,眼里闪着自豪的光。
这一年,“暖星生活”自主生活营分冬夏两季出发:寒假里,17名孤独症青少年踏着冬日暖阳走进苏州冯梦龙村,在5天的独立生活中学习自我计划与自理生活,体验菜地择菜、喂养家禽、包馄饨等乡村日常,还在田间地头认识农作物。从生疏地叠被子到熟练地记录生活小事,孩子们在乡土气息里慢慢突破自我,在与自然的接触中收获了别样的成长乐趣。
暑假里,10名孤独症孩子在星艺空间,开启15天的“成长闯关”。跟着志愿者绣钥匙扣、捏陶泥,指尖在手工创作中变得灵活;在运动场上追跑跳跃,汗水里满是活力;系上小围裙学做简单的蛋炒饭、面点、水果茶等,尝一口自己做的食物格外开心;听性教育启蒙课、职业启蒙课,他们睁着好奇的眼睛认真倾听,在老师用动画、实物演示的生动讲解中,慢慢懂得自我保护的小知识,也对各种职业生出向往。
从一开始需要志愿者全程协助,到后来能独立完成手工、主动分享自己做的食物,15天的“闯关”里,孩子们一步步突破自我,对他人的依赖悄悄减少,自主成长的模样格外动人。

“以前出门我寸步不敢离,担心他跑丢,现在他能自己独立自主乘坐交通工具。”小宇妈妈的话里满是欣慰。在专业人员设计的“情绪管理小课堂”“社会规则小游戏”中,孩子们不仅掌握了生活技能,更学会了表达需求、与人友好沟通,自主生活的种子在他们心中悄悄发芽。

研学营:走出小天地,看见大世界
“虎鲸跳起来啦!”上海海昌海洋公园的看台上,孤独症少年沅沅兴奋地拍手尖叫;李良济国医馆里,孩子们捧着自己做的中药香囊,鼻尖萦绕着艾草与薄荷的清香;老相食豆腐文化博物馆内,温热的豆浆在石磨下缓缓流出,孩子的小手跟着家长一起转动磨盘,脸上沾了豆沫也笑得灿烂……

这一年,“暖星研学”青少年研学营带着孩子们解锁了多个“第一次”:在萃萃乐园,他们戴着安全装备挑战高空绳索,在攀岩墙上一步步向上攀爬,用勇气战胜恐惧;在肯德基门店,他们化身“小小汉堡师”,把生菜、鸡肉饼层层叠好,咬下自己做的汉堡时,满足的笑容格外耀眼;在哈里小屋,15组家庭围坐在一起揉面团、包凤梨馅,烤好的凤梨酥透着甜蜜,也拉近了亲子间的距离。6场主题研学活动,让孩子们走出熟悉的小环境,在触摸海洋、感知文化、体验职业的过程中,眼界变得开阔,对世界的好奇心也愈发浓厚。
普特共融营:手牵手,让友谊打破“隔阂”
“你画的飞盘真好看!”苏州大学的银杏道旁,普通女孩乐乐拿着孤独症男孩右右画的飞盘,主动邀请他一起玩游戏。这一幕,正是“暖星童伴”普特共融活动营最动人的日常。
从春天的“绿意童行”植物研习营,孤独症青少年和普通青少年一起种多肉、做叶片画,在泥土与绿意中感受自然;到母亲节的“草编传情”活动,孩子们跟着妈妈学编草编包,把永生花贴在包上,当作给妈妈的礼物;再到中秋节的“冰皮月饼制作”,孤独症孩子和普通孩子围在桌前,一起揉冰皮、包馅料,分享自己做的月饼……一场场以“融合”为主题的活动,让孤独症青少年与普通青少年从陌生到熟悉,从拘谨到亲近。

“以前孩子很少主动和同龄人说话,现在他会主动和其他小伙伴分享玩具了。”参与活动的家长们纷纷表示,看到孩子能在轻松的氛围中交到朋友,比什么都开心。而那些成为“童伴志愿者”的普通青少年,也在陪伴中学会了理解与包容,“他们只是表达方式不一样,其实都很可爱”,这成了孩子们共同的心声。
如今,孤独症儿童社会融入计划项目虽已落幕,但它留下的温暖仍在延续。据统计,项目累计服务80余名孤独症青少年超400人次,孩子们不仅在生活技能、社交能力上有了明显提升,更重要的是,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变得更加自信、开朗。未来,星儿计划将继续秉持“尊重差异、适宜发展”的原则,链接更多社会资源,让更多“星星的孩子”能走出孤独,在阳光下自由奔跑,平等享受融入社会的快乐与美好。 徐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