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由江苏省书法院、江苏省青年艺术家协会、江苏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常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常州美术馆、常州市书法家协会、常州市苏东坡研究会承办,常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常州市青年书法家协会、赣榆区发促会秦山书画分会、江苏红荷文化有限公司协办的《溪山好——郑长安书苏轼诗词文赋书法作品展》在常州美术馆开幕。


出席开幕式的外地领导和嘉宾有:
中国书协顾问、全国教育书画协会名誉会长兼高等书法教育分会会长言恭达
言恭达夫人邵佥茵
中国书协理事、楷书委员会秘书长、江苏省书协副主席、江苏省书法院院长李啸
江苏省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张磊
江苏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梁奇
江苏省青年艺术家协会秘书长沈洁
南京市书协副主席何震宇
南通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杨谔
盐城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曹万峰及夫人
苏州市吴中区书协主席卢月龙
南京军旅书家丁友国及夫人
苏州市昆山市书协副主席霍正斌
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吴伟
南通市如东县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冯宗兵
出席开幕式的常州领导和嘉宾有:
中共常州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陈志良
民革江苏省委会副主委、常州市委会主委、常州市政协副主席张加林
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党委书记梅向东
常州市政协二级巡视员李传奇
常州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二级巡视员陈建共
常州市文广旅局二级巡视员荣凯元
常州市文广旅局党组书记、局长严俊
常州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沈玉俊
常州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蒋志文
市纪委监委派驻市文广旅局纪检监察组组长吴洪新
原常州市文广新局党委副书记鱼国平
原常州市文广旅局党委副书记黄娅芬
原常州市文广新局副局长周晓东
常州画院艺委会主任言亢达
苏轼第三十代世孙、常州市苏东坡研究会副秘书长、常州苏东坡纪念馆常务副馆长苏东
常州美术馆馆长李庆
常州市书法家协会主席戚散花,副主席兼秘书长贾韬,副主席李啸东、张泽江、陈曦、芮新丰、谢小东;
常州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胡士超,顾问周其雪、陈捷,副主席杨圣山、徐建华;
企业家施小波、魏利、许健、王胜、殷云峰、朱晓斌、孟建军、周杰、陈飞、浦红亮、孙浩、王振民、黄志斌、庄俊一、潘海涛、朱文章、王思远、胡沁瑜、李和平、常亮、羊建新、杨锁红、梅平、张小峰、奚国防等,书画家书画收藏家任晓峰、杨婡、许俊华、朱龙,新闻媒体朋友和常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师生代表以及爱好书法艺术的朋友们近200人。

与会领导嘉宾合影

中国书协顾问、全国教育书画协会名誉会长兼高等书法教育分会会长言恭达先生在开幕式上讲话
他深情回顾了常州作为他的第二故乡的缘由和感情,常州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它对所有的人都抱着一种欢迎的姿态。
言恭达先生说:我非常佩服常州的领导,开创“名师带高徒”活动。对郑长安这样一个青年进入到中年,逐步进入到中年的这样的书家,一位文化人,他的变迁,是和他所处的地缘,所处的文化,所处的自己的经历,包括他所在的单位,共同融合,用自己的生命来打造的一幅名片。对长安来说,如何要总结他自己一路上过来的、几十年的艺术生涯当中。
我想可以用六个字,首先第一个是:情怀。进入到最深层次的文化基因,家国情怀不但是他的书法艺术的技法训练,更多的是对中国文化、中国艺术的书法美育方面的铺垫。第二个是:哲思,要守护文化灵魂,回归艺术本真。长安对书法艺术这样特有的一门中华传统艺术进入到当代性的一种探索,对中国书法,我一直讲八个字:“向内、重和、尚简、贵神”,这个八个字,始终我们是不能回避的。长安始终坚持着,他读中国古代书论,读经典,读我们今天的从古代书论当中的营养进入到当代性的一种转换,这就是一个美学的转换,时代的情节。
因此你就可以从哲思开始进入到第三个两个字:创变,孙过庭《书谱》所说的“通会之际,人书俱老。”从通变的角度,长安掌握的是,一方面他读过很多书,在他身上,不是单纯的写书法,他写了很多文章,可以积集的文章,而且有的获过奖。文章的整个范围也比较广,都是在研究书法本体。在这个方面,对他的艺术创新带来了无穷尽的优秀因素,所以他的作品,越来越更加清逸。
一个“逸”字,带来了我们整个中国艺术能够峙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一个独特的一个艺术高峰,这种气息在长安的作品当中一直弥漫着的,我说永远不能改变。即使你写大的字,不管怎么样,都要保持这样的气息。当然这个从书法来说,他这种气息实际上就是学养,就是对艺术本体的一种深度的认知。因此在创变当中首先要坚持气息,变要变的有度,变要有变的有规律,变的变的符合我们中国人一生修行的这样一个自己。
我用这三个关键词,从他的情怀,进入到他的哲思,进入到他的创变,这是一条线,而这条线我相信会引导他一生几十年的追求,而且永远无止境。

中国书协理事、楷书委员会秘书长、江苏省书协副主席、江苏省书法院院长李啸作《笔下有溪山》的致辞,他说:
因为“溪山好”,今天,我们仿佛实现了一次久别重逢。郑长安用他手中的笔,为我们铺陈了一条回家的路,导引我们沿着东坡的诗词文赋,一步步走回这位伟大诗人灵魂的归宿之地,也走回我们心中共同的文化故乡。古称毗陵的常州,对于苏东坡而言,是他“今且速归毗陵,聊自憩,此我里”放下尘世行囊的终老之地。对于长安来说,是他艺术和爱情生长的地方,这里孕育了他的成功与幸福。这份跨越时空的链接,让长安的笔墨带着体温,让今天的展览充满温度。
从今天的展览来观照长安的成长,我觉得在省书法院近年来的行政管理、创意策划、主题展览等各项工作,无疑让长安得到了历练,也从中受益。此前他举办过两次跟东坡相关的书法展览,这一次更臻完美。最让我欣赏的是展览的四个篇章,从“溪山履迹”、“毗陵我里”,到“高山流水”、“千古风流”,既层层递进,曲径通幽,又有“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感觉。宛如一次深情的寻访,只是寻访的方式是换作他温润的笔墨,这着实太富诗意。
四个篇章,各尽其妙。“溪山履迹”,是漫随东坡的宦游足迹,曲折起伏,唯见溪山。经由长安秀逸典雅的笔触,我看到的不仅是远方绵延的山河,更有江南水韵、常州风物流转其中。“毗陵我里”,是走进东坡“此心安处”的日常与情感。他对这片土地的归依感,在长安书卷气弥漫的笔墨中,变得可亲可感,如街坊里巷的一块门匾,一副春联。“高山流水”,是聆听东坡朋友圈吟咏唱和。长安的笔下在此愈发流美畅达,信笔流淌如琴瑟和鸣,将文人的知己之遇、知音之交的冰雪肝胆,轻拢慢拈,娓娓道来。“千古风流”,是仰望东坡的精神文化高峰。他光耀后世、烩炙人口的千古名篇在长安的笔下也表现为浑融与正大,这是一个后学对这位文化巨匠挚诚的故乡礼赞。
温润如玉的长安,其书正如其人。秀逸中见风骨,典雅中寓性情。长期浸淫于常州的人文气息中,其艺术自然承接着奔腾的江水与千古的文脉,生命与文化正是在传承中走向永恒。请允许我化用东坡的名句,共同寄望于未来:“唯愿文脉如此水,千年不复回。” 愿苏东坡播下的种子,通过一代一代郑长安们的浇灌,在斯地生生不息。
展览最动人的地方,在于它用书法构建了一个温暖的空间,让相近的灵魂在此相遇。让我们感受“溪山好”的召唤,感觉好书法的温度。最后,我还是要用恭达老师的话来结尾:“真正的书法艺术,永远是书写者整个生命的在场与超越”!

苏轼第三十代世孙、常州市苏东坡研究会副秘书长、常州苏东坡纪念馆常务副馆长苏东先生在致辞中说:
郑长安先生以书法为媒,将先祖的诗词文赋化为笔墨丹青,既是对先贤的深情缅怀,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郑先生是当代青年书法界的中坚力量,他的作品兼具传统笔墨的深厚功底与时代审美的鲜活意趣。此次展览中,他以先祖在常州及生平所作的诗词文赋为创作蓝本,用遒劲线条勾勒东坡的豪迈,用温润笔墨传递文人的雅致,每一幅作品都是对东坡文化的深刻解读,每一笔勾勒都是对书法艺术的执着追求。作为苏轼后裔,能看到先祖的文字以如此动人的艺术形式呈现,我深感荣幸与感动,相信观众们也能通过这些作品,重温苏轼与常州的千年故事,体悟溪山好处便为家的人生境界。

常州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蒋志文先生致辞,他表示:
此次展览是今年12月即将举办的“第十五届东坡文化城市联盟交流活动”的重要配套展览。作为东坡文化的重要传承地,常州始终致力于让千年文脉在当代焕发新生。郑长安先生作为当代书坛的优秀代表,潜心书艺,功力深厚,尤以对传统经典的深入理解和创造性表达见长。此次,他以苏轼的诗词文赋为创作蓝本,通过“溪山履迹”、“毗陵我里”、“高山流水”、“千古风流”四个篇章,构建出一个立体、丰满的苏轼艺术世界,将东坡文字中的精神气韵、情感波澜,淋漓尽致地呈现于尺素之上。我们希望通过这场展览,一方面以书法为桥,让更多人走进东坡先生与常州的故事,感受“溪山好”的意境之美、人文之厚;另一方面更以文化为媒,向来自全国各地的宾朋展示常州“崇文重教、兼容并蓄”的城市品格,让更多人知晓常州、了解常州、爱上常州——这既是对东坡文化的传承,更是对常州城市形象的有力宣传。

开幕式由常州美术馆馆长李庆主持

郑长安向常州美术馆捐赠作品,常州美术馆展览部主任方正煜接受捐赠并向郑长安颁发收藏证书

郑长安致答谢词,他说:
我刚才捐赠的书法作品是苏轼《归宜兴留题竹西寺三首》行书中堂,东坡先生在其中说“今岁仍逢大有年。山寺归来闻好语”,是他向朝廷申请到常州居住的请求,终于得到皇帝准许,常州朋友为他置办田产,欣逢丰收之年他终于可以安定下来。我现在的心情也是闻好语、逢大有年。这场以“溪山好”为主题的苏轼诗词文赋书法展,对我而言,不是简单的作品的汇集。更是我向东坡先生的一场心灵问道,是我用笔墨寄情溪山的心路历程。
首先要感恩的,是东坡先生。他在中国人的心中,是鲜活生动的。其文章如长江大河,奔流不息。词开创豪放一派,气象万千。书法风骨卓然,位列“宋四家”之首。欧阳修曾赞他“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王安石感叹“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这些赞誉,他都当之无愧。最让我感动的,是他的人格魅力。儒家的担当,道家的从容,佛家的智慧,在他身上完美交融。近千年过去了,他的风神依然照亮着后人的精神之路。
今年初,得知常州将举办第十五届东坡文化城市联盟活动。在李庆馆长的关心支持下,得以策划这场“溪山好”书法展。我在常州工作16年,现在是南京、常州双城记,更多的时间是在南京。常州这座江南名城,文化底蕴深厚。季子文化、齐梁文化,还有深厚的东坡文化,如空气般浸润在这里的每个角落。东坡先生说“眷此邦之多君子”,深情地称“毗陵我里”。这份眷恋,也是我心中的最真实感受。
十年来,我两次举办与苏轼相关的书法个展。在惠州博物馆,我专注书写他在惠州的诗词;在刘海粟美术馆,我重点表现苏轼与常州的渊源。在重新深入研读孔凡礼《三苏年谱》等书后。慢慢地展览的四个脉络在我心中清晰起来:他走遍大江南北的“溪山履迹”;他愿终老于此的“毗陵我里”;他心怀澄澈的“高山流水”;他超越时空的“千古风流”。我渐渐明白,东坡先生的溪山情,不止于寄情山水。那是与天地对话的人生智慧,藏着对本真的向往,对境遇的坦然,对自由的追求。这场问道之旅,让我在笔墨之外,收获了更深刻的感悟与成长。
在我的书法道路上,最幸运的是遇到了恩师言恭达先生。先生是书坛大家,他的人格魅力、深厚学养与高超书艺,都让我深深折服。从展览主题的确定,到每幅作品的打磨,恩师都悉心指导。这份厚爱,我永远铭记。在李啸院长的带领下,我有幸与一群志同道合的同道共事。共同策划实施了二十多场展览活动。从顶层设计到内容遴选,从版本优选到创作调整,从展览构思到宣传推广,每个环节都倾注了大家的心血。这些经历,让我收获了宝贵的经验。
感谢江苏省书法院、江苏省青年艺术家协会、江苏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常州市委宣传部、常州市文旅局、常州市文联、常州美术馆、常州市书法家协会、常州市苏东坡研究会、常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常州市青年书法家协会、赣榆发促会秦山书画分会、江苏红荷文化有限公司等单位的倾情支持。还要感谢我的家人。谢谢你们包容我对书法的痴迷,理解我的执着。
笔墨有限,情意无限。溪山不老,墨韵长新。东坡先生的精神,将永远指引着我们。在这条路上,我会继续前行,用笔墨书写更多美好。再次感谢每一位到出席的领导和嘉宾。你们的支持,是我最大的荣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