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澜涛|他在人生终章里落下中国款——学二代杨振宁的那些事
2025-11-12 09:23:00  来源:江南时报网  作者:张澜涛  
1
听新闻

  我们在嘴边上说了多少年的官二代、富二代,但我们从来没有说过学二代的话题,然则这是事实上的存在,譬如杨振宁。

  杨振宁了得啊,继承了父亲杨武之的数理基因,打小就在物理学方面展示出超人的天赋,16岁那年他考取西南联大,才读大二他就开始“口出狂言”,嚷嚷着将来要拿诺贝尔物理学奖,为咱中国人的脸上增光添彩。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同学们和老师们看见他自信无比,再结合他各门功课优异的学习成绩,没有一个人认为他是在吹牛,反而觉得他骨子里潜藏着这样的实力,从此人们对这个自命不凡的年轻人充满了期待。

  说时迟那时快。小伙子当年掷地有声的话音落地19年后天道酬勤,上帝送给他一份珍贵的生日礼物——1957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同获这一奖项的还有物理学家李政道。获奖的内容是——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不守恒定律。

  那一天正好是杨振宁35岁生日(1922年10月1日),人逢喜事精神爽,他早忘记了今个是他的生日,要不是夫人杜致礼悄悄准备好生日蛋糕,他可能会认为自己的1957年压根没有生日,而只有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喜悦萦绕在他的脑海和心头。

  一位能跟爱因斯坦比肩的科学巨人杨振宁,2025年10月18日因病在北京与世长辞,消息传来,举世悲痛的泪水像凄凉的秋雨洒落在江湖河海、山川森林、城市乡村的大地上,无处不留下怀念大师湿漉漉的印记。

  如果说官二代、富二代是令我们敬而远之的人,那么学二代就是受到我们敬仰和爱戴的人,对人类科学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杨振宁先生,尤其是也。

  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是我国著名数学家。在他呱呱坠地不满周岁时,其父就远离家门,到美国留学,历经几度春秋,捧得数学博士证书归来,开始在厦门大学、清华大学任数学系教授,新中国成立后担任复旦大学数学系主任。父亲特别喜欢聪明好学的杨振宁,走到哪里都会把杨振宁带到哪里,所以杨振宁有了在厦门和北京的生活经历。

  耳濡目染,受到了父亲数理思维的深刻影响,继承了父辈的优秀基因,十分有利于杨振宁成学成才,最终使其茁壮成长为一代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俊才、学二代杰出的楷模和代表。

  前文算是笔者写杨振宁的一个引子,根据笔者掌握到的有关杨先生的生平资料,打乱结构,用自己的语言重讲杨振宁的那些事儿,使人读起来有新鲜感,于是,杨振宁在我的笔下以另外一种方式还原他真实的科研人生。

  这位学二代在世界上给中国人长脸面、撑场子,他走了,人们怀念他满带着科学巨人的含金量,那沉甸甸的、可以触摸到的金色光芒,照亮了向未知世界前行的路。

  只有在那崎岖的小路上攀登上不畏劳苦的人,方能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和向往的彼岸。在科学的道路上,杨振宁攀登高峰的夙愿,是从一步一个脚印开始的。

  学路上留下他清晰的足迹

  1929年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在厦门大学教学岗位上,受聘于清华大学数学系教授,他和弟妹们跟随父母来到北京。时年7周岁的杨振宁入读清华园内的“成志小学”,一开始班上有块头比他大的同学常会欺负,甚至会动手打他,杨振宁忍气吞声,不敢告诉父母,默默地承受屈辱。后来那些欺负他的同学,发现这位小块头的杨振宇,学习成绩特好,不断地受到老师的表扬,从此不但不再欺负他,而且跟他交朋友,标志着杨振宁受到同学欺负而产生的屈辱感就此结束,他的身心和他的人格,重新回到了他先前正常的生活状态中来。

  小学毕业的杨振宁,转读于北京“崇德中学”,依然保持年级第一的优秀成绩,受到老师的表扬和得到同学们的爱戴。怎么一算下来,杨振宁在北京度过了8年的少年时光。

  1937年七七事变,回到合肥的杨振宁,在“庐州中学”就读高中二年级。翌年(1938年)父母带着他们几个孩子,历经艰辛,辗转抵达昆明。杨振宁入读“昆华中学”,同年秋又以优秀的成绩考取西南联大。

  1942年,杨振宁在吴大猷教授的指导下,完成题为《群论与原子分子的振动》的毕业论文,从西南联大物理系毕业,旋即进入清华大学研究院攻读研究生,师从王竹溪教授。 1944年,杨振宁以论文《超晶格统计理论探究》顺利获得清华大学硕士学位证书。

  1945年,杨振宁作为第六届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赴美留学,就读于芝加哥大学。到了1948年的时候,杨振宁以论文《论核反应和测量中的角分布》为题获得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导师是赫赫有名的泰勒教授。

  杨振宁以各门功课优异的成绩,留在芝加哥大学工作。在此期间杨振宁与物理学大师费米教授交往密切,受到费米教授的深刻影响,做了很多令费米教授满意的科研工作,起到了不可或缺的助手作用。

  新中国成立的 1949年那年,杨振宁在费米和泰勒两位著名物理学家的推荐下,加入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任研究员,从此开启了他今生辉煌的学术与科研生涯。

  有一个人喜欢听他讲话

  杨振宁从小到大,哪怕是后来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讲话的语调不是声若洪钟,盛气凌人那个样子,也不是口若悬河,慢条斯理的那种风格,而是沉稳、睿智而又亲和,平易近人,从他口中吐出的每一个字都带有含金量。平素他不多表述什么,尤其是别人主持开展的学术探讨会,他从不喧宾夺主,虚怀若谷,认认真真地做笔记,在广泛听取大家意见的基础上,用平和的语调表达自己的学术观点,体现了一个未来世界级的大科学家的修养和含英咀华的人格魅力,

  有个人特别喜欢听杨振宁讲话,她的名字叫杜致礼,著名抗战将领杜聿明的千金,1927年12月生于陕西米脂县,俗话说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地域风华,在年轻时的杜致礼身上展示的淋漓尽致: 如二月里绽放的豆蔻花,安之若素,典则俊雅,散发着迷人心脾的芬芳。

  虽然杜聿明戎马一生,但他从没忘记过让女儿接受良好的教育这件事,于抗战时期送杜致礼到西南联大读书,认识了辅导她数学的老师杨振宁; 解放战争时期,杜聿明又把女儿送到美国留学,使杜致礼在异国他乡跟杨振宁重逢,冥冥之中恍如有根缘分线,紧紧地栓牢他俩不松开。

  杨振宁那睿智、亲和的语调,是杜致礼最喜欢听到的声音,只是在课堂上天天能听到他讲课,单独跟他在一起,近距离听到他讲话的机会等于零,这让杜致礼常常感觉很失落,甚至颇有一些沮丧。

  机会终于来了。

  杜致礼因故缺席了一堂课,偏偏缺的是杨振宁的数学课。第二天班级课外活动时,杨振宁通知杜致礼到教师办公室来补课。杨振宁让杜致礼坐在他办公桌的对面,翻开课本为她补起课来,并说:“你昨天缺的是微积分课,不给你补上的话,你就跟不上我教的数学课的节奏,通过极限概念确保微分和积分的运算是一个重要数理环节。”

  杨振宁一番开场白,听的漂亮的杜致礼心儿都陶醉了,杜致礼非常喜欢音乐,他把杨振宁声音形象地比喻为,就像温柔的音符在她的耳际萦绕不止,听的她欲罢不能,从内心觉得她缺的这一课太值得了。

  由于杨杜二人面对面,距离近地的都能清晰地听到彼此呼吸的声音。或许那时的杨振宁还有点儿腼腆,不好意思抬头看杜致礼一眼,偶尔看上一眼,杨振宁也是动用了光的速度,快的让杜致礼丝毫没有觉察出来。杨振宁内心里有点儿自责,觉得补课就补课,不应当窥视学生的脸蛋,想着想着,杨振宁两颊绯红起来。此时,杜致礼觉察到了杨振宁跟女孩子在一起,有局促、腼腆的一面,她想笑,但不敢笑出声音来。

  补课时间匆匆而过,知道课外活动结束了,杨振宁就站起身来看着辅导的习题纸,对杜致礼说:“今天的课就补到这里,如果还有不懂的地方,明天的课堂上再提问吧。”看见杨振宁害羞的样子,杜致礼忍不住地笑起来,杨振宁没问杜致礼笑什么?杜致礼知道他懂的。

  1944年秋,杨振宁考取公费留学芝加哥大学,杜致礼失落到了极点,伊人远去,什么时候再能见到这位年轻英俊、才华出众的小老师呢?何时再能听到他睿智亲和的讲话声音呢?

  上帝紧紧栓着他俩的那根姻缘线,从来就没松开过的,机会又一次垂青杨杜而来。

  喜忧参半的婚礼

  1950年8月26日,杨振宁和杜致礼的婚礼,在波斯顿一所教堂举行,见证了他俩的爱情从西南联大悄然萌生,到在异国他乡手挽着手迈步走进婚姻殿堂传奇般的经历。

  自古结婚是人生的大事,然而,杨振宁却喜忧参半,不能完全地沉浸在兴奋的状态中。他俩步入新房时,先前那个害羞的小老师,此刻一反常态,深情款款地注视着爱妻杜致礼,近乎哽咽着说:“亲爱的致礼,我俩的父母都健在,因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却不能到来波斯顿出席我们的婚礼,这会给美国的朋友留下我俩没有爹妈的印象,这叫我情何以堪啊?”

  其实,杜致礼此刻内心五味杂陈,远比夫君杨振宁要伤感得多的!

  杨振宁的话触碰到了杜致礼情感柔弱处,瞬间抑制不住的泪水像断了线的珍珠,从她的脸颊上滚落而下,她望着杨振宁那早已不悦的脸庞,杜致礼泣不成声地说:“我何尝没有这样的想法呢?你爸爸从清华园转任复旦大学数学系主任,妈妈跟着他在上海生活,多少比我强哦; 而我呢,爸爸此刻正在秦城接受思想改造,妈妈和弟妹们在台过着寄人篱下的日子,四分五裂,我家哪里还像个家啊?”

  杨振宁不再讲话,更不能再接话讲了,杜致礼已在他的面前哭成了泪人儿,他责怪自己新婚之日不该讲伤感的话题,于是,怜香惜玉一般地把杜致礼揽自己的怀里,轻盈地搓揉着她的后背,深情地安慰道: “你我都是优秀的青年,我们一定要在美国做出成绩来,让远隔千山万水的我们的父母,为我们高兴和自豪。”

  这是杜致礼最爱听杨振宁说的话,她隐约还记得杨振宁早在西南联大时就曾“夸下海口”,将来一定要拿到诺贝尔物理学奖,为咱中国人长脸。

  杜致礼破涕为笑,她在杨振宁额头、脸颊、唇边、颈项,耳边挨个地轮番亲吻,并用小鸟依人的声音紧贴着杨振宁的耳边说道:“亲爱的,我会毫不迟疑地坚信,物理学诺奖距离你近在咫尺,我当好你的贤内助,家无后顾之忧,你尽管深耕科研,选题攻关好了。”

  杜致礼的一番表白,把杨振宁新婚之日的激动感、兴奋感完完全全地调动起来,他使出全身的力气,双手托举起杜致礼,在新房的会客厅里不停地旋转,逗乐的杜致礼嘎嘎嘎的笑不止,打破了方才沉闷、伤怀的氛围。此时,杨杜二人婚礼的喜忧参半,恍如被清零一样,由此揭开了二人世界的生活序幕。

  父亲为他铺设通往诺奖的路

  上阵父子兵,打虎亲兄弟。

  在杨振宁获得1957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之前的漫长岁月里,并非是他父亲的一厢情愿,而是他们父子俩的共同愿望。

  没有资料可以证明这对父子是否曾坐在一起讨论过这个问题,但是在1956年6月杨振宁和杜致礼第一孩子出生时,他的父亲杨武之亲自给长头孙子取名杨光诺。诺是诺贝尔的诺,在当时不仅是杨振宁,还包括他的爱妻杜致礼都揣摩到了老爷子的良苦用心: 希望这个孩子能给杨家带来好运,如神运降临,助力杨振宁日后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杨家的优秀基因就是杨振宁的底蕴。

  从杨家近五代的家谱“家邦克振光”的排行辈分来看,以及五代人取得的功名情况的对比,曾祖父杨家驹、祖父杨邦盛都是清代中晚期的秀才,父亲杨武之(原名杨克纯)就更厉害了: 1923年考取了安徽公费留美生,1924年获得斯坦福大学的学士学位,后转入芝加哥大学,师从L.E.迪克森教授研究数论,1928年以《华林问题各种推广》成为中国首位数论博士。杨武之证明了每个正整数可表达为9个棱锥数之和,他的这个成果的最佳记录一直保持到了1991年都没变更过,领衔了世界数论科学半个多世纪,是华人留美取得的了不起的研究成果,至今仍记载在世界数论发展史册上。

  杨家的振字辈,在杨振宁深耕的科学园地里,开放出了绚丽夺目的花朵——垂手摘取了1957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桂冠。

  他的这条通往世界自然科学奖巅峰的道路,是杨振宁父亲杨武之铺设的,也是曾祖父杨家驹、祖父杨邦盛优秀基因的一脉相承,杨振宁健在时在一定的场合都这样说过的,他的家学渊源,是他取之不竭的源泉。

  踩红线父生气

  父亲杨武之值得杨振宁学习的地方是很多的,尤其是高深的数理学问、严谨的学术风范、为人处世的品质、热爱祖国的情怀等方面,堪称杨振宁仿效的楷模。

  1928年10月,杨武之芝在加哥大学获得数学博士学位时,美国不少研究机构向这位来自中国的数学才子,纷纷以优渥的待遇抛出橄榄枝,希望他能把自己学习到的知识用来为美国服务。杨武之一概地婉言谢绝:“你们如此看中我的数理才能,我深感自豪,真的从内心里感谢你们对我的信任,可是我的祖国比你们更需要我,我是个有家可归的孩子,怎能不回到祖国母亲的身边呢?”

  杨武之学成归来报效祖国,培养了陈省身、华罗庚等中外闻名的数学家。他不仅桃李满天下,而且还推动了中国高校数论教学跟上了世界的步伐,功莫大焉,永载中国高校数论教育的发展史册。

  1973年5月,杨武之在弥留之际将自己报效祖国,视为他今生无怨无悔的正确选择,并对身边的人说:“杨振宁不听我的话加入美国籍,我死都不能宽恕他的。”

  杨振宁踩踏父亲划定的“不得加入美国籍”红线的事情,发生在1964年3月,那时的他已经在美国工作生活了20年《1944年~1964年》,在他改变国籍那天晚上,杨振宁想把他有悖父亲的要求加入美国籍原因,写信向父亲解释清楚。

  可是当他在信纸上写下“亲爱的父亲”称谓时,忽然停下手中的笔,透过窗户凝望波斯顿的夜色,看见在高楼林立的剪影下,车流如银河般倾泻,点亮了夜色的寂静。此时,他又莫名地感觉到霓虹灯闪耀的斑斓光泽,好似把积压在他心头的内疚感,分散成了无数的碎片,他没有勇气把这封信写下去,他不停地哽咽着、抽泣着,泪水瞬间在他的脸颊上簌簌而下。

  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杜致礼把他从座椅上扶起来,不停地劝说他:“爸爸如知道这事,在气头上会不理睬、怒骂你,但我相信他老人家总有一天会理解你的。”杨振宁摇摇手说:“致礼啊,我最了解父亲的脾气,他可能一辈子不会原谅我的,因为他实现了报效祖国的愿望。”

  不得已而为之加入美国籍

  杨振宁的父亲不同于一般人家的父亲,是个学术尊严和人格尊严双重并举的人。他给杨振宁划定“不得加入美国籍” 的红线,是个不能越雷池一步的硬核规定,亦是不折不扣要做到的事情。

  资深的榜样成杨振宁对照的标杆,这就像用了一根无形的绳索束缚了他的手脚,虽然是可以通过挣脱获得自由的,我行我素做自己想要做的事,但是有悖于父亲的愿望,他内心的内疚感会油然而生,有像做小偷那样的尴尬。一个人处于这样的情境,心情怎能快乐无忧呢?这对杨振宁来说近乎煎熬。

  实际上杨振宁在美面临的现实情形是极其残酷的,虽然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光环照耀了他7年时间,但在荣誉的背后,诸多困境无情地朝他袭来:因非美国籍的原因,许多重要的实验室,将杨振宁拒之门外,无法接触到当时最前沿的科学研究,等同他在科研领域行进的脚步就此终止,好似科学的梦想撞到了现实世界里的铜墙铁壁。

  杨振宁这才恍然大悟,尽管自己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但如若不加入美国籍,自己充其量还是个临时工,不能成为自主独立的人。从这时候起,杨振宁有想踩踏家父给他划定红线的想法。后来发生的一件令他更不愉快的事情,使得他加入美国籍不想再拖延和犹豫。

  因为他的华人的身份又遭遇了房东的驱赶,他想告状,可是律师告诉他打赢官司的希望十分渺茫。杨振宁瞬间感觉自己的双眼像被浓墨污染过一般,一片漆黑。想到自己不但进不了实验室,而且连居住的权利都被剥夺了,他的心绪一下子跌入了在美国工作生活20年的最低谷,难以言状,郁闷不已。

  就在杨振宁彷徨无助之际,倏然间有束亮光在他的眼前闪过,这便是他的好友李政道加入了美国籍,时间是1963年1月。看见受到同样困惑的李政道,顿时就享受到了进入重要实验室待遇,房东也改变了对他的态度,对他相敬如宾,这让杨振宁十分羡慕。

  那段时间,杨振宁经常一个人在普林斯顿湖畔发呆发愣又发难,看见天鹅来了又回,回了又来,象征着他此刻的心境,处于反复挣扎和焦虑的那般状态。

  受到李政道的影响,杨振宁终于不再掖着、扛着、犹豫和苦恼着,于1964年3月23日这天他加入了美国籍,由原先在美工作和生活的华人(抑或华侨)变为美籍华人。

  改变国籍疏远了父子关系

  杨振宁对父亲杨武之敬重如山,爱戴有加, 尊崇备至,融洽无间,如若不是因为他不得已而为之加入美国籍,那么这对人世间最亲密的父子关系,一定会让人挑不出丁点瑕疵来,达到了令世人羡慕不已的层级。

  纸终究包不住烈火。当杨武之知道儿子在大洋彼岸加入美国籍的消息,临近古稀之年(1896~1964)的他,气愤的心情像烧开的水那般沸腾,浑身颤抖着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来,怒不可遏到了极致。如果这事儿发生在波斯顿,如果杨振宁亲眼在现场看到父亲这般抗拒的态度,他一定会成全父亲,立马向父亲作检讨、赔不是,恢复中国籍,并陪同父亲回家,投入祖国母亲的怀抱。

  从父亲的角度讲,他当年在美国婉言谢绝了向抛来橄榄枝,回到祖国担任清华大学和复旦大学数学系教授、系主任,堂堂正正地为祖国的教育事业服务。他做到了,国人目睹了,历史见证了,他完全有理由和底气希望儿子也能像他那样做,即便是已经取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也要回到祖国来,实现父子俩同为祖国的教育事业效力的夙望。

  就在杨振宁于异国他乡为是否决定加入美国籍而挣扎的时候,他的父亲杨武之于1960年代初,三次远渡重洋赴瑞士,怀揣着一片苦心孤诣,与儿子促膝长谈,期盼他回到自己的祖国。父亲语重心长地跟他说:“一个人倘若无家可归,在外流浪那是悲苦和无助的表现,有家可归不想归,那就是自身的问题了,难道你愿意做这种让我不想看到的、甚至是令我愤恨的事情来吗?”

  杨振宁想起父亲当年在上海十六铺码头送他去美留学,那字条上写着的“每饭勿忘亲爱永,今生应感国恩宏”的叮嘱时,面对父亲批评不做辩解,生怕惹怒父亲受到他更加严厉地斥责。他默默地听着,不时地点头表示认同父亲说的有道理。

  当杨振宁注视到父亲的那张脸庞,严肃的如千年的寒冰雕琢成的塑像时,倏然间从内心里意识到父亲三渡重洋来见他,其苦心孤诣就是给他划红线、设禁区——只做中国人,不入美国籍不当美国人。

  这既是杨武之先生已用他的行动得以捍卫的尊严,这也是杨武之先生为其子杨振宁不可改变中国国籍的尊严。由此可见杨武之他们那个时代的留美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怀多么深厚,可以说这种对国家矢志不渝的爱到了无与伦比的程度。

  一位父亲热爱祖国的情怀与儿子的科学理想,在此发生了交织和碰撞,其激烈的氛围,仿佛能使人闻到浓郁味火药味。考虑到《杨.米尔斯规范场论》.《巴克斯特方程》等课题项目研究的需要,杨振宁最终还是选择加入美国籍,让他的父亲感觉不可理喻。此后经历了漫长的沉默时间,惹父气愤疏远了原本亲密无间的父子关系,尤其是他父亲直到临终前都未能宽恕他加入美国籍的举动,这给杨振宁留下了一生的彷徨惆怅和难以掩饰的苦楚。

  有没有办法弥漫这一历史遗憾呢?杨振宁告慰家父在天之灵的行动,像一张情感的网悄然从美国撒向了生他养他的祖国,时间是2015年4月1日。

  他在人生终章里落下中国款

  2025年10月18日,北国的深秋,霜色凝重,寒意渐浓。一代科学巨匠杨振宁先生在北京走完了他科研人生,享年103岁。他生前把北京最后的居所取名为“归根居”,这跟他93岁时放弃美国籍,恢复中国籍这一震惊世界的举动,有着不可或缺的联系。

  这不是简单的身份变更,而是一次跨越式的精神跋涉,堪称他人生重要轨迹的一次蜕变和华丽转身。

  笔者从有关资料中得知,决定杨振宁作出的这次“惊天地、泣鬼神”的选择,不是所谓的政治风向,亦并非是得与失、功与利的平衡,而是一首诗在他的心中播下的火种,并引发了他后来对人生的深刻思忖与思考。

  杨振宁科学的头脑,记忆的神人,发生在上世纪60年代初的事情,他仍念念不忘,记忆犹新:那是1961年1月20日,在肯尼迪总统就职典礼上,时年87岁高龄的罗伯特.弗罗斯特背诵《彻底奉献》:“我们紧握的/使我们软弱/直到我们发现/我们所紧握的/正是我们自己。”

  罗伯特朗诵的《彻底奉献》这首诗,对于当年还是中国籍的杨振宁来说,虽然距离他摘取了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已过去4个年头,但在大洋彼岸的他,仿佛聆听到了命运的交响曲在他耳际的回响。

  1964年3月23日,杨振宁受到好友李政道的影响,入籍美利坚合众国,成为美国公民。也就是从这一天开始,有关杨振宁的新闻消息,新华社一概用“美籍华人”称谓杨振宁。那是他有生以来一次身不由己、痛苦不堪的决定与选择,因而导致他的父亲杨武之直到临终前都未能谅解他。

  背地里的杨振宁在告诉自己,他所选择的不好说曲线救国,但亦可说是另一种形式的“奉献”,他认为自己在异国他乡深耕科研事业,也是对人类科学文明的交付。此时,在他的内心深处,依旧是那个在西南联大听着炮火读书的小青年。

  杨振宁后来回忆说道:“古人云,位卑未能忘忧国,我深知我的身体里流淌的是中华文化的血脉,那是我今生无法割舍的保留,我永远记得自己是中国人,心里从来不会犯糊涂。”

  直到晚年时,杨振宁先生才真正理解《彻底奉献》的另外一面。在他认为,有时候人之所以贫弱,正因为还在保留某种情感的归属。与此同时,杨振宁充分地意识到,自己从未放下过故土,更没有忘记过故土,受其父影响,天生具有的家国情怀,始终坚如磐石,没有丝毫动摇和改变过的。

  于是,2015年4月1日这一天,93岁的杨振宁放弃美国籍,恢复了中国籍,不仅受到祖国人民的热烈欢迎,而且还告慰了他父亲在天之灵。

  这不是他对过去的否定,而是他领悟《彻底奉献》之后,对落叶归根深沉而真挚的追求,将自己彻底交给来处,做到了“致敬来时路,回首再出发。”

  杨振宁理解了《彻底奉献》这首诗的分量,我们这时候知道他选择了纯洁,选择了难以割舍的中国血脉,用血浓于水的归属感,演绎了一代科学巨匠的博大胸怀。

  从某种意义上说,杨振宇完成了一次超脱的精神仪式:通俗地说就是他从所占有的身份到交付自我的全过程。这不仅是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的回归,更是一代海外优秀知识分子精神旅程的光辉缩影。

  杨振宁并没有选择在他巅峰时回归,而是在他百岁前10年完成了身份环闭:这便是1922年10月1日~1964年3月23日,他拥有42年的中国籍; 1964年3月23日~2015年4月1日,他拥有51年的美国籍; 2015年4月1日~2025年10月18日(杨先生逝世日),他再次拥有珍贵的10年中国籍。

  这样计算下来,在杨振宁103年的漫长岁月中,中国籍和美国籍拥有的时间基本平齐,52比51,中国籍时长以微弱的优势胜出。

  然则,杨振宁先生真正的归属,笔者以为不取决于他的出生地或所拥有的国籍,而是在于一个人《彻底奉献》自己,杨振宁先生做到了,做的非常完美而有分寸感。

  受到国人敬仰的杨振宁先生,在他人生的终章里义无反顾地落下中国款,使其成为世界和中国的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华民族杰出的科学才子和优秀的儿子!

标签:杨振宁;父亲;杨武之
责编:邵月

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