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和春绵柔的香醇密码
2025-06-03 11:40: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吴江  
1
听新闻

  六月的麦浪在苏北平原上起伏,熟透的麦芒刺破晨雾,像无数支金箭射向蓝釉色的天空。

  孟夏之际,几位战友应朋友邀请,去灌南县汤沟镇,探讨千年酿艺,汤沟人古法传承的匠心密码。

  据传该地原有通往古硕项湖一条天然大沟,住户多姓汤,因此该条沟名汤沟,于是这里的自然村也称为汤沟。汤沟村因驻地汤沟这个自然村,且其自古以酿酒而闻名遐迩,所出产的美酒人称“汤沟酒”。

  一方水土酿一方美酒。汤沟古镇,沟河纵横,水甜黍香,位于北纬34度世界黄金酿酒带——北温带南缘,雨量充沛,境内四季分明,适宜酿酒原辅农作物的种植生长和各类微生物的繁殖,非常有利于制作中高温曲,生成众多酿酒微生物种群和酶系,赋予汤沟酒独特的风味。土壤质地呈粘质,泥土中含有大量的腐植质和有益菌群,构成制曲、酿酒不可或缺的菌群,造就了汤沟酒独特的风味特征,形成汤沟酒“不上头,不刺喉,饮后不渴”特色的重要因素。

  我们一行人驱车,过古屯河,穿过汤沟酒生态文化旅游区,穿过《山海经》遗落的香泉古井时,孟夏的风突然裹挟着酒曲孢子扑面而来——汤沟村。在金色麦浪中,汤沟村党群服务中心、汤沟村退役军人服务站、汤沟村图书馆及民居星罗其中,C076道边那100多亩碧水与绿树高耸、金色麦毡间矗立着一幢古色的二层楼群,这就是我们今天造访的汤沟村古酒文化体验馆。

  推开车门,浓浓醪糟发酵的醇香与甜腥,扑鼻飘来,拱形门厅内,中国白酒守艺人汤化国在门前等着我们。江苏沁润醇酒业有限公司几个金色的大字熠熠生辉,记忆里沉睡多年的杜康仿佛在砖缝瓦隙间苏醒。迈步而入,只见在蒸腾着糯高粱热气的窖池边,6位酿酒人,正在交叉挥舞着铁揪翻腾着酒糟,把另一侧大锅里的酒糟移到铁板上,后面一只大罐子仿佛一面墙睹着我的视线。汤化国告诉我,仓位酿的汤沟酒都是手工班,酿酒过程中,严格按照汤沟酒传统的“老五甑”工艺非常操作。所谓的“老五甑”就是在窖内有四甑酒醅,即大渣、二渣、小渣和回渣。出窖后加入新原料分成5甑进行蒸馏,其中4甑入窖继续发酵,另一甑丢糟。说话间,汤化国用铝勺截住出口处正在流淌的酒,告诉我们这酒瞬时酒精度为80度,并分别倒入三只小酒杯让我们尝试,我扑腾一口喝入,舌尖触到如混沌初开般的灼痛,酒液如火苗在舌尖升腾乱窜,喉管炸开似千军万马的暴动,差点腔出我的眼泪来。但入喉后绵锦香醇,让我精神一震,快意连连。

  汤国华告诉我,汤沟酒的文化密码根植于其深厚的历史底蕴、独特的酿造工艺、地域人文特色以及品牌传承的智慧,传统工艺:粮食浸泡、初蒸、焖粮、复蒸、摊凉、加曲装箱培菌、配糟、装桶发酵、蒸馏、成品酒。

  在参观古酒文化体验馆时,该窖池群始建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数量40个,属于单体手工班发窖池群,每个窖池的平均深度两米,一只窖池开窖酿造一般一天时间,酿造的周期与之匹配,窖期40多天。窖池中富含多种酿酒微生物和菌群,以窖泥为活动场所,以糟醅为营养来源,参与曲酒香味的合成,窖龄越长,微生物活性越强。他们选用优质高粱为原料,以小麦、大麦、豌豆制成高温大曲为糖化发酵剂,取含多种矿物质的香泉古井水为酿造用水。采用传统老五甑工艺,经配料蒸煮、人工老窖双轮底发酵、回沙发酵、蒸馏取酒、分级贮存、勾兑等工序酿成。这种工艺需要较长时间和复杂的操作过程,但能够使得酿出来的酒液无色清亮透明,窖香浓郁,口感醇甜甘洌,入口绵柔,回味较长,尾子干净。

  然后我们也参观了窖泥、窖藏及色谱化验、罐装生产线等,同行的几位美女,穿上唐装,挽上竹筐等道具,拍摄照片、视频找卡留念。汤化国不停地往她们镜头前掷了把酒糟,扬起的微尘里突然显影出晚清《燕市百怪》记录的"照相惊魂"——那些在老酒坊留影的格格们,旗袍盘扣里至今锁着未开封的百年陈酿的魂。

  战友们那举起手机的那瞬,窖池突然蒸腾起北宋《清明上河图》里正店的幌子光影。汤化国将窖泥抹在她们皓腕:"这是唐代西市酒肆胡姬画眉的青黛泥。" 她们倚着窖壁摆造型时,明代《酒概》记载的"酒容九式"正在复活——有人无意识摆出敦煌壁画供养人持瓶的斜抱式,有人足尖轻点处恰是汉代酿酒画像砖的踏曲位。我立即亮起了镁光灯,让此景成为定格。

  在汤沟村,时间仿佛被分割成两种维度:一面是古法酿造中近乎固执的“慢”——从踩曲的力道到入窖的温度,每一个环节都遵循着世代相传的严谨工序,不急不躁,力求在时间的沉淀中萃取出最纯粹的风味;另一面是匠人心中奔腾不息的“快”——创新工艺的探索、品质极致的追逐,每一滴酒都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迸发新生。

  在汤沟,酿酒业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彼时,汤沟镇地域谷物富足,为酿酒提供了充足原料,酒的酿造悄然兴起。南宋时期,汤沟镇因地理变迁获得优质水源,加之烧锅蒸馏酒技艺,酿酒业再度蓬勃发展。北宋初年,汤沟酿酒作坊已颇具规模。此后,汤沟酒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畅销海内外。

  传说,孙悟空大闹蟠桃宴,众仙不欢而散,生性嗜酒的鳖大仙却偷偷溜回宴席,将琼浆玉液喝得干干净净,结果被踢下仙界,落在汤沟,满肚的琼浆玉液喷洒而出,汇成了一个鳖状的泉水池。这就是汤沟酒发源地——鳖大汪。

  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洪昇途经汤沟镇,畅饮汤沟酒,挥毫写下“南国汤沟酒,开坛十里香”十个大字。遗憾的是,由于大醉,洪昇只留下了半截诗。这一遗憾直到1985年才得以弥补,当年,书画鉴定大家、故宫研究室研究员徐邦达续写了“陶然共一酌,好是醉为乡”两句诗。洪昇、徐邦达二人跨越三百年的时空对话也传为美谈。

  汤沟的人文积淀,也铸造了诗酒交融的文化密码。历代文人墨客与汤沟酒结缘,清代“性灵派”诗人袁枚赞其“饮尽江南酒,汤沟独称心”;《水浒传》《镜花缘》等名著亦提及汤沟酒,赋予其“名著之酒”的美誉。 同时把酒文化融入地方节庆、婚丧嫁娶,如“开坛祭酒”“封坛祈福”等仪式,体现苏北民俗与酒礼的深度交融、民俗基因。在苏鲁豫皖交界地带,“无汤沟不成宴”的习俗彰显其作为情感纽带的社会功能,酒中浸润着热情好客的民风,体现了汤沟人地域自信的情感密码,视为苏北文化的味觉符号。同时承载游子对故土的眷恋,民间谚语“南国汤沟酒,开坛十里香”传递地域自豪感。

  汤沟酒的文化密码,本质是 “历史、自然、人文、技艺”四重基因的共生体,既维系着传统酿造的根脉,又通过品牌创新激活文化生命力。其核心在于以酒为媒,将地域生态、集体记忆与消费体验深度融合,构筑起穿越时空的文化认同。

  如果说千古流传的奇人奇事赋予了汤沟酒神秘的色彩,那么,一代代工匠的技艺传承则成就了汤沟酒的薪火相传。

  如汤化国一行人,他们的匠心是“时间的艺术”,既要耐得住寂寞深耕一线,也要以开放心态拥抱变革。而这份精神,正随着年轻一代酿酒师的成长,在汤沟酒业的窖池中继续发酵,历久弥香。(吴江)

标签:发酵;苏北;汤沟镇
责编:陈衍晖