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秀珍:经丝纬线织锦绣 火红年代写春秋
2020-10-09 20:56: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沈秀珍  
1
听新闻

我是一个曾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个改革火红年代拼搏过的企业科技人员,虽然现在已经退休,但总能回忆起在工作岗位几十年来平凡而又辉煌的日日夜夜。现在请允许我把这早已飘去的朵朵云彩重新收拾一番吧!

在盛中求学时的作者

东华大学

高中毕业证书

上海纺织工学院毕业证书

我是1977年1月毕业于上海纺织工学院(即今东华大学)化纤系的大学生。上大学前,我在吴江印染厂当学徒工,在印花车间学过调浆和蒸箱的操作,这使我对印染厂的业务有了基础性的了解。1973年7月学徒满师后,我有机会幸运地上了大学。毕业后,我志愿回原单位工作。不久,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兴起,我作为一名技术新兵适逢其时,投入到这个火红的年代,和广大的工人群众一起,不断地跟进生产与技术的发展,为现代化建设作出点点滴滴的贡献。

20世纪70年代末盛泽化纤交易市场(东方丝绸市场雏形)

我回厂工作初期,吴江的化纤工业刚刚兴起,我们吴江印染厂开创了新的生产领域——化纤织物的印染和整理。这是全吴江化纤印染第一家。盛泽镇是著名的丝绸之都,历史上以生产和印染真丝绸织物闻名于世。而印染化纤织物,是破天荒的事业,全部得创新与学习。我大学学的就是化纤专业,这正是我学以致用、边做边学的舞台。在我实习期间,我厂创建了化纤车间,从上海和无锡添置了几台化纤卷染机。设备经过安装调试后就要投入生产,而在批量生产前,前道工序是打样。我就是打样员。按工序,样品打样出来后,要试样,即把样品放到与批量生产的同等条件下去试验,看试验的结果是否合格。只有布样的试验结果符合来样的要求,才能按照试样的配方投入批量生产。以前的衣服都是天然纤维制成的,天然纤维在温度100度以下就能染色,只要靠一只缸两根棒就能染色。而化学纤维是从石油中提炼出来的,要在几百度的高温中才能染色。

沈秀珍在作试验

当时我们厂有两条龙的染色,一条是高温高压卷染和溢流染色,主要用于全涤纶染色;另一条是热熔轧染,主要用于涤棉、涤粘、涤腈交织物染色。当时化纤织物染色在全国还刚刚开始,买不到前道工序所需要的高温高压打样机,而普通的打样机温度又上不去。怎么办呢?在第一条龙的生产中工人们土法上马,想出一个妙法,用四只不锈钢筒当作小样染色桶,把配好的布料与染化料放进不锈钢筒内,盖紧后外面再套一个外壳,接牢车间内的蒸汽管,形成加压升温的效果,然后由马达带动不锈钢筒使之转动,这样小样布就能均匀染色,替代了小样机。而在第二条龙的生产中,当时打小样的设备只有一台轧车,还必须要有一台精细的天平和200度的恒温烘箱,但厂里没有条件,我就在粗天平上秤染料,然后到大生产设备的热熔烘箱中去烘布料。热熔轧染的焙烘需要190—200度高温,烘5—10分钟,当时正值夏季,我就用竹竿挑了布料伸到焙烘箱里加热。这样很有危险,而且打出的小样又不太精确。我当时正怀着身孕,这样辛苦地工作,感动了领导和同事们,厂里想尽办法买来了打样的轧车和精细天平,创建了正规的设备,使工艺水平提高了一大步。

染色后的大美缎

这几年企业发展很快,添置了进口设备,对科技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我们科技人员也更加倚重,领导上非常注重对科技人员的培养。吴江丝绸公司曾组织全镇的科技人员利用晚上时间借盛泽中学教室进修英语,聘请盛中英语老师王超群辅导。我还经常有机会去吴江、苏州等地学习交流以及参加各种专题培训和进修。这几年中,我多次获得吴江丝绸公司和我厂颁发的进修合格奖、优秀学员奖、先进工作者奖、科技积极分子奖等等。1979年,大连丝绸研究所研制成了STPM改性涤纶丝,该研究所与吴江丝绸试样厂、吴江印染厂合作,开发新品改性涤纶织物大美缎。当时我被任命为我厂技术组组长,负责大美缎的打样与大生产的练染及后整理工艺。为此,由吴江丝绸公司王薇生带队,我与试样厂的陶淼纶一起专程赴大连研究所及辽宁省丝绸科学情报站进行技术交流。回来后,吴江试样厂成功开发出改性涤纶织物大美缎,到我厂试染。我根据此原料的分子结构,从理论上弄清它与普通涤纶丝的区别,它应适应什么染料染色,纤维是怎样与染料结合,再进行多种染料、助剂的试样、筛选,摸透此原料的物理、化学性能,掌握了一系列测试数据,然后制订出合理的染色工艺。我殚精竭虑,反复试验,终于解决了遇到的诸多技术难题。产品的门幅、色泽、缩率等项指标都达到预定的要求。在大连召开的全国新产品鉴定会上获得专家的肯定,并得到大生产的推广运用,为工厂赢得良好的经济效益。这一成果,使我有幸参加了吴江县1982年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并荣获该年度吴江科技成果一等奖。

吴江县第一条引进的法国锦纶9A纺丝生产线(辽吴化纤厂1988年)

作者自己打的色卡

色牢度测试

紧接着,我又投入了试验锦纶66丝的染色任务。当时,由于锦纶6丝原料稀少,不能满足市场需要,1983年化工部向辽阳化纤厂下达了研发锦纶66丝的任务。锦纶66丝试制出来后,销量扩大,盛泽各丝织厂进行织造,但这种原料进入染厂染色后处理困难,容易产生条干不匀(织物表面不平滑)的现象。由于我在学校学过化纤原料性能特点,对锦纶66丝纤维有所了解,接到任务后我查阅了有关书籍,吃透了锦纶66丝与锦纶6丝的分子结构区别,明白了锦纶66丝刚性强上色难的特性。于是,我在染色配方上增加了促染剂,在各种染料与助剂上进行筛选。为此,我进行了大量的试验,打了100多只小样(有单色也有拼色),从中挑选,终于使试染获得成功,投入批量生产。因这一成果,厂部嘉奖我特升一级工资。

当时的企业快速发展,不但重视科技的提高,而且重视科学的管理。1985年初,在领导的支持下,我组织了我厂第一个QC小组(QC即全面质量管理)。QC小组要求对生产流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有效的管理,如有瑕疵,即时发现即时改正。这样就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也提高了在岗工人的责任感。为了使全体工人提高认识,我还和教育科一起,自编教材,对上岗工人进行技术和管理知识培训。我厂QC小组的运行,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其活动成果,在吴江丝绸系统公开发表,内容是解决溢流中长华达呢染色的色皱印问题。我个人获得了厂部50元专项奖励(当时数额已算不少)。

吴江丝绸公司染整组组长聘书

江苏省丝绸系统首届生技科长岗位培训班合影(第三排左一为沈秀珍)

江苏省纺织工程学会五届四次理事会留念(第二排左六为沈秀珍)

盛虹印染任命书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我不断地进修有关理论专著,并把自己的工作成果撰写成多篇科技专业论文,发表在《辽宁丝绸》《江苏丝绸》、上海《印染》、杭州《丝绸》等杂志上。我加入了吴江县、苏州市和江苏省纺织工程学会,并多次被评为优秀会员,被聘为江苏省纺织工程学会第六届理事会委员、江苏省纺织科技、丝绸科技情报员。1985年我升任吴江印染总厂技术科副科长(后分到绸缎练染二厂继续当技术科副科长),兼任真丝车间副主任。同年,我被吴江丝绸公司聘为染整组组长。1989年获得工程师职称。我还光荣地参加了苏州市科学技术代表大会。我这样长期的加班工作经常的出差在外,对家庭的照顾和孩子的培养贡献是不够的,这是我内心的愧疚。在我的成长道路上,有许多领导和前辈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没有他们,就没有我的成绩,我内心永远地感激他们!企业改制后,我失去了晋升高级工程师的机会,这是我的内心之痛。但回首往事,我可以问心无愧地说,我一生已经奋斗过了!

作者简介

  沈秀珍,女,1950年11月生,吴江盛泽人。1970年7月盛泽中学高中毕业。1970年9月至1973年8月在吴江印染厂当学徒。1977年1月毕业于上海纺织工学院(今东华大学)纺化系,回吴江印染厂工作。1985年起任吴江印染总厂技术科副科长,1987年改任吴江绸缎练染二厂技术科副科长。1989年获工程师职称。两次获得吴江县科技成果一等奖,一次获得苏州市科技成果四等奖。1995年企业改制后曾到上海漂染厂铜罗分厂担任技术指导。2005年退休。曾在浙江、广东多家企业担任技术顾问。2000年10月被苏州丝绸中专聘为专业教师。2001年7月被吴江盛虹集团聘为技术开发部经理。

  本文昨天在《吴江通》微信公众号发布后,引起了很大反响,许多读者纷纷留言点赞!读者吕江明的留言很有代表性:“经丝纬线织锦绣,印染整理写春秋。沈秀珍校友(盛中)用朴素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娓娓道来,让我们看到一位纺织印染科技工作者对事业的热爱,对工作的负责,对困难的攻克,对品质的追求,为纺织印染行业弹精竭虑、奋斗不息。秀珍,优秀又珍贵,这是一张张奖状和证书给您人生作的最好诠释!为您点赞!





标签:盛泽;丝绸;染色
责编:管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