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东|接孩子放学
2025-11-09 21:58: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丁东  
1
听新闻

接孩子放学

□ 丁东

 

  每天上学、放学,两个外孙的接送是一件麻烦事。

  我和老伴住城南,两个外孙平时与其爸妈、爷爷、奶奶住城西。大外孙新学期在我家附近上小学,小外孙原本在城西上托班,新学期城西托班因招生少而关门,把孩子并到了位于城东的托班。因亲家公和我尚未退休,亲家母不会开车,且担负着买汰烧的重任。由此,女儿、女婿揽下送小孩上学的任务,早上上班时,一个送大的,一个送小的。但接小孩放学的任务则落在了老伴的身上。

  老伴盯着女儿发送的学校定位,认真规划路线。研究半天,觉着一个人很难搞定。“这样吧,开学第一天,我请假陪你去接,也好实地考察一番。”见老伴愁肠百结,我主动站了出来。

  星期一,我下午3点到家,接了老伴直奔城东托班。老伴把小外孙抱上车后,我们即赶赴城南。约15:25,我驱车驶近学校,见三四位辅警在维护秩序,路上、路边、小巷都挤满了车,哪里还有停车的空?“往前,赶紧往前!”辅警见我放慢车速、东张西望,立马赶我离开。“我接小孩呀。”“谁不是接小孩啊!”辅警丝毫不留情面。被逼无奈,我趁辅警不注意,硬生生在人行斑马线上停了车。“这里不能停!”辅警立马追了过来。“你说怎么办?!”见我耍起无赖,辅警反倒笑了,指挥我将车头挪入前面两车间的空隙,把人行斑马线让一半出来。“谢谢,谢谢啦!”我笑着给辅警竖起一个大拇指,辅警笑笑回应,迅疾别过脸去。

  我抱着小外孙,与老伴一起往校门口走。六七十米的步程,让我气喘吁吁,满头大汗。校门口挤满了接孩子的家长,人群中年轻人也有,但不多,也就十来个,大多是头顶白发的老头、老太。无论高矮胖瘦,年老年少,大伙统一姿势,一个个站直身子,伸长脖子,朝校门内张望——一个中国式接小孩场面。老伴按大外孙学号排队时,我放下小外孙,抬手抹汗的瞬间,小外孙跑出五米开外。我赶紧追过去,重又把他抱起来。

  “丁零零……”15:40,下课铃响了。“请一年级带班老师,把排好队的小朋友带到校门口。”一位臂缠红袖章的值班女老师,手举喇叭,大声喊话,在校门口指挥放学。一年级的小学生,在老师们老鹰护小鹰似的呵护下,一个个蹦蹦跳跳,神气活现,紧随班级引导牌,来到校门口。“一(1)班可以放了。”值班女老师一声令下,一(1)班家长按学号上前,接走自家的孩子。接小孩程序依次有序进行。

  见老伴牵着大外孙挤出人群,我抱着小外孙往回走。相伴着两个外孙的一路打闹,我们回了家。

  一番接小孩的经历,让我不禁陷入了沉思。上级教育部门为什么出台小学15:40放学的规定?其初衷在于控制学生在校时间,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但在具体执行时发现,这一规定不但给家长接小孩带来了不便,而且让校外培训机构有机可乘。于是,规定的“副产品”——“课后延时服务”横空出世,有效缓解了“既要……又要……”目标打架的“方案矛盾”。其实质与原本规定的小学16:20放学有何分别?何必多此一举?况且,即便学校提供了课后延时服务,推迟了放学时间,接小孩放学对那些为保住饭碗、忙于加班、没有老人帮衬的年轻父母来说,依然殊非易事。

  我遥想起自己当年的上学时光。小小年纪,腋下夹两本课本,独自步行七八里地上村小。遇上刮风、下雨、结冰等恶劣天气,不去上学,也无所谓。父母只管吃穿,把我放心交给老师。在校表现好不好?考试是否及格?是否评到三好生?从不过问。即便如此,我照样考上了大学。

  我又回想起女儿的上学时光。女儿在家门口上幼儿园、小学、中学。读幼儿园、小学时,妻子自行车接送。上中学后独自步行上下学。我们除了帮她稍微辅导一下作业、送她学小提琴外,没上任何培训机构。即便如此,她照样考上了大学。

  今天的教育,究竟是进步了还是倒退了?虽不能一概而论,但由年轻人不愿、不敢生孩子可见,答案毋庸置疑,问题非常严重。倘若任其发展,必将导致人口日趋老化、创新活力减弱、社会结构失衡、福利负担加重、社会矛盾加剧等问题。

  开学第一天之后,我又陪老伴接了两天小孩。经实地考察,反复论证,老伴最终敲定了独自接小孩放学的方案,即以解决停车难题为核心,提前半小时到小学附近停车等候。待接了大外孙后,再去接委托托班老师看管的小外孙。

  老伴接小孩的工作才开头,如果以小外孙上初中为收尾的话,将持续12年。换言之,今年59岁的老伴接小孩的任务将持续至71岁。这是爱的延续,也是责任的承担。好在,我后年退休,到时我们一起完成接小孩的任务。

标签:外孙;小孩;老伴
责编: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