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时报讯 连续18年蝉联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榜首的苏州昆山市,成为全国首个GDP突破5000亿元的县级市。昆山到底强在哪?“产业链优势是昆山吸引外资最大的底气,之所以昆山能够保持全球笔记本电脑‘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市场份额,就在于一直坚持‘缺什么招什么’,打造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昆山市委书记周伟曾表示,昆山正在积极地构建新的智能终端产业链条,聚焦头部企业,给资源,保要素,为企业落户昆山创造一切有利条件。
每张成绩单都是奋斗的剪影
2022年,昆山全力为市场主体纾困解难,落实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累计为企业减负超190亿元,并及时出台12项稳外贸重点举措,推出“促发展10条”“服务业27条”等惠企措施,解决企业诉求3000余项,助力企业抢订单、拓市场,成功应对多轮疫情冲击。
在多点发力稳住经济大盘的同时,昆山坚定不移推进创新发展,加快转型升级,首次问鼎全国工业百强县(市)、创新百强县(市)。昆山上线重大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管理平台,出台“支持产业创新集群建设23条”政策,数字化改造行动提前一年实现规上工业企业全覆盖,蝉联全国县域工业互联网发展20强榜首。
此外,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迈上6000亿元台阶,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55.5%,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至3.83%,净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36家、总量超2700家。
推进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
据“昆山发布”1月28日报道,春节后第一个工作日,昆山以“新春第一会”的形式,举行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研讨会,第一时间贯彻落实苏州市推进“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动员会暨作风建设大会精神,对“大讨论大走访大实践”主题活动进行再部署、再推进、再落实。
昆山市委书记周伟主持会议并讲话,强调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委和苏州市委部署要求,把开展“大讨论大走访大实践”主题活动作为引领全年作风建设的主抓手,以大讨论推动思想大解放、以大走访推动行动大跨越、以大实践推动活力大激发,让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在昆山率先成势、蔚然成风,为全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县域示范凝聚智慧和力量。
昆山何以逆袭领跑十八年?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身为“百戏之祖”昆曲发源地的昆山,正如昆曲传统剧目《牡丹亭》中所唱的一样,是座秀丽娇美的江南水乡。
总面积不足10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00余万人的昆山,曾经由于工业基础薄弱,在江南这片富饶的土地中并不显眼。更是因为在当时苏州下辖的6个县中排名垫底,被称为“小六子”。
“小六子”逆袭的故事要从改革开放讲起。1984年起,昆山抓住机遇、奋起直追,靠着“艰苦创业、勇于创新、争先创优”的昆山之路,实现农转工、内转外的转型和崛起。
倚靠“最强地级市”苏州,接壤全国经济中心城市的上海,谈起昆山的发展,首先绕不开的就是其“接沪连苏”这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被认为是昆山突破的基底。
“双城通勤人”林涛(化名)在上海工作,住在昆山花桥,这里是大量无法在上海落户或买房的人的最佳居住选择。
“我每天乘坐11号线通勤3个多小时,地铁承载着大量和我一样往返上海市中心与花桥的上班族。也有同住昆山的同事开车往返,每天来回高速120多公里。”在林涛看来,昆山撑起了众多年轻人梦想与现实的平衡点。
据苏州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消息,苏州轨交11号线预计6月开通运营,届时将在花桥站和上海地铁11号线无缝“牵手”。这也将进一步推动昆山融入上海大都市圈。
与此同时,昆山还是大陆台商投资最活跃、台资企业最密集、两岸经贸文化交流最频繁的地区之一。据统计,昆山实际经营的台资企业有3300多家,昆山地区生产总值的30%、工业总产值的40%、利用外资的50%、进出口总额的60%来自于台资企业贡献。
正如昆曲在与其他戏曲形式的融合中萌发新芽,昆山经济的发展之路同样离不开包容的气质。除了昆台融合,昆山也在加速创新链产业链的深度耦合发展。
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