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7日,南京艺术学院美术与书法学院研究生第二党支部成员走进《故宫三部曲》人工智能艺术大展。该展览是由省文联主席、省当代艺术创作研究会会长章剑华先生根据自己撰写的近百万字的长篇纪实文学《故宫三部曲》浓缩而成的AI油画作品展;南京投石智能系统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峰峰协助章剑华先生完成了本次展览的策划与技术支持;南京艺术学院副教授冯云、杨京玲分别从油画及展陈设计专业多维度地给与配合完善,使一个艺术与数字相融合的展览从无到有的呈现给大众,并荣获2025美国缪斯设计奖金奖。
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创造性转译中,《故宫三部曲》化为一场震撼人心的视觉艺术体验。在沉浸式的展示空间里,南艺美术与书法学院研究生第二党支部成员亲身体验科技与艺术的深度融合,感受中华文脉在数字时代的传承与创新。

展览入口处,支部成员们被导览词深深吸引:“这是国内首个由纪实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人工智能新媒体艺术大展。”讲解员阐述的“艺术+科技创新+互动体验”核心理念,也引发了艺术专业学生的浓厚兴趣。这番开场白让支部成员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次观展活动,更是一次关于艺术创作、技术变革与文化传承的深度思辨。

在“变局”、“承载”、“守望”三大展厅中,支部成员们重点观摩了57幅AI生成油画,展开了一场与历史对话的思想洗礼。在“变局”篇章,支部成员们观察到,AI在构图上运用倾斜、不对称的手法,在色彩上采用浓重深沉的暗色调,隐喻了晚清至民国那段内外交困的岁月。进入“承载”篇章,大家的研讨焦点转向了人物与精神。通过这些充满人文关怀的AI笔触,支部成员们深刻体会到国宝南迁所承载的民族情感与文化重量。在“守望”篇章,AI作品通过明亮的色彩、稳定的构图和充满生机的意象,来表现故宫的新生与文物的“精神回归”。

支部成员还亲身体验了各种AI交互装置,在多感官互动中感受历史的温度。在《清宫御用画师画像馆》互动装置前,党员和积极分子们轮流站在装置前,亲眼看到AI以郎世宁的笔触风格将自己“绘制”成清代宫廷画像。在“墨影随行:富春山居图”AI共创修复体验中,大家通过触摸屏等设备,亲手对传世名画进行数字“修复”。这些互动不仅充满趣味,更在身份转换的瞬间,让支部成员直观感受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奇妙融合,同时也强化了“守护国宝、人人有责”的共同体意识。

参观结束后,党支部邀请了南京投石智能系统有限公司董事长、AI艺术家孙峰峰进行交流总结。孙峰峰指出:“从产业视角出发,我们在技术与商业间做出平衡,通过选择以AI绘画模型来呈现一部百万字文学作品,以适应当前碎片化、视觉化的阅读趋势。项目初期,通用模型无法生成特定画家风格,后来在专业油画教师的指导下,修正了构图、光线等艺术难题。这证明AI目前难以替代专业人士,但其产出已能满足科普、美育及线下体验的需求。我们希望最终通过艺术与科技的融合,打造出沉浸式互动体验,探索文化传播与商业转化的新路径,同时这也印证了跨专业协作的重要作用。”南艺美术与书法学院党总支陈书记表示:“这两年学校在力推艺术与科技的融合,这对我们美院的老师和同学产生了很多触动,同时也给我们提出一个大的思路,就是我们怎么样让学生在这样一种社会大环境中找到自己的就业方向,就像刚才孙总讲的,我们美院学生要培养多方面的能力,或者说要有一专多能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美院第二党支部书记冯云在交流中也强调,要鼓励艺术专业学生积极拥抱AI时代,将其作为提升构图效率、激发创意的强大辅助工具,并思考如何将科技与自身专业特长相结合,以开拓更广阔的就业和发展方向。

此次参观成功地将党性教育、专业学习与前沿科技相结合,做到了“有意思”且“有意义”。它不仅是一次观展活动,更是一堂生动的“大思政课”,激励着美术与书法学院的支部成员在未来艺术道路上,既要扎根传统、守正创新,也要勇立潮头、拥抱科技,以实际行动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贡献青春力量。同时,美术与书法学院研究生第二党支部也将以此为契机,在未来探索与像投石智能这样的高新技术企业开展更深入的交流与合作,将“党建+专业+科技”的模式常态化、深入化。(江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